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春+雷檸菡+程浩+莫寓琪



摘要: 以工業廢水排放量、煙(粉)塵排放量和SO2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分別作為資源環境的代表性指標,采用Tapio脫鉤模型分析2008—2013年江西省各地級市城鎮化水平與資源環境壓力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江西省城鎮化過程中在工業廢水和煙(粉)塵排放方面控制較好,二氧化硫及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方面表現略差;各指標脫鉤彈性值具有較強的地域性;而降低資源環境壓力的關鍵在于城鎮化過程中優化城市產業結構布局,增加第三產業比例、提高污染處理水平及回收利用技術。
關鍵詞: 城鎮化;資源環境壓力;脫鉤;江西省;城市產業結構;第三產業;污染處理;回收利用技術
中圖分類號: F323.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22-0329-05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布的“十三五規劃”十大目標任務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第1次寫入其中,說明生態文明建設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在規劃中進行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明確提出提高生態環境的要求。如何將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建設新格局,這是未來須要研究的重點難題。在城鎮化率提高過程中,城鎮人口數量及工業規模會顯著增加,將會導致更多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產生,粗放型城鎮化會對資源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注重資源節約及生態宜居的新型城鎮化是城市健康穩定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外許多研究結果表明,城鎮化的增長給資源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Al-Kharabsheh等研究發現,在南約旦地區干旱及半干旱氣候地區的快速城鎮化造成地下水水質惡化[1];Cole等研究發現,較高的城鎮化會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而人口的增加與二氧化硫排放量表現為“U”形關系[2];Shahbaz等對1970—2011年馬來西亞城鎮化對二氧化碳造成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二者呈倒“U”形關系[3];Peters等在美國德克薩斯州附近淡水河流環境中發現,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區域魚類體內含有較多的泡沫、塑料顆粒,攝入了較多的微型污染物[4];還有學者分析了2008、2011年某濕地公園的表層沉積物重金屬分布,污染物的空間分布格局證明城鎮化進程直接導致金屬富集和污染[5]。國內同樣有相似研究結果,例如蔣洪強等研究發現,城鎮化增長的同時,生活污水排放量、化學需氧量產生量、氨態氮及硝酸鹽氮排放量、CO2排放量、垃圾清運量均表現為上升狀態[6];張勝武等研究發現,干旱區陸河流域的城鎮化對水資源環境存在脅迫作用[7];謝小進等對上海市城市化水平與土壤重金屬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定量分析,發現近郊重金屬含量基本高于遠郊[8];安瓦爾·買買提明等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圖什市1990—2008年的城市化與大氣環境污染數據建立關系模型,詳細分析了城鎮化帶來的大氣污染效應[9]; 杜江等將我國6類污染 指標與城鎮化水平構建計量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發現,4類污染物與城鎮化水平呈倒“U”形關系,2類呈正“U”形關系[10]。但是,目前關于江西省城鎮化與資源環境關系的定量研究較少,本試驗借鑒常用于評價經濟與資源環境關系的脫鉤核心理念,用于分析新型城鎮化與資源環境關系的定量研究,當環境壓力及資源消耗的速度低于城鎮化 增加的速度即為脫鉤,意味著城鎮化走上了可持續發展道路;反之,則是粗放型的城鎮化。
1 研究理論基礎
1.1 評價方法
脫鉤理論(decoupling)最早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提出,主要用來研究農業政策與貿易和市場之間的相互關系[11],定義為經濟增長與環境影響關系的斷開。脫鉤概念后來被世界銀行引入到資源環境領域[12],定義為去污染化過程。Tapio分析歐盟二氧化碳與GDP的脫鉤關系時將脫鉤狀態定義為八大類,構成了更加詳細的判定方法[13],國內學者將脫鉤理論應用在能源CO2減排和土地利用領域,取得了有意義的結果[14-15]。目前對城鎮化規模擴大造成資源占用及環境壓力增大的研究較少,采用脫鉤理論分析我國城鎮化對資源環境影響方面的研究尚屬空白,本試驗試圖借助脫鉤理論的核心理念來探索城鎮化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分析城鎮化過程中資源環境壓力測度方法,進而研究江西省不同區域資源環境壓力的差異。
目前的脫鉤模型主要有3類,分別為OECD脫鉤指數模型、基于IPAT方程的脫鉤指數模型、Tapio彈性分析模型。OECD組織提出的脫鉤模型有簡單易用的優點,方法推出后被廣泛用于多個方面[16-17]。IPAT方程是用于研究經濟對環境沖擊影響關系的著名公式,陸鐘武等基于此方程,通過計算資源消耗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提出脫鉤分析方程[18]。Tapio彈性分析模型最早是測算歐盟二氧化碳與GDP的脫鉤關系,根據指標與結果的不同形成8種形態,可以詳細分析一段時間的脫鉤情況,后被廣泛引用至碳排放、土地與經濟等方面的脫鉤研究[19-20]。
1.2 模型構建
城鎮化指隨著工業及經濟推動,主要產業由農業轉變為工業和第三產業的過程,城鎮人口的持續增加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本試驗借鑒Tapio脫鉤的核心思想,采用人口城鎮化率與資源環境指標構建資源環境脫鉤彈性模型:
式中:T表示某種污染物的脫鉤彈性指數值;P表示污染物排放量;UR表示人口城鎮化率;%ΔP表示該 種污染物排放量的彈性值;%ΔUR表示考察人口城鎮化率的彈性值;ΔP、ΔUR分別表示考察期間該種污染物排放量的變化量和城鎮化率的增長量。
并在原有基礎上設置工業結構脫鉤指數(ST)及技術脫鉤指數(RT):
式中:TP表示污染物產生的總量或資源消耗總量。結構脫鉤彈性值反映城鎮化過程中地區高污染企業的控制情況,技術脫鉤彈性反映污染治理、資源回收利用技術的進步指數。
1.3 脫鉤判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