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O記者 張曙曦
2017年年關將近,年終的廣州車展盛宴剛剛歆享過,汽車產業里的各個企業就不自覺地感受到2018年與日劇增的壓力,而對于未來的創新者而言,未來的壓力早已加速到來。
早在9月份的中國汽車品牌發展論壇上,中國貿促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王俠就曾表示:“汽車產業變革正在進入前所未有的快車道。新的能源政策打破了產業自由迭代的空間和時間,改變了固有的行業認知;新技術正在讓汽車和車企的內涵、外延經歷深刻改變,汽車正逐漸成為全社會參與的多元移動智能平臺;造車新勢力正在用新的商業邏輯和模式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價值鏈條。在新政策、新技術、新勢力和新模式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這場變革已然從原有漸進式的量變切換到了急劇質變的軌道。”
其實,我們可以管中窺豹,當下的汽車行業就是我們目前整個社會和經濟大轉型的一個縮影。產業和消費雙升級、雙創驅動的社會形態已經來臨。繼2016年中國汽車年產銷超過2800萬輛、連續八年蟬聯全球第一之后,2017年還將第九次蟬聯。
這一具體數字的背后,既有合資汽車企業的擴張,更有民族汽車企業
的崛起;既有固有汽車消費的升級擴張,又有創新型汽車消費的多重驅動。創新模式、創業路徑、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已經撲面而來。
對于中國汽車品牌來說,這場變革究竟意味著什么?
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再把目光局限在“風口”“超車”這些投機性概念,而是要放到產業長治和強國之路的大格局下來重新思考中國汽車品牌實力崛起的命題。中國貿促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王俠對此表示說。
“這意味著,我們面臨的是一場不進則退的‘戰爭’,而且戰爭本身也在快速升級。對中國汽車品牌來說,要做好長期拉鋸戰的準備。原有的戰略、戰術、武器這些部分都要被重新定義,舊的方式打不贏新戰爭。對舊經驗要理性反思,對新的可能要開放應對,既不輕言顛覆,也不低估趨勢。”
同時,我們觀察到一種令人欣慰的現象,一些得風氣之先的汽車企業已經主動投身到這場歷史性的變革中,無論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還是制造、傳播、營銷、渠道、服務,汽車行業全鏈條的革新都在進行時。
中國的汽車工業如果想走到世界的前列,想成為一個制造強國和品牌強國,我們還需要加倍努力,特別是在目前創新技術驅動的環境里。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對此激動地表示:“我們什么都可以懷疑,但是不要懷疑中國汽車品牌的雄心壯志。只能會越戰越勇,中國汽車要有自信。”
付于武理事長所說的這種自信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
第一,創新。以前我們汽車企業備受詬病,這幾年跟其他產業經濟同臺交流的時候,這種痕跡悄然消失,他們都對汽車產業充滿尊敬。
第二,積累。不算前面的幾十年,從2002年開始,中國汽車產業爆發式增長,15年的時間,我們汽車產業逐漸長大和成熟,而且越做越好。
第三,協同。新經濟、新業態、新的技術革命到來的時候,中國汽車產業跨行業、跨學科,產學研相合作,協同創新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第四,政府政策密集出臺。很多從業時間很久的老汽車人,從沒看到過政府對汽車產業如此重視,國家領導人直接喊話,國務院政府各個部門頻繁密集出臺一系列有利于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文件。
另外,一個重大舉措是,國家正在積極籌備和籌建國家級汽車創新中心,以期對汽車產業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這絕不是簡單說說而已。
“這是從國家層面成立的一個創新產業中心。汽車智能網聯平臺,真的需要一個跨產業的大協同。”付于武對此說。
其實早在四年前,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就牽頭組建了一個智能網聯技術創新聯盟,當時就有幾十個單位參加,有汽車主機廠、IT互聯網企業,還有上下游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這個聯盟還協同做了一些標準化工作,甚至包括某些核心技術和試驗場。
今年的6月12日,工信部正式批復并支持,把創新聯盟上升為國家級智能網聯產業創新中心,并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兩會來牽頭,采用雙秘書長制,其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作為一個國家級的汽車創新產業中心,主要做什么工作呢?

實際上,當初的創新聯盟把產學研、跨學科、跨行業的各個部門協同組建起來,對于未來飛速發展的智能汽車時代是遠遠不夠的。對于即將到來的智能駕駛、自動駕駛,這是一個國際化的技術發展大趨勢,國家“十三五”在中長期戰略規劃里有八大任務,第一個任務就是成立國家級創新中心,而根據這一宏觀方針,國家工信部和發改委均支持成立汽車創新產業中心。而具體的落地化操作就是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在創新聯盟的基礎上,牽頭組織并成立智能網聯的創新產業中心。
從一個學會或協會級松散的、協作式的產業聯盟平臺,到具體可操作的國家級創新中心,這其實是向實體邁出的堅實一步,也是國家在戰略層面部署下具體實施的戰術化演進。
“創新中心就是進行實體化操作。”付于武對此表示說,“由學會牽頭,進行市場化和企業化的操作,主要聚焦的就是智能駕駛和智能網聯。網聯是目的,是手段,實現智能才是最終目標。”
在國家層面成立創新產業中心,就是要發揮整個國家的體制優勢,最大限度發揮協同作戰的效能,突破智能化和智能網聯的技術方面的核心技術,并實現統一平臺化戰略。這類似于各個企業分頭作戰,最后導致市場上出現很多種操作系統,比 如N多 種Windows和N多種蘋果IOS等等,一旦操作系統平臺過多,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和整體系統紊亂,政府如果不去主導,必然也會由市場慢慢出清,最終就只剩下Windows和IOS兩種,當然在我國的國家體制優越性下,這種“慢慢出清”是可以適當通過政府主導來進行加速的。
目前同步升級到創新產業中心的單位有幾十家之多,主要涉及三大類型企業。

第一種是汽車OEM廠家,包括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集團、長安汽車集團、廣汽集團、北汽集團、宇通汽車等等;第二種是移動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華為等等一大批通信類企業;第三種就是BAT這樣的互聯網公司,智能網聯自然離不開網絡公司的重度參與。
“要想做好創新中心這件事,必須要跨界,不跨界是玩不轉的。”付于武說道,“實際上就是組建了一個國家隊。”
成立創新產業中心后,各個產業層面的人士會更容易形成共識,形成發展的合力,創新中心的使命也會更加明確,只要這樣創新產業中心才能分期、分批地對技術瓶頸和平臺入口進行項目推進。推進如此大而重要的項目,聚焦共性技術和平臺化統一,當然需要很大的投入。這也是如何把體制優勢轉化為具體的競爭優勢的關鍵。
“首先必須認清楚只有聯合才能發揮出更大的優勢,企業如果加入創新中心的話,可以作為發起單位,企業投資額是5000萬元。”付于武對比解釋道,“當然,國家肯定也會投資,而且肯定是作為最大的投資,像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科委、國家發改委、國家工信部等國家資本,甚至包括社會上的一些風險投資和創投資本。這本身就是一個風口,最大的風口,資金不是最大的問題,如此多元化的投資渠道本身就是市場化操作,很多資本都會感興趣。”
有如此巨大的國家資本、社會資本、企業資本和風險資本紛紛進入到這個風口,無疑會催生這個創新中心快速地發展和壯大。那么汽車創新中心又將面臨什么具體的困難呢?
“最大的問題或困難是把平臺搭起來以后,如何把汽車智能網聯的共性技術發展好。我國的汽車產業發展這么多年,對比國外的汽車產業發展,其實最缺的就是核心技術和關鍵的共性技術。”付于武說。
所謂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的共性技術,對于目前的內燃機汽車而言,其實就是發動機和變速箱技術,我國
的汽車產業追趕國外這么多年,不管是以市場換技術,還是不斷地海外并購,其實追求的一直是這兩塊核心技術,如果能在這兩個領域實現質的突破或者能實現國內技術共享,趕英超美其實不在話下。
汽車創新中心聚焦的就是共性技術和技術標準,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情。特別是標準分級,如何在技術標準分級中,利用技術標準的引領作用,達到促進產業合理布局和快速發展。通俗地講,標準化制定是工業化鏈條中的頂層,誰制定了標準,誰就掌握了整個產業鏈條,類似于蘋果制定了自身智能手機的數據接口,所有企業都必須向其靠攏和看齊。
工信部部長苗圩亦表示說:“智能網聯汽車是我國搶占汽車產業未來戰略的制高點,是國家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由大變強的重要突破口,是關聯眾多重點領域協同創新、構建新型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載體,并在塑造產業生態、推動國家創新、提高交通安全、實現節能減排等方面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我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從國家戰略的高度,集中資源、加大力度,加快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為中國建設汽車強國、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苗圩部長強調,智能網聯汽車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參與、協同推進,聯盟應積極發揮作用:一是把握方向,發揮行業發展支撐作用;二是搭建平臺,提供行業公共服務;三是創新機制,推動產業協同創新;四是推動融合,建設新型產業生態體系。
據悉,工信部正在加緊研究促進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在制造強國領導小組下建立部級協調機制,下一步將重點在加強頂層設計、制定標準法規、突破關鍵技術、升級基礎設施、加強國際交流、提升信息安全等幾方面開展工作。
而此前工信部在智能網聯汽車及相關行業發展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陸續印發了中長期發展規劃、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車聯網和5G發展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初步確定5G頻率規劃及測試頻段,支持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測試,研究編制標準體系建設指南,起草上路驗證管理規范,搭建上海、重慶、北京等示范測試區。
“汽車創新中心成立以后,體制機制也是一個需要聚焦的重大問題。”付于武除了對此前提到的共性技術和技術標準兩個核心問題外,此番特意提到了這個問題。
眾多資本的涌入和投入,如何激發每個資本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包括國家資本、社會資本、企業資本和風投資本,雖然身為資本,但由于屬性不同,各自的行為方式各異,如何調動它們的
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其實不亞于一個重大社會課題。
對于這個問題,付于武說:“雖然處在籌備組建期,但已經提到議事日程。我們的原則是一定要有一個適合創新的環境、體制和機制,一定要適合創新。”他再次重申和強調了“適合創新”。
為了能提供一個更好的體制和機制環境,就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和高水平的團隊,據了解,目前團隊也正在積極籌建中。日后,所有的基礎環境工作均會由這個職業團隊來操作和執行,創新中心為企業提供創新平臺,而他們為創新中心提供環境平臺。
據了解,2017年底汽車創新中心就會進一步完成實體化操作。
對于參與其中的企業,大家都是自然的橫向分工,整車企業生產的OEM是載體,沒有他們的參與所有設想都無法落地,而所有的智能網聯或自動駕駛設備和技術最終都會在其上實現;互聯網企業本身做的是萬物互聯,在這個風口中,應該更積極主動擁抱整車企業和汽車產業;移動運營商,作為通信企業和多方溝通的橋梁,更是不可或缺。除了橫向聚焦各自熟悉的領域外,在縱向切面上,還有一個產、學、研的配合,大家還要突破很多重要元器件的技術瓶頸,比如雷達攝像頭,這肯定會需要一個大的零部件供應商來配合。
而針對于此,付于武理事長特意借此機會對各個企業們喊話:
“中國汽車產業要真正由大變強,沒有協同,沒有跨界合作是不可想象的,特別是未來的智能網聯,現在國家對此高度重視,真正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這對國家是個機會,對汽車產業是個機會,對每個企業也是機會。在這個機會和機遇面前,不管是OEM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或者IT通信企業,大家都要有包容、協同、合作的意識,我希望這個聯盟和創新中心能發揮更好的平臺作用,誰也不可能單打獨斗,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在新的技術革命到來的時候,這是一個關鍵詞,大家都應該很好地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