鄭智維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和地方國企改革都在加速推進,十項國企改革試點全面推開,重要領域混改、兼并重組、股份制改革等也在深入開展。
聯通推出混改方案,神華國電閃電重組,50億混改子基金成立,公司制加速推進,國企改革可謂是動作頻頻。
國企改革,是我國經濟領域改革的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和地方國企改革都在加速推進,十項國企改革試點全面推開,重要領域混改、兼并重組、股份制改革等也在深入開展。
“實現了重點突破和全面推進,改革不僅全面,而且深化,進一步提升國企的競爭力、影響力,將國企做大做強,為接下來的改革打下了堅實基礎。”談及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國企改革,國企改革專家、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民生周刊》記者說。
重點突破
8月21日,作為國企改革的標桿性事件,中國聯通打響了集團整體混改的“第一槍”。本次混改引入了百度、阿里、騰訊等十余重磅戰投入局。通過“定增+股權轉讓+員工持股”的方式,聯通混改共計引資780億元。
混改之后,中國聯通召開“瘦身健體”、機構精簡實施方案宣貫視頻會。其中,聯通總部人員編制由1787人減少為891人,減少人數占50.14%。預計10月底,機構精簡工作全部完成。
從2016年9月28日中國聯通確定成為央企混改第一批試點,到披露正式混改方案,經歷了10個多月。之所以被廣泛關注,是因為中國聯通混改承擔了為央企、國企改革探路的歷史使命,其思路和操作方法或將成為未來國企改革的重要參考依據。
今年被稱為國企改革落地見效的關鍵之年。自6月以來,國企改革持續升溫:除聯通混改方案落地外,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與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并重組、50億專項國企混改子基金成立……
國企改革分為發改委和國資委兩條線展開。截至目前,國家發改委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行業和領域,選擇19家央企開展重點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實現了向社會資本放開競爭性業務。
關鍵之年
7月19日,新華社發文稱,今年上半年,央企營業收入與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6.8%和15.8%,主要經濟指標創下近年同期最好水平。
通過改革,國企規模和實力均顯著增強,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成效明顯。重組之后,中央企業已由117戶調整至98戶。2016年,《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500強”中,央企達50家,較2012年增加7家。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國有企業改革幾乎是伴隨著改革開放而發展起來的。先后經歷了準備期、啟動期、推進期、加速期,到現在取得階段性成果期。
2016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將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接下來國企改革或仍將重點集中在這些領域,并逐步向外鋪開。
“雖然這七大行業所涉及的央企集團數量超過30家,但是混改的力度卻并沒有因此而減小。看看今年下半年國企改革大事件頻發即可明白,繼中國聯通混改、國電集團與神華集團重組之后,國電投與華能重組呼之欲出,中鐵總、中糧、中金珠寶等混改也蓄勢待發。”接受《民生周刊》采訪時,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說。
頂層設計
目前,被改革的國企存在的問題直接表現為資產負債率較高、流動資金緊張、勞動效率低、社會負擔重等幾個方面,甚至一些國企還是“僵尸企業”。
本輪國企改革可回溯至十八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到了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就出臺了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新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目標,并從分類改革、國資管理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多個方面給出了改革的方向。
這份《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被視為本輪國企改革大規模鋪開的“總方針”。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共出臺了與指導意見相關的7個專項配套文件,這意味著,目前,國企改革“1+N”文件體系已經完成。此外,國資委還會同有關部門共出臺了36個配套文件。
伴隨“1+N”文件體系及相關細則出臺,本輪國企改革政策框架已搭建起來,改革正從頂層設計進入到加速貫徹實施期。其中重要一項改變是,國資監管實現了由過去的“管資產”轉變到現在的“管資本”。
“管資產”代表國企舊的管人、管事、管資產模式,而“管資本”則是在確保國資安全基礎上給予企業充分的自主經營權。由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是國企改革的重要一環。這一轉變會帶來積極的影響,不但有助于釋放資本市場活力,而且也是國有企業向現代企業制度、完全市場化主體轉變的內在要求。
強力推進
7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中央企業公司制改制工作實施方案》。該方案涉及69家央企集團、8萬億元集團總部資產,以及約3200家全民所有制子企業的改制。
除中央企業外,地方推動國企改革的力度也逐步加大。在各地的2017年重點工作中,國企改革無一例外地被提及重視。
就各地而言,國企改革大的方向雖然一致,但卻各有側重,呈現出不同的地方改革特色。
例如,上海、浙江等地的國企改革一直都走在全國前列。上海國企改革的特色是通過整體上市、混改和以金融創新助力的形式獲得突破性進展。而作為全國民營資本重地,浙江國企改革則更多地通過吸收合并和重大資產重組等形式,成為另一個地方國企改革浪潮中的典型樣本。
近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在更大程度更廣范圍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制定出臺山西省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方案,率先選擇30家左右國有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
國企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不管國企改革的側重點如何,提高國企的效率和競爭力都是貫穿國企改革的一條主線,是否實現化解產能過剩和經營效益的持續改善,則是判斷國企改革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宋清輝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