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維榮+康璐
從地球到太空,發射場是人類航天之旅的起點。發射場建設助推更高遠的飛天夢想,閃耀著科技與智慧之光,體現一個國家航天實力與時代精神。作為我軍唯一一支承擔星、箭、船、宮等航天器發射陣地建設任務的專業工程勁旅,某工程技術大隊在六十余載征程中完成了我國四大航天發射場建設,被譽為“搭天梯的人”。
他們是發射場的建設者,是一群有血性的特種工兵,是一群青春追夢人。黝黑的肌膚是他們的妝容,鋼筋鐵骨是他們的脊梁。歷時八年,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在他們的汗水中從藍圖變為現實,揮錘敲擊聲淹沒在大海的濤聲里,電花弧光飛逝在星空,他們一直在向上攀登、攀登!張開雙臂,海闊天空,舞出精彩軍旅人生。
何睿:鋼筋鐵骨
零下20℃,呼出的哈氣瞬間結成了白霜。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某工程是90后戰士何睿參加的第二項任務。工期緊,去年冬天都沒停工。脫下迷彩大衣,撩起膀子干活兒,身材瘦小的何睿笑起來調皮的樣子還像個孩子:“別總說我是‘90后了,‘90后也26歲了。”
戰友們都說:“何睿是條漢子!”五年前的經歷,至今聽起來還像傳奇。海南的七月,太陽分外“熱情”,60℃的地表溫度,讓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導流槽施工現場如同大火爐,被曬透的鋼筋,隔著膠鞋都燙腳。
我國目前最大的一座導流槽施工進入關鍵階段。何睿和戰友抬著一根粗重的鋼筋,恨不得在工地上跑步作業,濕透的迷彩貼在身體上。
跑到深深的導流槽邊上,何睿抬起頭,看到塔架又高出一截,心里一陣急:“材料場的鋼筋堆得像小山一樣高,怎么才能加快綁扎進度,把腳下的鋼筋鋪完呢?”
“咔嘭嚓咣……”機器轟鳴聲,夾雜著鋼筋重重的撞擊聲,混合在一起,震顫著大地。導流槽有地下20多米深,太陽的熱力似乎全部聚集在坑底,四壁烘烤。
導流槽是火箭騰空而起噴射烈焰的地方,形似發射塔架下的一個“巨坑”。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的建設“第一仗”就是導流槽的建設施工。
為了打造一個堅實的基礎,導流槽需要鋪設4000噸鋼筋。在特殊的施工作業面,機械設備已經無能為力,4000噸鋼筋需要人工綁扎到位。
直射的陽光,帶著不可思議的熱量,在舉手投足之間,迅速奪走人的體力。何睿的身體像開了閘門,所有汗水奔騰而出,“啪啪”滴落,熔鑄在鋼筋混凝土里。
下午2點半,頭頂的陽光如萬柄利劍,雙腿像灌了鉛。忽然,何睿一腳踩空?!鞍 保且豢虝r間仿佛凝固了……
起身,動不了!咬著牙,再使勁兒,用手撐,還是起不來!這時,身拴安全帶的何睿并不知道,直徑16毫米的鋼筋已經從他的大腿直接插進了腹腔。
連長馮曉距離何睿施工掉下去的地方只有五六米,他和戰友迅速把何睿救下,用迷彩服蓋住他的身體,像嬰兒一樣,把他抱在懷里。深深的凹槽,鋼筋密密匝匝。全連戰士搭成人梯一點點把何睿抬出導流槽。
醫生說:“需要手術,趕緊送??诎伞2蝗唬@孩子就沒命了?!?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1/08/shja201706shja20170601-1-l.jpg" style="">
飛馳的救護車上,馮曉一直拉著何睿的手,第一次覺得時間這么漫長。
“千萬別讓他失去意識!”轉運的救護車上醫生語氣嚴肅。馮曉一直跟何睿說話,一幕幕全在眼前……
2011年5月12日,何睿跟著連隊從北京坐火車進場海南,那是他參加的第一項任務,一下子跑了大半個中國,14號凌晨五點才到工地。
大海之南、椰林深處,龍樓還只是地圖上一個不知名的小鎮。發射場建設工地如火如荼,機械轟鳴,晝夜不停?!耙欢?,一二”幾個班組比著干,誰都不服誰。吆喝著抬起鋼筋,何睿臉都憋紅了。
而此刻,何睿就躺在連長馮曉懷里,身體輕得像一片羽毛,連氣息也是。連長馮曉說:“兄弟,挺一挺,馬上就到醫院了,馬上!”
忽然,虛弱的何睿卻動了動嘴唇:“連長,對不起,我又惹麻煩了……”馮曉沒想到這個90后的兵說出這樣的話,沒忍住,眼淚落在何睿臉上。滾燙,何睿能感覺到這溫度。
一個急剎車,救護車停在??谑腥嗣襻t院。專家連夜手術,何睿脫離了危險。醫生說,還差1毫米鋼筋就戳到大動脈了,簡直就是萬分之一的奇跡!
誰都沒有想到,剛剛從生死線上闖過一關的何睿,一個月后剛出院就又出現在工地上,主動請戰:“連長,我身體都要生銹了,快讓我練練肌肉。”
“5、4、3、2、1,點火!”2016年6月25日20時,全世界的目光第一次聚焦于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新一代長征七號運載火箭一飛沖天,從椰影婆娑的海南文昌發射場飛向浩瀚太空。
烈焰從火箭底部噴薄而出,發射塔巋然不動。
這是何睿和戰友們共同期待已久的時刻。這一天,他已在千里之外的晉西北高原工地上,剛打完最后一方混凝土,月光照亮山谷,他想起什么,撥通了家里的電話:“媽,看發射了嗎?導流槽是我們建的!”
牟國強:“巨人”之手
中國文昌發射場建設工地,明黃色的塔吊立在大海邊,綠色的椰林掩映如畫,塔吊就像巨人的大手。三營四級軍士長牟國強就是操作這只巨手的人。
天還沒完全亮,摸摸挎包,牟國強往塔吊上爬。挎包里裝著一塊面包、一瓶水。今天的海風還算溫柔,如果風不大,可以加快施工進度。
想到這兒,牟國強已經爬到90多米,打開塔艙門,他熟練地坐進操作室。太陽一下子躍出海平面,給他帶來一天的好心情。
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是嶄新的,在工地上,牟國強每天都要像這樣,在其他專業班組上班前提早進入工作狀態。
“起鉤!”對講機里傳來地面信號員的聲音。牟國強拉動操作桿,緩緩吊起一根粗大的柱子,平穩地往塔架上送。
吊起的重物,讓操作室開始晃動起來,人就像坐在船里。牟國強穩穩控制著自己的操作,不緊不慢,靈巧地繞過塔架上橫七豎八的鋼筋架子,柱子被精準地吊放到了預定安裝的位置上。雖然操作的是大家伙,可卻是十分精細的活兒。
螺栓的每一個接孔,不偏不斜,正好都對上!起重班組的戰友們快速把柱子對接安裝固定好,仰起頭,對正在塔吊上作業的牟國強,豎起了大拇指。
牟國強“海南黑”的臉上會笑著露出一排潔白的牙齒。他很享受戰友們以這種方式對他鼓勵。這也是他們的默契。
他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從清晨六七點鐘上塔吊到中午兩點鐘才下來,趕不上飯點兒,餓了就啃一口面包,水也不敢多喝。
有時,還驚險不斷!按照操作規程,大風天塔吊不能作業,但海邊的天氣說變就變,如同戰場風云。
那次,前一刻還風平浪靜,一條長6米的橫梁剛剛吊上來,眨眼之間,天就突然黑了下來。
頓時,海面上風起云涌,吊起的這根3噸重橫梁搖搖晃晃地懸在半空。
剎那間,橫梁就像失去控制一樣,在半空打轉兒。放,來不及!怎么辦?坐在塔吊駕駛室的牟國強看得遠,大片烏云正急急地涌向工地,“必須趕在暴雨到來前讓橫梁就位!準備好!”他用對講機告訴塔架上的戰友。
操作室在狂風中劇烈晃動,繼而塔吊大臂也出現了大幅擺動,牟國強屏住呼吸,穩穩地操作手柄,心中默念:不能慌!手心里全是汗。
靠近!靠近!再靠近!終于,塔吊順服地按照牟國強操作的方向轉動,在塔架上戰友們的配合下,一把拉住了在空中搖搖晃晃的鋼梁,一頭穿一個螺絲,固定住了,塔吊迅速落鉤,動作一氣呵成。
摘鉤的剎那,雨“嘩嘩”地砸下來,牟國強的視線一片模糊:“有驚無險!”
幾年來,兩座同時開工建設的發射塔架上,每一根梁、每一根柱子、每一捆鋼筋都是牟國強和戰友輪流駕駛塔吊操作“巨手”,把這些建筑材料吊放到位。
塔吊從30多米逐漸上升到90多米,發射塔也在一天天升高,而牟國強眼里看到的世界逐漸在變小……
牟國強對這塔吊比對誰都親。工休的時候,最大的愛好就是從上到下把“巨手”精心檢修,查看鋼絲繩、緊螺栓、上油、刷防銹漆……
2006年,為探月工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改造,新配發了這座塔吊,這也是牟國強第一次獨立執行任務。
開始這只“巨手”并不聽話,他們彼此還不適應。一天天,一點點,把塔吊升到最高,牟國強摸透了它的各種脾氣秉性。一年零17天,拆老塔建新塔創造了安裝速度新紀錄,在牟國強心里,“塔吊立頭功!”
干完西昌的探月工程發射塔,他和塔吊一起轉場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建起新工位,中國極地軌道衛星發射又增添新的測試發射系統。
2011年11月,牟國強押車和他心愛的塔吊一起轉戰海南。從山西出發,冰天雪地,睡在火車廂里,蓋著羊皮大衣。一路走一路減衣服,到海南人們還穿著單衣。
塔吊卸車后放在發射場的一片空地上,牟國強在塔吊跟前的帳篷里值班住了一年。
海邊銹蝕嚴重,指揮組把塔吊上的漆用磨光機打掉,又重新仔仔細細上了一遍,還是明黃色。有段時間,牟國強回京參加專業考試,做夢都是他的塔吊,看到黃色就想他的塔吊,他說,就因為這,他也最愛明黃色!
如今,兩座先進的航天發射塔矗立在南海之濱。發射塔下,黃色的塔吊被拆成20節,裝上拖板車。雖然已經老舊,但零部件全部都油亮亮的,剛保養過。
牟國強和戰友們一邊把繩索捆緊,一邊舉起相機,“咔嚓、咔嚓”給塔吊拍照。
汽車已經發動了,牟國強站在那兒沒動,手上沾滿機油,眼圈紅著,看著車開出去老遠。
“這家伙‘退役了,是永別,舍不得,相處十年,干了三個發射場,它出了大力,就像我的戰友兄弟!” 牟國強用迷彩服袖頭擦了擦眼睛,眼淚和汗水流在了一起。
石超:電氣“蟻人”
那天,長征五號火箭首次合練的調試一直進行到深夜,夜晚燈光綻放,發射塔如同水晶宮一般,矗立在夜色中。
看著這壯麗的一幕,電氣安裝班班長、四級軍士長石超開心地笑了,因為這標志著塔架上全部的光電氣纜敷設完成,可以為長五相關系統調試提供傳輸通道。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外人對發射塔架的神奇發出嘖嘖贊嘆。但是沒有建筑專業背景知識的人,根本難以想象塔架管線鋪設的復雜和重要程度。石超說,如果把發射塔看作一個鋼鐵巨人,那么遍地鋪設在它身體里的管線就是塔架的“血管”和“神經”。
“神經”的細微和精密程度直接關系著發射任務的成敗,可以說是發射任務的生命線。石超班組的任務就是鋪設這些“神經”,包括照明、動力、空調、電氣等系統。
為最大限度保證工期,石超帶領他的電氣班必須配合塔架的土建施工交叉作業。一個專業耽誤了,別的專業就要延誤,發射塔就沒法按時完成。
2012年11月,兩座塔架電氣安裝正如火如荼進行,退伍老兵撤場回京。石超平時17個人的班組,只剩下5名戰士。
工地就是戰場?!?號下面一層混凝土打完了!”那天石超接到電話,一看表,已是晚上11點鐘。他二話不說帶人拿上工具和材料就去現場,把電管預埋進中間層,接著打上面的一層混凝土。
剛干完1號,2號又打來電話,接著又往2號趕……那段時間,石超帶領的班組每人每天休息時間不超過5個小時。常常班里鼾聲四起,他想起什么,又悄悄起床,打開學習室,把圖紙鋪在桌上,研究起來。他琢磨透了,第二天布線才不會走彎路。
“干這個專業,最關鍵的就是一個字‘精。人少、時間緊,標準不能降,接錯一根線都會出事故?!笔刻煜掳嗲?,都會把鋪設好的電箱、插座、線路全部測試一遍,排查完問題,才收工回宿舍。
電纜安裝既是體力活,又是精細活。發射塔架上的電纜加起來有約有300多公里,不僅要一米一米敷設好。
而一般電纜分為黃、綠、紅三種顏色,接線時很容易區分,只要同色相接即可。而在海南施工使用的都是防蛇蟻的透明電纜,無法用肉眼區分,這需要石超他們每次接線之前,都進行校線,務必保證相序、絕緣完全符合要求才能跟配電柜做可靠連接。如果相序、絕緣出問題將直接影響火箭發射。
配電室是整個塔架電氣安裝的核心,塔架所有的電纜都是從配電室輸送出去的。配電室高低壓電纜總共有200多根,這些電纜在配電室的電纜溝里一層一層地排列整齊。
配電柜空間狹小,小電纜還好做,有十幾根大電纜單根線芯就有三根手指那么粗,根本就彎不動。為保障發射才使用這樣粗大的電纜,一般的建筑很少用到,石超也查不到任何資料。
就不信想不出辦法。石超他們用細鋼管做支撐,讓大大小小的線路全部聽話,再取出支架,配電柜里的線路橫平豎直,像件藝術品。階段性驗收,測試成功,打開配電柜,上級豎起大拇指:“特種工兵干的活兒就是漂亮!”
石超知道,這還不是最終的勝利。他對作業班要求仍然沒有放松一個環節,每天他都到崗位上挨個工序去檢查驗收督促,只要達不到工藝質量要求,他都會毫不留情要求整改。
11月3日那天晚上,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在中國文昌發射場亮相,燈火通明,石超和戰友們特別自豪,感到每一束光、每一股電流都閃耀著他們的汗水和青春。
這時,他們甚至想起了剛進場海南的情景,椰林深處一片漆黑,他們靠發電機發電。一切從零開始,接線、架線、穿線、安裝……幾年中,石超親眼見證了一批又一批戰友從進場到撤場,見證了發射場區從一片荒地椰林變成如今天梯高聳入云,見證了發射場區的漫漫長夜變成了耀眼的光明。
20點43分,伴隨著震耳欲聾的巨大轟鳴聲,長征五號騰空而起,拖曳著一束耀眼奪目的白色烈焰,在海天之間劃出一道絢麗的軌跡。
那一刻,石超和戰友們歡呼著緊緊地抱在了一起。
熊澤龍:云中“漫步”
中國文昌發射場,有20幾層樓高的塔架上,烈日灼人,綁著安全帶的起重專業班長、四級軍士長熊澤龍腳踩著只有十幾厘米寬的鋼梁,目視前方,隨著海風吹響迷彩服的節奏,一邊工作一邊從鋼梁一端熟練地移動到另一端,身體輕盈,如履平地,近旁是“叮叮當當”的鐵錘敲打聲,匯成高空的一曲交響。
這可不是傳說中的“達瓦孜”,而是“大熊”帶著他的安裝班在發射塔架上進行安裝作業。
“大熊”是戰友們對熊澤龍的親切稱呼。他平時話不多,有著超出同齡人的沉穩,長時間在塔架上風吹日曬,皮膚早被曬成“海南黑”,肩胛上的肌肉結實得像礁石。
從2012年 1 月開始,發射塔就進入了緊張的安裝階段。兩座發射塔同時施工,在中國航天發射場建設史上還是第一次。
17萬多顆螺栓,2000多個鋼構件,熊澤龍和戰友們在高空作業,一干就是750天,每一天都像是在云上行走,戰友們稱是穿軍裝的“蜘蛛俠”。
最初安裝作業比較艱難,沒有平臺支撐,他們就在垂直的立柱上焊一個臨時爬梯,人從臨時爬梯一步步爬上去,一抬頭,云在動,感覺自己也在飄。
塔架一天天升高,人在高處,就像穿行在云里。不是所有人天生都可以這樣“云上行走”。
從小就恐高的熊澤龍至今還記得第一次上高空作業的情景。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到避雷塔上維修。剛爬到5米左右,他的腿就開始發抖。
這時,他抬頭一看,一位年過花甲的老高工還在努力向上攀爬,勻速、平靜。“一定不能丟人!”想到這,他咬緊牙關,一口氣跟著老高工爬到了最高點,大概有100米。
“根本不敢低頭往下看,兩腿在抖,雙手緊緊抱著避雷塔的柱子?!毙軡升堈f。那一次,他就體會到,高空作業精力必須高度集中,專注于此刻,便不再害怕。
如今,站在近百米建筑的邊緣,熊澤龍說:“和在平地上施工一樣,該拿工具拿工具,該用力用力,只是一低頭,才發現椰林連著大海,有時候覺得火箭就在身旁?!?/p>
從西昌到太原,文昌發射場是熊澤龍干過的第三座航天發射場。熊澤龍也已經從當初一爬高就兩腿發軟的小伙子變成“云上行走”的尖兵。
2013年11月11日那天夜里,臺風“海燕”登陸。正在施工的兩座發射塔回轉平臺閉鎖還沒有安裝。為防臺風,熊澤龍和戰友們提前用鋼絲繩捆綁住回轉平臺。
十幾級臺風裹著大雨拍打塔架,在臺風的作用力下,200多噸重的桁架把鋼絲繩一點點磨蝕“嘎嘣,嘎嘣”一直在響??耧L暴雨中,只聽見“咣當”一聲,鋼絲繩徹底斷開。
情況危急!回轉平臺在風雨中亂擺。如果不把會轉平臺固定下來,剛剛安裝好的回轉平臺和塔架主體都可能被撞壞,破壞無法補救。
熊澤龍和戰友們第一時間就沖上塔架。地面風力11級,近90多米高的塔架上,風大得人站不穩,雨點砸在臉上像石子。
手電筒的光在雨幕中十分微弱,熊澤龍和戰友們扛著設備,手拉手爬上塔架。天黑、風大、雨大,腳下打滑。
“用安全帶拴在一起!”熊澤龍在雨里大聲喊。戰友們迅速把安全帶一個個拴起來,慢慢往前挪動腳步。固定平臺到回轉平臺還有3米多的距離,怎么跨過去?“最近點在這兒!”天天在塔上作業的熊澤龍大吼一聲。他們從塔架邊緣一腳寬的位置爬過去。大家把鋼絲繩從桁架上邊固定住,然后再與塔架的柱子進行連接,用手拉葫蘆拉緊,才奮力把回轉平臺收攏,又牢牢固定在塔架上。所有人全身都濕透,只能聽見風聲雨聲在耳畔呼嘯。臺風過境,塔架和回轉平臺沒有任何受損。
高空安裝發射塔的專業難點是精準。鋼結構主體非標掛座與回轉平臺軸系之間的安裝誤差要求小于0.03毫米,相當于一張打印紙厚度的三分之一。對于發射塔這樣的龐然大物,這樣的精度極為嚴苛。
雖說起重作業以導鏈、撬杠、大錘為常用工具,但是工作質量要求往往卻是異常精細,一絲一毫都不能差。試驗、校正,反復調整,經過反復學習實踐摸索,熊澤龍和他的戰友們完美實現了這一設計要求。
千斤頂不能顯示壓力,他在千斤頂上標刻度,節省了安裝時間。非標構件吊點不好掌握,熊澤龍和戰友們總能一步“吊”到位;
寒來暑往,幾年的辛苦換來發射場竣工之日。而此時,熊澤龍的大部分戰友們早已轉戰其他戰場,有的甚至已經脫下軍裝。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和戰友們精確拼裝成的兩座發射塔架,矗立在南海之濱。我們的青春熔鑄在塔架里,就等著它給火箭一個擁抱!”熊澤龍的自豪和期待寫在黝黑的臉上。
長征五號火箭發射,深夜,忙完發射前最后的一次維護和調試,熊澤龍從塔架上下來,擦了一把汗,望著發射塔說:“我很幸運,可以守在這兒,戰斗到最后,看它張開雙臂,敞開懷抱把火箭送入太空?!?/p>
仰望著南海之濱高聳的發射塔,一幕幕建塔的艱辛在眼前浮現。不禁地想,熊澤龍他們就像塔架上的一顆顆螺栓,而他們拼裝起的是這些鋼筋鐵骨,挺起的是國家脊梁,每座發射塔都是一個新地標,更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