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秀宏
臘八粥趣 話
文/付秀宏

農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日、臘八節。“臘”原是一種年末祭祀百神的儀式,自秦代始將農歷十二月被定為“臘月”,南北朝時將“臘日”定為十二月初八,并作為“年節”來過,后來變為一般節日,祀神、悅人,成為除瘟避禍的食粥風俗。
據說,臘八節吃粥與佛教有關。相傳古印度北部迦毗羅王國的太子,29歲那年有感于人世間苦惱,出家修道。他來到摩揭陀國的尼連河邊,因饑餓和勞累過度,昏倒在地。一位牧女看見后,把身上所帶的谷糧加些野果用泉水煮粥喂給他。食畢,這位王子精神清爽,若有所悟,便在菩提樹下靜坐修行,于十二月初八這天得道成佛。他就是釋迦牟尼。后來,中國的佛教徒于十二月初八這天,以米和果物煮粥供奉佛祖,稱“臘八粥”。吃臘八粥之風,便逐漸演變成中國民間習俗。
又據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幼時給地主放牛,饑餓難忍,掘鼠洞得五谷雜糧,淘凈放在一起煮了一鍋粥,美餐一頓。成帝后,他吃膩了山珍海味,忽想起當年那頓粥,便令御廚仿做,吃起來果然別有一番滋味。這天恰逢臘月初八,于是賜名為“臘八粥”。
臘八粥也叫五味粥,其烹煮之法,宋代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有言:“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子等作粥,謂之臘八粥。”中國人吃臘八粥,流行于宋,尤盛于清。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合水煮粥,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節日前,宮廷里,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食臘八粥,并向各大寺院發放米糧、香谷及果品等,造粥以供僧侶食用。寺院則舉行誦經法會,紀念釋迦牟尼。而在民間,合家團聚,則以臘八粥祭祖。
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還保留吃臘八粥的習俗,不過用料已不止五味、七味,花生仁、核桃仁、蓮子、紅米、薏米、紅豆、綠豆、黃豆、白果、桂圓、桂花、青紅絲等等,皆可入粥。因地域不同,粥的風味各異,如淮山的薏米粥、黑龍江的小黃米粥、杭州的藕粥等等。
實際上,臘八粥不單在臘八這天吃,若平日常食,助于補養。古人不但用粥作病后調養,還常作治病良方。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列出有50多種粥的制作方法與適用情況,因配料不同,功效各異。如糯米百合粥能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粳米蓮子粥強志補中,聰明耳目;小米紅棗粥滋腎補虛,健脾養肝等等。現在做“臘八粥”配料多達幾十種,不僅色、香、味俱全,且營養價值極高,實為粥中上品。
河北省作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