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洪剛
〔基伊埃(上海)牧業科技有限公司〕
提高奶牛舒適度的措施與方法
文/朱洪剛
〔基伊埃(上海)牧業科技有限公司〕
奶牛舒適度是否良好對提高牧場利潤至關重要。不需要投入資金就可以提高奶牛舒適度的方法眾多,如溫和對待奶牛、正確的擠奶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降低熱應激、提高臥床墊料的舒適性、合理設置擋胸板等,針對以上幾種方法進行論述。
奶牛;舒適度;措施;方法
任何管理方法和技術的應用,都是為了提高牧場的利潤。提高奶牛舒適度也不例外,其目的是提高奶牛干物質采食量(DMI)、延長奶牛的躺臥時間、改善牛體衛生狀況、緩解應激、緩和蹄部壓力等。但需要強調的是,改善奶牛舒適度與當前牧場是否有合理盈利無關,即無論牧場現在是否盈利,都應該致力于奶牛舒適度的改善。改善奶牛舒適度有時需要投入金錢,有時需要在管理細節中凸顯價值。無論是在2014年以前奶業形勢好時,還是在2017年奶業形勢艱難時,堅持“投資”于奶牛舒適度都會給牧場帶來回報。
如何持續改善牛舍,為奶牛提供良好的舒適度呢?奶業形勢好時,牧場可以進行改建,在牛舍通風、墊料或其它奶牛舒適度產品上進行投資;但當形勢不好時,仍然有很多措施可以改善奶牛舒適度而獲得回報。這些措施包括在牧場效益好時被擱置一旁的流程性問題,或者是簡單的維護性日常瑣事。
奶牛作為被捕食性的動物,不善于處理侵略性對待。據報道,暴力地對待奶牛會給奶牛帶來巨大的應激,可以導致產奶量減少甚至高達20%。而牧場員工往往不知道轉群的方法以及如何溫柔地對待奶牛。
目前很多牧場已經做出規定,比如禁止員工粗暴對待奶牛,但仍然不乏野蠻對待的現象。有些監督不嚴的牧場,趕牛工可能會用細鋼絲鞭打奶牛;還有些牧場,擠奶工會把空的藥浴液桶放在擠奶坑道或靠近趕牛通道的地方,趕牛時突然敲一下,用很大的聲響把奶牛嚇得快走,表面上看,奶牛走得快,節約時間,但實際上影響了奶牛催產素的分泌和維持,導致奶牛產奶量降低(圖1)。在通常情況下,奶牛進入待擠廳之前,甚至是從牛舍出發到待擠廳時,奶牛實際上就已經開始進入到泌乳刺激過程中,有節奏的設備運行聲響、平和的環境以及有序的人員操作都是刺激催產素分泌的促進劑,但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奶牛受到突然的驚嚇或刺激,會分泌腎上腺素,而腎上腺素的完全消退需要20~30 min,這遠遠超過催產素的消退時間,所以,也經常看到擠奶操作程序執行地比較好的奶廳實際擠奶效率不高以及出現二次峰值較高的情況,其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在趕牛環節上出現了問題。

圖1 圓圈內是放在坑道一角的空桶,用來驅趕奶牛快速上臺
除淘汰部分奶牛、出售公犢牛和牛糞外,奶牛場所有的收入都依靠奶廳的產出,所以所有的牧場也都很重視奶廳的管理。大多數牧場致力于控制微生物數量、體細胞數量。但這些牛奶計價中非常重要的指標,在擠奶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筆者走訪的大型牧場中,同樣是80位轉盤,擠奶效率高的能達到560頭/h左右,而低的只有320 頭/h左右,二者相差巨大,這當中,奶牛處理技術顯得相當重要。總的來說,擠奶效率高的牧場做了如下技術處理。
一是脫杯流量設置的比較合理。脫杯流量大多在700 g/min以上,高的達到900 g/min(建議:800~1 000 g/min)。這樣就減少了低流量擠奶時間,也就減少了奶牛乳頭及乳腺內組織暴露在高真空下的時間,降低了乳頭孔內角蛋白的損失量,進而降低乳頭末端角質化的比例。同時也使奶牛在被擠奶時會比較舒服,擺動、踢杯較少,擠奶時間也會相應縮短,從而提高了擠奶效率。
二是趕牛比較溫和,或者有驅趕門。不管是在趕牛通道還是在待擠廳,亦或是在擠奶臺上,趕牛都比較溫和。溫和地對待奶牛不會減慢奶牛上臺速度,相反,會加快進臺的速度。在上臺過程中和擠奶過程中,如果奶牛排糞、排便的比例達到或超過5%,就說明牧場需要在奶牛處理方面采取措施。
三是擠奶前處理的比較到位。前處理過程包括擠前幾把奶、前藥浴、擦干、擦凈、套杯等。其中,擠前幾把奶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步驟,在并列式和魚骨式擠奶臺上的擠奶員一般每人負責6~12 頭奶牛不等,這些擠奶員都負責前處理的所有操作,手是有相對休息機會的。而轉盤式擠奶機中,通常是設定1 個人專門負責擠前幾把奶,時間一長就累了,手上的力氣自然變小,擠前幾把奶對乳頭的刺激就會下降。在擠奶效率高的牧場,擠前幾把奶的擠奶位是輪換的,這樣就能相對保證前幾把奶對奶牛的刺激效果。而良好的刺激效果,會大大降低二次峰值,從而縮短擠奶時間和改善奶牛乳頭舒適度。
四是擠奶效率較高的牧場大多配有杯組正位裝置(圖2)。套杯后的杯組正位在擠奶前準備過程中,對奶牛舒適度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沒有安裝杯組正位裝置的奶廳,擠奶杯組通常是被奶管向后拉而造成杯組不在奶牛乳房的正下方,這會導致奶牛前后乳區受力不均勻,前面乳房的奶被擠完時后面乳區的奶還沒有擠完,而造成前2個乳頭被空擠,最終引發乳頭末端開花,進而引發奶牛抗拒擠奶,以及原奶微生物、體細胞數控制困難而導致乳房炎發病風險增加。
五是重復套杯的比例比較低。現在大多數牧場的擠奶設備都配有自動脫杯,在擠奶效率高的牧場,幾乎看不到重復套杯,或者很少。筆者走訪的牧場中,擠奶效率高的牧場重復套杯率基本在3%~5%,甚至更低,而這些為數不多的重復套杯擠出的奶量也相對較多,大多在3~5 kg。
六是擠奶效率高的牧場在擠奶臺出口處還會有細節處理,圖3的紅圈處為牧場在轉臺出處添加的噴頭,到了這個位置水就會滴到奶牛頭上,奶牛就知道該出去了,這就在廠家設置出牛裝置的基礎上加快了出牛速度。

圖2 奶杯正位裝置

圖3 牧場在轉臺出處添加的噴頭
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有很多其它細節可以體現效率高和效率低的區別,比如有些高效率牧場每天都會檢查是否有奶襯、奶管或脈動管破損情況,對員工進行定期培訓等,這些擠奶操作步驟中的細節,粗看起來和產奶量無關,但會嚴重影響奶牛舒適度,都需要仔細管控,縮短奶牛站在待擠廳的時間,減少對擠奶的恐懼,而這些不但不需要任何金錢的投入,反而會節省資金,改善奶牛蹄部的健康,延長奶牛使用壽命的同時降低獸醫的工作量。
奶牛是喜冷怕熱的動物,因此讓奶牛保持涼爽是非常重要的。在夏季高溫高濕天氣下,讓奶牛盡量縮短炎熱地區的運動時間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奶牛站在待擠區時產熱最多,因此應把奶牛在待擠區的站立時間縮到最短;擠奶班組應該在待擠廳盡可能快速有效的移動奶牛;執行“零庫存”計劃,即將奶牛從牛舍轉移至待擠廳時“零庫存”,奶牛到了待擠廳就上臺擠奶,然后安全快速無額外應激地返回牛舍。
除了改善流程,應確認所有風扇和飲水設施都正常運行,比如每周至少清洗1 次水槽。鑒于每個牧場都有自己的特殊情況,無法給出具體清洗頻率,但建議經常檢查水質,查看是否有雜質、沉積物,并把這一檢查列為日常工作流程中。

圖4 高污染率的臥床

圖5 太潮濕的墊料

圖6 濕度合適的墊料
對于墊料,應該每天、每月、每年都始終如一地嚴格執行墊料管理實踐工作。我國奶牛場管理層的奶牛舒適度意識和推廣始于10 年前的2007年,當時對奶牛舒適度的概念還有很多疑問,但短短幾年之后,隨著奶牛養殖技術交流的頻繁和養殖觀念的更新,現在全國幾乎所有牧場都認識到了奶牛舒適度的重要性,也非常關注奶牛舒適度。
筆者在走訪牧場時,經常會遇到牧場主抱怨乳房炎發病率居高不下,采取了很多措施而沒有效果的情況,但在巡查牛舍時發現,很多牧場的牛床污染率很高,最高達到40%(圖4)。牛床墊料已經板結,濕度特別大,不用手握已經成團不散開(圖5)。而合適的墊料感官測定應該如圖6,用力握緊后松開,會慢慢散開(和TMR日糧的濕度相似)。
奶牛喜歡的是一成不變的“干燥、松軟、清潔”的墊料。因此,需要評估冬季和夏季牛舍中不同情況和不同區域的氣候來調整牧場的管理工作,用來補償條件變化帶來的波動。
墊料濕度需要被嚴格控制,在-30 ℃的情況下,如果墊料干物質含量不夠高,就會結冰板結,難以耙松,同時特殊菌群也是這個季節對墊料的挑戰。沙子是非常好的墊料,同時導熱效果也非常好,但很容易導致牛體熱量的快速大量流失;溫暖季節,牧場又會面臨濕度大、細菌生長快、潮濕的管理挑戰。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墊料管理流程來補償牛舍條件變化,損失的是奶牛舒適度,進而影響產奶量和奶牛健康,最終損失的是牧場利潤。
定期檢查墊料耙松頻率和松軟程度、添加頻率和清潔臥床的頻率,查看臥床表面是否松軟、干燥,根據季節變化來調整墊料的濕度,夏季每周進行2~3 次的耙松,60%左右濕度的墊料基本不會板結,在高寒地帶寒冷的冬季,50%乃至60%的墊料干物質含量會更合適。有些牧場甚至在沙床的基礎上混入一些木屑或發酵牛糞,以降低墊料的熱傳導性。

表1 臥床尺寸
擋胸板是為了防止奶牛在躺臥過程中因呼吸或向前蠕動而導致過度向臥欄內移動而設置的合理屏障,其對臥床清潔度和牛體衛生至關重要,也是影響牛奶質量和乳房炎的重要因素。筆者在走訪的過程中發現,牛床污染率較高的牧場大多在擋胸板的設計和處理上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2015年更新了自由臥欄設計的建議(表1,圖7)。
建議結合不同體重的奶牛設置擋胸板距離臥床尾墻的距離。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體重設定是指在奶牛體況評分(BCS)介于3.0~3.5,按體重建議來設置擋胸板位置,也可以理解為是按體尺來設置的。
表1中,體重640 千克的奶牛擋胸板到尾墻外沿到擋胸板前沿的距離為173 cm,在設置擋胸板位置時,首先奶牛體況和體重區間,酌情增減。有條件的牧場可以為頭胎牛設置單獨的臥床尺寸。
關于擋胸板和尾墻前后沿的高度差要求(混凝土澆注擋胸板)方面,即建議擋胸板澆模板高度比尾墻最高點低2.5 cm,而擋胸板最高點比尾墻最高點高9 cm,這樣奶牛躺臥時就像有個“枕頭”一樣舒服(圖8)。需要注意的是,尾墻的前后沿高度不一樣,前沿高度比后沿高度矮5 cm左右(國內的尾墻上沿面基本都是平的),這樣奶牛起身時,后蹄不容易滑出去而導致蹄尖損傷和應激,奶牛躺臥時也不會被冷硬的混凝土墻損傷后臀,而一旦有損傷或應激,幾經往復,奶牛就會患上“臥床恐懼癥”。

圖7 臥床設計圖

圖8 成年荷斯坦奶牛臥床的具體尺寸建議
越來越多的牧場在干奶牛上的投入越來越大,尤其是在進入圍產前期。而干奶前期和中期的關注度依然有待加強。很多牧場從干奶開始后就不太關注干奶牛,因為這些牛處于“純支出階段”。但隨著奶牛產奶量越來越高,到干奶時,很多牧場的產奶量仍然能達到20 kg以上,干奶后乳房負擔仍然比較大,需要非常關注,尤其是干奶后第1周。干奶前進行CMT檢測,“++”和“+++”的奶牛在治愈后,要注射干奶劑,研究表明:干奶后使用干奶牛乳頭密封劑能明顯增強奶牛抵抗致病菌的能力。健康的乳房才能在干奶期得到充分恢復,不健康的乳房如果缺乏關注和及時治療,在干奶期就會惡化,這也是導致有些牧場新產牛乳房炎高發的部分原因。
另外,保持干凈、干爽的休息環境,奶牛下一胎次的產奶量更高、也更健康。健康干奶牛的初乳量也會增加,初乳質量也會更好,犢牛出生體重和斷奶體重也會提高,IgG的吸收率更高。
研究發現,把奶牛轉移到單獨產欄實際上“恰好”導致了巨大的干擾,而且會對犢牛造成負面影響。以類似方式轉移青年牛后,產程大概增加了30 min,而且犢牛血液中的氧氣含量減少了,在第二次飼喂時不能迅速站起來。
保持全產程低應激可以改善青年母牛和犢牛的健康。有研究表明,在可能的情況下,40%的奶牛選擇獨自離開產房在走道上找一個相對私密的地方進行產犢。提供私密性,比如使用產犢百葉窗,在圍產牛舍中分娩,而不是在單獨的產欄中分娩,這樣既可以讓奶牛渴求心理安全需求,而且便于觀察和介入。
管理決策可能嚴重影響奶牛的日常時間分配,如休息、反芻和采食。任何影響奶牛休息的事物對奶牛都是有害的。奶牛每天休息時間需要超過12 h,如果滿足不了,它們會犧牲采食時間來獲得休息。
每增加1 h的休息時間,產奶量能增加約1.8 kg(4 磅),還能降低皮質醇反應、生長激素水平,進而增加乳腺血流速度、延長壽命。
飼養密度過高是奶牛呆在舍外或站立在走道上的原因之一。密度過高不僅降低了牛舍的利用效率,也增加了料槽空間利用的競爭性,這兩種情況都會對躺臥時間有負面影響,同樣,對牛奶質量和產奶量,以及牛群整體健康都有負面影響。飼養密度過高的牛舍中,伴隨著產奶量降低,牛奶體細胞數(SCC)升高、乳脂率降低、受孕率降低、產乳熱升高以及引發其它疾病。
研究發現:在品種相似的牛群中,飼喂相同的TMR,產奶量差異很大。非日糧因素導致產奶量差異甚至超過50%。推料次數、拒食、每頭牛占有臥床數量等對產奶量的影響也非常明顯。
密度過高改變了奶牛采食行為,增加了侵略性而減少了反芻。過高的飼養密度對瘤胃pH值有負面影響,增加日糧的可獲得性、降低飼槽密度,同時確保所有奶牛能自由獲得新鮮飲水,這在某種程度上能降低密度過高引起的負面應激反應。
跛足給奶牛場帶來的損失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松軟的墊料、及時的墊料管理、尺寸合適的臥欄、盡量少的急轉彎、溫和的驅趕和移動、足夠適當的營養、適時正確的修剪、正確的蹄浴池和蹄浴液對跛足的緩解都很有幫助。據研究,每2 磅木屑能增加3 min/天的躺臥時間,每增加1 kg秸稈或1.27 cm厚的沙子能讓每天躺臥時間增加12 min。
奶牛喜歡比較容易被壓縮的墊料,至少10~20 cm厚。沙子和泡沫型厚橡膠墊相比,奶牛更喜歡前者,但沙子必須要定期耙平。無論使用哪種墊料,都必須保證干燥。如果沙臥床有較大的坑,而導致躺臥時落差很大,那么奶牛也不會使用這樣的沙臥床。
按奶牛社交舒適度來分群對提高躺臥時間有好處。混雜群會導致頭胎牛休息時間縮短,而使用新牛欄能降低酮癥發病率,提高產奶量。在一項研究中,混雜群中奶牛的反芻時間是每天360 min,而在新牛欄中的反芻時間是428 min。
相較于經產牛,頭胎牛每口采食量更少、采食速度更慢、反芻更少,社交地位也更低。青年母牛會避免占用成年母牛喜歡的臥床。在有條件的牧場,可以單獨為頭胎牛設計、改造臥欄,以及頸夾尺寸的牛舍/牛欄。
反芻是監控任何管理變化的捷徑。在應激情況下,奶牛的反芻次數也明顯減少,在嚴重應激中,每次反芻的咀嚼次數也會減少。而反芻對維持良好的瘤胃pH值和營養吸收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通過輪崗培訓,不同員工水槽清洗結果一致、墊料鋪設一致、擠奶流程和操作一致、日糧發放的時間一致、趕牛時員工態度和處理都一致。如果每天的操作都是正確而且一致的,那么就可以通過這些固定的日常生產實踐達到良好的奶牛舒適度。
但是否有更好或更有效的途徑來實現“流程化”任務呢?如果一個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復同一件事,會很熟練,但慢慢的會失去耐性,出現松懈、懶散、厭倦,乃至偶爾改變流程的做法。把不同崗位的員工進行崗位調換,讓他們了解、熟練操作不同崗位的工作,會讓員工感覺掌握了更多技能和不同工種之間的合作要求,這也有利于團隊合作。但在崗位輪換之前,要對員工進行良好的崗前培訓。
通常,在牧場流程中發生的情況遠比行動要多得多。行動意味著已經發現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并已預測到可能的不良后果,改變實踐流程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奶牛場里有很多流程要及時發現、思考,需要有前瞻性的評估并持續改善。
朱洪剛,從事奶牛養殖行業16 年,現任基伊埃(上海)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專家服務負責人,具有豐富的現場管理實踐經驗,主要從事奶牛飼養管理、牛奶質量和奶牛舒適度改善的研究。
2017-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