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克利
摘 要:墓魄本生故事中所記將要處死太子的內容有三種說法。西域四幅墓魄本生圖稍偏向竺法護所譯的版本。而巴爾胡特及陀羅缽地的墓魄本生圖都按照巴利《本生經·大集》等版本造作。這些本生圖像有著相同點,那就是都有太子和喪夫一起在掩埋處的場景。
關鍵詞:墓魄;克孜爾;回鶻;巴爾胡特;陀羅缽地
墓魄本生故事被收藏于南、北傳佛典,作為古老而流行的佛本生故事之一,其故事內容如下:婆羅奈國太子墓魄自知宿命,為避煩惱,舍世離苦,出生后約13年閉口不語,裝成一個啞而瘸的人。婆羅門認為他是不詳之物,只有活埋處死,才會有貴子相繼。王信以為真,下令將太子于郊外活埋。喪夫帶墓魄到掩埋處并開始活埋太子,當時太子才開始說話,然后,太子勸王奉持正法,自己棄家學道。
龜茲所出現的墓魄本生壁畫為:克孜爾石窟第38窟壁畫(圖1),太子墓魄臥于棺中,棺旁為兩位喪夫,左側上方有鳥;克孜爾石窟第17窟壁畫(圖2),太子墓魄臥于棺中,棺邊兩位喪夫正用繩捆縛棺材,周圍有幾個人,其中右側下方的人似乎舉著武器;克孜爾石窟第184窟壁畫(圖3),太子被縛捆在棺材內,喪夫正在埋葬。
此外,回鶻的本生插圖書中也出現墓魄本生圖(圖4),太子墓魄臥于棺中,棺邊有4位喪夫,其中兩人正釘棺蓋,另外兩人正用繩捆縛棺材。
可見壁畫中的場景是與太子墓魄被喪夫活埋的階段有關。然現存的佛本生故事并未出現描述喪夫正用繩捆縛木棺材的經文。至于該場景具體與故事哪種版本最有關,將在下文討論。
1 壁畫與佛本生故事的聯系
墓魄本生故事出現于巴利文、藏文、漢文、于闐文以及吐火羅文佛教文獻中。關于喪夫將要處死太子墓魄的經文,于闐文本未出現。其余所記的此段內容,可分為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喪夫將太子送上車出城,當喪夫停車后在挖坑時,太子沉默著下車走到喪夫旁邊并問他挖坑的原因。屬于該說法的有《六度集經·太子墓魄經》、安世高所譯的《太子墓魄經》、義凈所譯及藏譯本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水生或痖躄太子的故事、巴利《本生經·大集》啞躄本生(Mūgapakkha-jātaka)。
第二種說法,王先下令造好墳葬,然后令護衛軍護衛太子乘象車,服侍著太子到墳葬處時,有民眾跟隨著太子一起前往墳葬門前。護衛軍驅趕著民眾,而后飛鳥、走獸也都來堵塞著墳葬門,太子于是舉起了右手并開口說明之前不語的原因。屬于該說法的唯有竺法護譯的《太子墓魄經》。
第三種說法,王下令行刑者帶太子出城,而后用劍殺死太子。五百大臣的兒子也跟隨著太子走去。行刑者快要殺死太子時,太子才開口說話。屬于該說法的唯有吐火羅文A(焉耆文)文書殘卷。
關于龜茲等西域本生圖所繪臥棺中的太子墓魄及棺旁的喪夫,約可認為是與第種二說法中護衛軍在墳葬門前帶著太子進到墳葬里的那段有關。畫中其他部分也比較符合第二種說法,如圖1左側上面還有著鳥(過來堵住墳藏門的),圖2左側上邊出現人似乎是要阻止喪夫的形態,且右側下面似乎是軍人舉起武器(讓民眾退卻)的形態。
2 巴爾胡特及陀羅缽地墓魄本生圖像
文章列出擁有掩埋處的場景的其他圖像,以早期本生圖像——巴爾胡特及陀羅缽地的為例。
印度巴爾胡特公元前2世紀浮雕(圖5)。左側上面庭院中的國王將嬰兒抱坐在腿上。下面喪夫在挖坑時,太子已下車站在喪夫旁邊。右側上面太子講話并在森林中修行。
泰國本土陀羅缽地時代約9~10世紀的造像碑,文章選出兩片為例。第一片出現于加拉信府(圖6),刻有太子已下車站起,對坐在樹下的喪夫說話。第二片出現于烏隆府(圖7),左側為在坐的喪夫,中間為已下車站起的太子,右側為馬車。
3 圖像中掩埋處的場景對比
這些墓魄本生圖像中的相同點是都有太子和喪夫一起在掩埋處的場景,差別在于西域墓魄本生圖稍偏向竺法護所譯的第二種說法。而其他圖像卻按巴利《本生經·大集》等的第一種說法來造,即太子沉默地下車,站在喪夫旁始語的場景。
龜茲屬吐火羅文B的地區,那邊墓魄本生圖的掩埋處場景不偏向吐火羅文版本,而是稍偏向竺法護所譯的版本。這可推測出竺法護所使用的版本也稍流行于同代龜茲。
參考文獻
[1]中國新疆壁畫藝術編輯委員會.中國新疆壁畫藝術:克孜爾石窟壁畫[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15.
[2]上海博物館.圣境印象:印度佛教藝術[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69.
[3]Zieme, Peter.Jātaka-Illustrationen in uigurischen Blockdrucken.Kulturhistorische Probleme Südasiens und Zentralasiens[A].Halle:Martin-Luther-Universit?t,1984:163.
[4]Tamai, Tatsushi.The Tocharian Mūgapakkha-Jātaka.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R].Tokyo:Soka University.2017(20):252-270.
[5]Murphy, Stephen A.The Buddhist Boundary Markers of Northeast Thailand and Central Laos, 7th-12th Centuries CE[D]. London: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2010: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