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富陽博物館第三次對瓦窯里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6月中旬至今已持續了半年,發掘總面積已近2000平方米。本次發掘,發現5000多年前的崧澤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中期墓葬、村落砂石路,及歷史時期磚窯30多處,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印紋陶器、青瓷器、鐵器、銅器等400多件。發現了由20多座較分散布局的崧澤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的大片墓地,比較清楚地反映富春江流域當時的社會組織和生產、生活狀況。墓地總體可分為中心密集區和周邊散落區。墓葬規模、隨葬品數量、器物配置均顯示當時當地社會成員之間地位和財富相對平等。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少量石器和小件玉器。陶器基本器形是鼎、豆、罐、過濾器,其中一個獨特現象是,夾砂紅陶過濾器成為大多數墓葬的“標配”。這在浙江省同時期的考古發現中是不多見的,更值得探究的問題是這類過濾器的用途。還發現了兩處石器制作加工遺跡。出土為數眾多的殘石器和石器半成品,以及部分鉆芯、磨石工具等與加工石器有關的遺物,從這些石器的形態特征和周邊自然環境條件來看,也比較明顯地具有經營“史前山地農業”的屬性。此外,商周時期的小型土坑墓(隨葬少量印紋陶、原始瓷)的發現,也是具有明顯地方性特征的喪葬習俗。漢六朝磚室墓、土坑墓和宋代土坑墓的發現,說明瓦窯里遺址一帶一直是富陽范圍里的一處穩定的歷史聚落區。保存尚好的三座歷史時期的磚瓦窯遺跡的發現,似乎印證了當地自然村現在叫為“瓦窯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的。(來源:浙江文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