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義偉
摘 要:星巖書院由北宋名臣包拯創辦,是西江流域最早的書院,對西江流域的教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文章對星巖書院的創辦過程和影響進行了梳理,并對包公創建星巖書院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星巖書院;過程;影響;原因
星巖書院由北宋名臣包拯治理端州期間(1040—1042)創辦,是西江流域最早的書院。星巖書院在傳播中原文化、培養人才、移風易俗、改善西江流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創辦星巖書院是當時北宋政府重文背景下,包公力圖改變端州狀況而采取的應對措施。
1 包拯創建星巖書院
關于包公創辦星巖書院,古籍古志多有記載,如明萬歷《肇慶府志》載:“星巖書院,在寶月臺,宋守包拯建,遺址尚存。”清康熙《肇慶府志》載:“縣北百步為寶月臺。平地突起,望之如臺。宋包拯建星巖書院其上。”古籍記載星巖書院的創辦者是宋朝著名清官包拯,院址在寶月臺。那么包公為什么會選擇在寶月臺創辦書院呢?
包公選址寶月臺創辦書院,主要是因為寶月臺的地理環境非常適合讀書學習。寶月臺前依西江,后靠北嶺,東有景山崗,西有龜頂山,山護水偎,龍藏氣聚,山丘隆起,如月如臺。依山傍水,環境清幽,正適合創建書院、研書講學。書院大多建在形勝之地,重視自然對人的陶冶,注重人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幽靜、秀美、宜人的環境,是包公選址寶月臺創建書院的重要原因。
寶月臺風景特色也是包公選址寶月臺的重要原因。《蕉軒隨錄續錄》載:“端州北門外寶月臺,四面荷花,星巖拱峙,為名勝之最。”每當池塘荷花盛開,清遠溢香,景色怡人,與包公年輕時讀書的地方——香花墩有幾分相似,是讀書學習的絕佳之地。修建書院既是包公教育理念的實踐,也體現了包公對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特性的向往,表達了他“清心為治本”的志向。
包公除了創辦書院,還在端州城西景星坊創建了文昌祠。文昌祠位于“城西景星坊,宋郡守包拯建”。文昌本是天上的星官名,又名“文曲星”“文星”,是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的神,舊時讀書人期望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對文昌崇祀有加。包公創辦文昌祠,是為激勵讀書人努力學習,效力國家,弘揚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的奉獻精神。
面對民族眾多、州貧民困的狀況,包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善了端州的教育狀況,進一步促進了中原文化在嶺南的傳播,加速了民族融合,整個端州的社會狀況有了很大改善,志書稱“地方千里,不識盜賊,水疍山瑤,向化奔走,恩威并著,歲乃太和,稱為神明之政”。
2 星巖書院的影響
星巖書院不僅是西江地區最早的書院,也是廣東省較早的書院之一,是西江流域書院文化的開端,它起到的作用也不僅僅是縮短了嶺南和中原地區的文化差距。星巖書院建立時就有以儒家文化訓化時人的愿景,隨著書院的創辦儒家文化開始在端州發芽,并最終確立了儒家文化在端州的正宗地位,地處偏僻的端州因此得以融入中華主流文化圈。
2.1 文脈傳承至今
星巖書院創辦后,雖有廢置,但辦學的歷史長達500余年,宋元時期曾一度是肇慶地區唯一的一所書院,在清末辦學達到頂峰,為肇慶最著名的兩所書院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書院發展為現在的肇慶市第一中學,文脈得以延續至今。
星巖書院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歷史上屢遭廢置,但都涅槃重生,可以說是風雨兼程、愈挫愈勇。星巖書院的復辦,多是由知州、知府主導完成,由《星巖書院歷史沿革表》(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除在南宋時期由黃執矩恢復星巖書院外,都是在地方行政長官或政府的主導下完成。這一方面體現了包公作為地方行政長官創辦星巖書院良好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星巖書院的影響力。
清咸豐五年,知府郭汝誠沒收觀音殿,改辦龍圖書院,就是為了紀念包公。其實在星巖書院停止辦學的相當長時期內,寶月臺是以紀念包公的寺庵、包公祠或園林的形式而存在,這也體現了包公對后世的影響。
2.2 官吏效仿,重學興教
包公以地方知州身份在端州首興書院,重學興教,對后任為官者產生了積極影響。星巖書院文脈延續,多賴后任為官者的努力,紀念或效法包公,前文已有說明,不再贅述。然而,進入明季,隨著王陽明心學的傳播,書院教育一度興盛,在肇慶地區相繼建立了25所書院,其中只有4所是民間創辦,其他21所皆為當地知府、知縣或總督等政府官員創辦(表2)。肇慶官員重視教育,熱衷創建書院,固有很多方面原因,但包公首創之示范作用,也是其中重要原因。
星巖書院的創辦帶動了肇慶書院文化的興盛。明代,廣東書院數量總數達168所,其中肇慶地區有書院25所。清代,全國可查的書院達3868所,珠江流域約占38%,從康熙至光緒(1666—1901),肇慶書院有73所。由明清兩朝肇慶書院數量占廣東書院比例可以看出,肇慶地區書院文化是比較興盛的,尤其清朝端溪書院發展為影響整個廣東省的著名書院,肇慶書院文化之盛可見一斑。
2.3 名人雅士吟詩傳頌
星巖書院的影響還體現在它對歷代名人雅士的吸引力上。清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星巖書院是以遺址的形式存在,但這并不妨礙有學之士對其的喜愛,來肇文人多會造訪書院遺址,其中不乏當時的大儒袁枚、全祖望、梁鼎芬、朱一新等人,且多有詩文留下。據不完全統計,清代有關星巖書院的詩文近20首,袁枚曾寫有文章《游端州寶月臺記》,梁鼎芬曾為星巖書院眾綠廳題聯:“招邀數君子;沉醉萬荷花”。不僅如此,當時許多著名學者都曾為復辦星巖書院而積極奔走。梁鼎芬曾修治星巖書院舊址軒窗,就而著書,聚徒講學;朱一新曾為復建星巖書院而積極奔走,后因經費不足而止;曾國藩之侄曾紀渠曾籌集經費七千金,復建星巖書院,但因去任而未成。晚清大儒陶邵學在光緒二十二年任星巖書院主講,連任八年,培養士風,磨礪“實學”,使星巖書院與端溪書院并稱于時。
2.4 促進儒家文化在肇慶地區的傳播
星巖書院的創辦是端州城破天荒的大事,書院以傳播儒家文化為宗旨,因此偏遠的端州城從此開始了有規模的儒家文化系統教育,書院教育教化人心,儒家文化在端州地區慢慢生根發芽,并最終確立正宗地位。
包公治端時期,端州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60%以上,就算是漢族群體普通民眾也很少有機會接受系統的儒家文化教育,民眾文化素質比較落后,民族沖突時有發生。星巖書院創辦后,在北宋辦學達38年之久,對持續、系統傳播儒家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南宋復辦后,成為傳播理學的重要場所,遺址明朝初年仍存在,傳播儒學的功績是難以估量的。星巖書院和后來逐漸建立起來的地方官學一起,最終確立了儒家文化在端州的正宗地位,地處偏僻的端州逐步融入了中華主流文化圈。
3 創建原因分析
包公創建星巖書院的原因,一是宋朝政府重視書院建設;二是端州當時文化教育狀況落后,與中原地區存在很大差距,嚴重影響了社會發展。
3.1 宋朝政府的鼓勵政策,促進了書院的發展
宋初采取了一系列發展文化、教育的政策,推動了書院教育的興盛,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興文重教,鼓勵創辦書院,書院講學之風盛行。
宋既統一海內,戰亂漸平,民生安定,文風日起,讀書士子紛紛要求讀書就學,國家也需要大批治術人才。但是,宋初朝廷還來不及興學設教,無暇顧及文教事業,也沒有充足的財政實力發展教育事業,對民間興起的書院教育采取了鼓勵政策。太宗、真宗、仁宗皇帝都重視書院建設,大力支持漸興的書院,連續不斷地賜田、賜額、賜書、召見山長、封官嘉獎,對書院加以褒揚,“書院之稱聞于天下”。自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宋仁宗慶歷三年(960—1043),凡84年,興復創建書院約21所,以“四大書院”為代表的多所著名書院和位居京師的國子學一起,實際構成從地方到中央的官學體系,承擔著國家最主要的教育任務。在中原地區興起了書院建設的熱潮,影響遍及全國。
科舉錄取人數增多,取士范圍擴大,激發了天下士子求學之心。
北宋定鼎,社會趨向穩定,急需能治理國家的人才,錄取人數成倍成十倍地增加,取士范圍也打破門第界線,面向社會各個階層,寒庶之族、工商階層登科者比比皆是。《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十六》載宋太祖開寶八年(975)曾下詔:“向著登科名級,多為勢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無謂也。今朕躬親臨試,以可否進退,盡革疇昔之弊矣。”《宋史·選舉志·卷一百五十五》載宋太宗言:“朕欲博求俊顏于科場,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得政治之具矣。”宋朝最初的兩位皇帝,治國心切,求才若渴,改革科舉制度,擴大取士范圍,不遺余力選拔人才,為后來的皇帝做了榜樣,也激發了天下士子的求學之心,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書院教育的發展。
與唐朝相比,宋朝的中央官辦學校招生范圍擴大,入學資格降低。表3還只是紙面上的規定,太學實際上已敞開大門,招收“遠方孤寒之士”。這對讀書求學的促進作用是巨大的,天下寒門學子看到了希望,有了機會,也無疑進一步刺激了對書院的需求。
3.2 包公所面對的端州教育、文化狀況,是包公創辦星巖書院的直接原因
當時的端州,蠻荒偏遠,交通不便,瑤僚聚居,文化貧乏,教育落后,中原官員不愿意到端州任職。
3.2.1 端州荒遠
古端州地處嶺南,屬廣南東路,與中原之間五嶺橫隔,交通阻塞,瑤僚聚居,語言不通,有“殺人祀鬼”“巫覡挾邪術害人”的陋俗,被稱為蠻荒之地,文化貧乏。
3.2.2 無官治理,急需人才
古端州屬蠻荒之地,官員寧可賦閑,也不愿到廣南為官。自秦漢至唐宋,古端州多為朝廷貶謫流放罪官之地,到端州當官,也就和流放差不多。由于廣南路缺官嚴重,北宋時期實行嶺南官員“南選”制度,由地方自行選拔“攝官”,沒有品級,只權攝政事。“攝官”沒有升遷機會,大多無心治理,有心貪婪,廣南“無治”。宋仁宗時期實行“蔭官”,由朝廷派任廣南路的州一級官員,但多為紈绔子弟,知識淺薄,無法管治好嶺南,當地百姓有冤有苦無處申訴,民不聊生。端州缺少有能力的官員是端州社會發展滯后的重要因素。
3.2.3 文教落后
端州無官學,也無書院,系統培養人才的機構缺失,教育落后,與中原地區書院文化昌盛的景象存在很大反差。《宋史》記載:“自仁宗命郡縣建學,而熙寧以來,其法浸備,學校之設遍天下,而海內文治彬彬矣。”宋仁宗時期官學制度才逐漸建立,而到全國建起完善的官學體系,要等到熙寧年間。端州偏遠,歷史上從沒建立過官學,直至在朝廷開展的興辦官學運動中,端州知軍州事朱顯之才在端州創辦州學,約在1043—1048年間,那已是包公離開端州后的事情。本地人才匱乏,影響社會經濟長足發展。
文化貧乏,生產力水平低下,包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改變端州落后的面貌。興辦書院,推行教化是其中重要一環,他希望通過書院教育,培養人才,促進端州社會的長遠發展。
在州困民窮的情況下,包公克服重重困難,毅然創辦了星巖書院,重視文化教育。星巖書院成為西江流域書院文化的濫觴,它的創辦及所產生的影響值得我們思考和重視。
參考文獻
[1](明)鄭一麟,葉春及.萬歷肇慶府志[M].明萬歷十六年刻本.
[2](清)史樹駿,區簡臣.康熙肇慶府志[M].康熙十二年刻本.
[3](清)方濬師.蕉軒隨錄續錄[M].盛冬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5.
[4][5](清)屠英.道光肇慶府志·卷七[M].道光十三年刻本.
[6]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