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檑
淺談PPP項目運作流程管理措施
王檑

要想對PPP項目的運作流程管理做出有效的管控,那么工作人員首先需要對項目的識別和篩選工作引起重視,按照當前市場運營規律,對市場化的項目內容進行精確的區分。而在合作伙伴的選擇過程中,應該按照核心能力和誠信方面的內容來進行判斷,同時通過財務、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做出一個綜合,選擇合適的社會投資者。
根據相關的文件內容可知,在公共服務領域進行PPP模式的時候,可以將市場的機制全面發揮出來,對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進行提升,幫助公共利益實現最大化的突破,同時在應用上,還可以打破行業的準入限制,激發出地方的經濟活力和創作力。在大好的發展形式下,政府對于其模式的運作,也感受到了一些掣肘,并且一些市場決策的作用,也未能得到有效的發揮,甚至還存在著認知誤區,所以在以后的發展里,也必須要將深化改革、不斷創新的理念融入其中。
關于PPP項目的發展目標設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存在著一些認知差異。在運行PPP項目模式的時候,中央政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對基礎設施進行建設,盡可能地滿足公共需求,幫助地方政府改變職能;而地方政府則是由于財力的限制,更多的是希望能夠藉由PPP項目模式可以消除一些債務壓力,有些甚至是為了進行融資,所以地方政府希望所有公共項目都能夠成為PPP項目,所以要求也相對較低。但是在實際的調查中發現,并非是所有的公共技術設施項目都適用于PPP模式,所以進行識別和篩選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
1.完全市場化的項目
在進行PPP項目模式的時候,要將其中所有建設項目,按照市場化的程度來進行細分處理,使得完全市場化的項目,在總體中占比為50%左右,同時也應該采取市場化的手段來進行管理,交由到社會資本的手中來進行運作,政府的職能,要用在優化市場環境的內容中,通過行政審核、許可、備案等手段來對整個內容進行掌控。
2.使用者付費不足的項目
對于那些使用者付費不足,政府可以提供一些可行性較高的補貼,并且按照PPP的模式來對整個項目進行規模化的運作,這里所針對的也多是狹義的PPP項目。會占到整體建設項目的30%,這類型項目的靈活性較強,投資規模較大,且具有長期的穩定需求。按照特許經營的內容,適用于燃氣、供電、公路、醫療和養老等內容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對這類型項目進行PPP模式識別的時候,需要避免三類項目,一類是方案不夠清晰,一類是項目經營年限和后期維護成本缺少系統化測算,還有一類則是盲目提高政府補貼標準的隨意性項目。
3.政府付費類項目
對于政府付費類項目,國家發改委有明文規定,政府可以通過服務購買的方式來引入一些社會資本,然后在運營期向這些社會資本支付費用。這種類型的項目可以對政府的財政壓力予以緩解。在利用PPP項目模式進行識別和分析的時候,需要對運營期內的財政收支情況進行評估,關注那些潛在的風險內容。在對流程進行管理的時候,首先可以將政府付費類PPP項目和土地的出讓收入掛鉤,其次是構建一套政府付費類PPP項目和周邊土地進行聯動開發,降低長期性的財政風險。
在運行PPP項目的前期,投資額度較大,且整個項目的運營周期較長,具有較大的風險,所以在運作流程管理的時候,政府可以和社會投資者建立起“共贏”的合作關系。
1.合作伙伴的類別
在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中,其牽涉到的環節較多,像融資、設計、施工、管理、運營等方面,都需要合作伙伴的參與,在不同的階段,合作伙伴需要承擔不同的職責,要想在整個運作流程中發揮出良好的作用,那么必須要組建一個PPP項目的合作團隊,這樣才能對實際質量,以及后續的效益作出保障。在項目運作的過程中,可以將合作伙伴分為核心合作伙伴、一般合作伙伴,以及邊緣合作伙伴這三種。核心合作伙伴是進行PPP項目運作的主體存在,同時也是項目的風險承擔人和決策者;而一般合作伙伴主要參與到PPP項目各個運行環節的工作中,能夠對項目的運作起到重要影響,像銀行、承包方與運營商之類的;而邊緣合作伙伴主要是參與到項目的某一個環節,對項目整體的成敗不會起到較大的作用,像擔保機構、供貨商。
2.選擇合作伙伴的原則
在對合作伙伴進行選擇的時候,首先需要遵循核心能力的原則性內容,項目運作要兼顧社會上的資本收益和公共利益,并且在二者之間尋求到一個平衡點。在PPP項目運作的過程中,政府部門需要對社會投資者的優勢內容進行整合,像融資能力、項目策劃能力和運營能力等,這些資源優勢必須是政府部門所欠缺的內容,在選擇合作伙伴的時候,應該根據這些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進行選擇。第二點則是信譽原則。在選擇合作伙伴的時候,應該選擇那些社會信譽和商業信譽較好的企業進行合作,并且在項目運作的過程中,也應該加強自身的誠信建設,這樣才能推動PPP項目的有效運行。PPP項目的運作時間較長,其中很可能會出現政策變更、負責人員調動的情況,為了對社會投資者的收益做出保障,必須要加強自身的法制建設和誠信建設。
在PPP項目運作的過程中,會涉及到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社會投資者,以及承包商之間的博弈,所以需要就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尋求到一個平衡點。繁雜的項目運作程序和多元化的風險控制需求,也會給管控和流程簡化之間帶來矛盾。
1.在流程簡化和流程控制之間尋求平衡
簡化流程可以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而進行流程控制則是為了對風險進行規避,如何在二者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是管理工作中的重點內容。首先,在對流程進行簡化的時候,不能超出項目可接受的風險范圍,在項目的識別和準備階段,其操作流程難以簡化,所以在項目運作模式成熟之后,可以總結相關的操作經驗,在可承受的風險范圍內,對那些經常出現、風險較大的項目內容進行流程上的控制,而那些風險小,且出現不頻繁的內容,則可以省略。其次,要對審批的流程進行簡化,建立方案聯評聯審的機制,用以對審查工作的效率進行提升。有關部門也應該簡化辦理的手續,優化整個辦理程序,加強相關的服務內容,減少PPP項目的流程審批工作,在提升項目風險的同時,簡化整個工作流程。
2.完善PPP項目的標準化工作流程
在前期的項目管控中,不管是社會資本還是政府資本,都應該按照財政部的頂層設計與制度規定,來完善前期的準備工作。對于那些內容較為復雜的PPP項目,可以為其量身制定出競爭性的磋商采購方式,對政府的采購需求進行明確,同時在完成磋商工作之后,要形成一個條理明晰的采購文件來,讓所有的投資人,根據其進行綜合的報價與審核。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政府和行業的實施機構專業力量不夠,那么可以聘請一些中介機構來進行處理,達到相應的基礎支持。在操作流程中,首先要確立標準化的PPP合同語言,對參與者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進行規范,確保項目能夠順利進行;其次要利用明確的制度內容,對合作伙伴之間的責任展開明確說明,確保政府具有和社會投資者同等的法律地位。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各地都對PPP模式進行大力推行,借助市場化的工具和手段,將財政資金的運用發揮出杠桿效果,并順勢引導社會資本流入到公共服務的領域之中。
新疆北方建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