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琳
摘 要:閩南地區由于閩越土著文化的沿襲、中原漢民族的遷徙、背山面海的地理特征、海外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閩南多元文化。建筑是文化的載體,閩南建筑文化是多元文化交匯融合所形成的綜合體。石雕裝飾作為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也體現了同樣的特征。位于福建南安市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其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文章討論了蔡氏古民居石雕的多元風格,并列舉了部分具有特色的石雕裝飾和含義,希望借此提升大眾對蔡氏古民居觀賞的趣味性。
關鍵詞:蔡氏古民居;石雕;多元;地方特色;文化涵義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旅菲華僑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于清同治六年(1867)至清宣統三年(1911)間建造,現存較完整宅第20余座,總建筑面積16300平方米。蔡氏古民居以其宏偉的規模、嚴謹的布局和精美的雕飾,被譽為閩南建筑大觀園,集閩南建筑工藝之大成。其中精美的石雕裝飾是其代表之一。雕刻技法有線刻、浮雕、圓雕、透雕等,應用之廣,雕工之精,題材之全,為閩南傳統建筑中所少見。石構材主要用于易受水受潮的地方,堅固耐用、防火防潮,兼具實用性、裝飾性和觀賞性。
蔡氏古民居所用石材主要為白石和青石。白石,又名“銹石”,是產于泉州的一種白色花崗巖,又稱“泉州白”,抗壓強度高,耐酸性強,不易生青苔、沾污泥。在蔡氏古民居中主要用作外墻裙堵、墻基、臺階、門框、石柱、石埕地面等。青石即輝綠巖,又稱“青草石”或“青斗石”,為草青色的玄武巖,質地堅硬,紋理細密,是表現細部雕刻最好的材料。在蔡氏古民居中主要用作柱礎、窗框、窗欞、門廊墻面所鑲嵌的石雕等,是石雕裝飾中的主要部分,部分青石雕涂以各色礦物顏料,突出雕刻主題。蔡氏古民居的石雕裝飾主要集中在中后期建筑,門廊是其裝飾重點。
1 多元文化的石雕裝飾風格
1.1 中原文化主導的傳統民居
歷史上漢人四次人口大遷移入閩,中原成熟先進的文化逐漸占據主導地位。閩南地區吸收中原漢族儒家文化,結合地方實際,創造出符合本地區居住和審美的閩南特色民居,反映中原傳統文化的石雕裝飾大量分布在古建筑各處。閩南民居受中原建筑文化的影響,講究中軸對稱布局,主次分明。組合裝飾常以左右對稱出現,如門廊墻堵和柱礎的左右裝飾。在蔡淺厝西護厝門廊角牌柱礎束腰處左右分別為麒麟踏云、玄龜踩浪;在蔡淺厝門廊正面的柜臺腳為龍,而在蔡淺別館相同位置則是鳳,遙相呼應,也側面反映這兩座建筑在建筑群里的重要地位。
1.2 富有本地特色的裝飾
按照閩南的傳統,在住宅天井、大門前設的臺階應至少三層(包括石砛),且為單數,以應“三多”(多福、多壽、多子)之說。在第二階正面通常還做柜臺腳裝飾,具有閩南地方特色。柜臺腳外觀如低矮的柜臺形,正面浮雕出雙足矮案,雙足撇成八字形,多雕成獸形,常以螭虎為裝飾,故也稱“螭虎腳”。閩南的架子床,俗稱“眠床”,其床必設一塊如踏步狀的“踏斗”,構思由此而來[1]。建筑鏡面墻裝飾的柜臺腳是墻體的臺基,一般由灰白花崗巖石砌成,白石為浮雕,風格圓潤粗獷,青石的柜臺腳雕刻內容則更豐富,也更精細。蔡氏古民居的柜臺腳裝飾多樣,如世雙厝東側為鳳凰,蔡淺別館的柜臺腳為象鼻,德典厝、蔡淺厝則有雙獅戲球。在蔡氏古民居門廊柱礎束腰處可見撐手、肩扛,神態和服飾各異的大力士。這些大力士多為胡人形象,閩南稱之為“憨番抬厝角”,作圓雕裝飾,生動立體,體現力的藝術美感。海洋紋樣在蔡氏古民居內有多處雕飾體現。如啟昌厝石埕西側的水井作海浪紋樣,德梯厝大廳柱礎高浮雕蝦蟹裝飾,蔡淺厝大門和花廳門廊的柱礎上雕刻了章魚、中國鱟、魚蝦蟹蛤等海洋生物紋樣,生動活潑,體現了閩南沿海地區雕飾的海洋文化情結。德典厝門廊左右兩邊石雕作品雕刻手法、尺寸均有些微差異,或為對場作,即在房屋建造過程中以中軸線為界,左右兩邊由不同的建筑師設計、施工、建造[2]。
1.3 外來影響下的裝飾
泉州港古稱“刺桐港”,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絲起點”。泉州港的繁榮促使泉州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也促進泉州多元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海絲文化也同樣極大地豐富了閩南傳統建筑的內容。如蔡氏古民居內部建筑的后墻角隅石受西方建筑影響;在石雕裝飾方面,建筑群內的圓珠型柱礎即受印度佛教的影響。
閩南地區是我國著名的僑鄉。明清時期,大批閩南人下南洋進行經貿活動,既加強了雙方文化的交流與互動,也互相影響著雙方的建筑裝飾風格。閩南建筑,特別是近代建筑,都顯現出南洋風格的建筑裝飾。蔡資深年少隨父親到菲律賓經商,在回鄉建造大厝時即在建筑裝飾上融入了南洋的風格,在蔡淺厝東護厝的排水口作浮雕魚尾獅紋樣裝飾,生動立體,讓人眼前一亮。
2 石雕裝飾的文化內涵及功能
蔡氏古民居中的精美石構件使古民居顯得富麗堂皇,意境深遠,不僅具有裝飾性,更作為一種象征意義,寄托著人們的情感、理想和心愿,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2.1 宣揚展示作用
通過隨處可見的富貴吉祥石雕題材,展示蔡氏家族不俗的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對外宣揚家族實力,對內提升家族榮譽感,凝聚向心力。蔡資深的安亭商號在菲律賓鼎鼎有名,經營范圍涉及多個行業。1905年因捐金萬兩賑濟水災,光緒皇帝賜封蔡資深為“資政大夫”,官居二品,夫人施氏為“誥命二品夫人”。蔡氏古民居的規模少見,建造時間長,中后期建筑門廊的全石雕刻裝飾更是精美細致,祥禽瑞獸,如龍、鳳、麒麟等,大量裝飾于蔡氏古民居各處。在古民居石雕作品中,還有著“金粉銀粉不如石粉”的故事,既體現工匠師傅的精益求精,又側面反映出蔡氏家族的“不差錢”。大門石刻門匾和對聯表明宗族來源,并教育后代子孫不忘先祖,承上啟下,繼續發揚光大。
2.2 教化作用
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的思想是石雕裝飾內容的基礎,通過比擬、借喻等手法,賦予人物故事、花鳥走獸等豐富的文化內涵,將這些內容雕刻于民居各處,借此來教育后代子孫,表現對其成龍成鳳的期盼。通過歷史人物、戲曲故事,宣揚忠孝禮義和道德人倫;將植物花卉的特性和人的思想、性格、品行相聯結,借物言志。在門廊可見大量的人物石雕裝飾,這些裝飾或是歷史的名將,或是著名的唐宋戲曲故事。如蔡淺厝門廊圓雕樊梨花、薛丁山征西,此題材還有世用厝門廊石雕穆桂英大戰番將。其他門廊戲劇典故,如蔡淺厝門廊頂堵,出自潮劇的李旦興唐;德典厝門廊三國演義故事,對看堵左側曹操、馬超戰潼關,右側曹操戰張繡,又名“淯水之戰”,《戰宛城》為京劇、豫劇、粵劇等著名傳統戲曲。這些人物戲劇故事體現主人豐富的文化修養和對后代的良苦用心。竹子空心、分節,具有虛懷若谷、氣節不移的堅韌品質,并含有生活、事業節節高的祝福寓意。蔡淺厝有名的石竹透雕圓窗,三根竹子雕刻各種飛禽走獸。部分大門門聯以竹為型,竹葉為筆畫。
隨處可見詩、聯、匾、額等,以不同的造型裝飾,言忠抒懷,體現主人的文化修養。孝友第凹壽對看堵陰刻清末名士吳拱震七絕詩:“單鳳來儀大地春,中天雨落四時新;人間好事惟忠孝,臣報君恩子報親”和蔡資深最喜愛的“兄弟同居忍便安”家訓,以儒家道德規范來教化子孫。蔡淺厝西護厝花廳石雕裝飾墻旁門額題“積善余慶”,教育子孫需行善積德,這樣后代才有福報。
2.3 祈福納祥作用
古民居的石雕題材多為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將動植物和吉祥器物組成各種紛繁的圖案,借物抒情,既體現民間大眾的審美情趣,又寄托著對福祿壽喜貴的祈求。
多子多孫題材:蔡淺厝門廊柜臺堵、花廳石竹節圓窗邊框作陽雕老鼠南瓜、葡萄藤紋裝飾,寓意“子孫滿堂,家族興旺”;還有其他諸如蓮蓬、石榴等裝飾,都為祈求多子多孫之意;德典厝門廊正面身堵的高浮雕麒麟送子圖,為生貴子之佳兆。
平安吉祥題材:蔡淺厝門廊對看墻腰堵鳳棲梧桐,寓意“太平吉兆”;德棣厝大廳柱礎的荷花與鶴高浮雕裝飾,寓意“和合美好”;彩樓厝門廊腰堵,雙象與博古圖案組成太平有象、太平吉祥。古民居多處可見寶物器物、祥禽瑞獸和花卉果實的組合,根據組合的不同,取“平安如意”“平生三級”“歲歲平安”等意。
富貴長壽題材:蔡淺厝花廳入口門廊的石榴、佛手瓜、壽桃的多子、多福、多壽的組合;花廳竹透雕石窗,雕刻著麒麟鳳凰等瑞獸,栩栩如生,竹子上部雕刻日出海面,寓意“旭日東升,吉星高照,朝氣蓬勃”;竹與“祝”諧音,三竹又可寓意為“祝壽、祝富、祝多子”;石窗頂部一排青石雕刻漁樵耕讀、獨占鰲頭、劉海戲金蟾等題材,寓意“財源廣進、功成名就”;大門門匾邊常見的天官組合,寓意“天官賜福”;蝙蝠形象廣泛裝飾于墻堵和柱礎邊框四角,寓意“四方來福”;佛道八寶和琴棋書畫的組合,富貴吉祥,如世祐厝大廳柱礎作八寶圖案;德梯厝門廊對看裙堵白石淺浮雕螭虎對舞組成象形字“福”“祿”二字,以墨色勾勒字體邊線。
參考文獻
[1]曹春平.閩南傳統建筑[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2]楊莽華,馬全寶,姚洪峰.閩南民居傳統營造技藝[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