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坡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自古至今,南陽就是一個如此這般山清水秀的美麗宜居之地。在這樣的山環水抱之中,橫臥南陽城西的臥龍崗,以其藏龍臥虎、氣定神閑的超然和大度,吞吐著天地之間獨特的大氣、英武與智慧。東漢末年,生逢亂世,群雄并起,一代英杰諸葛亮從家鄉山東瑯琊一路流浪至此隱居求志,后經劉備三顧茅廬,得遇名主,方才橫空出山,潛龍騰淵,功分三國,流芳千載。一千多年后,青年才俊李遠有幸長期工作于臥龍崗,身心浸泡臥龍崗的秀美風景與厚重文化,耳濡目染諸葛亮的高深韜略與高潔道德,他便有了探源臥龍文化的強烈沖動,便有了挖掘諸葛精神的不竭動力,真可謂:“情結臥龍崗,文系諸葛亮。”李遠通過經年臥龍崗上的尋覓華章,便有了他這些有關臥龍崗和諸葛亮的文化散文,便有了他這本文化散文集《訪古尋蹤臥龍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版),為了解臥龍崗文化的讀者和游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
在這本文化散文集中,李遠作為一個年輕的作家,總是心懷無限的對臥龍崗和諸葛亮的熱愛、深情和敬仰,力圖用飽蘸史實、文化抑或詩意之筆,向讀者呈現出臥龍崗的風物原貌和諸葛亮的精神特質。其上篇《武侯春秋》和下篇《草廬夜話》寫人,就是寫亦人亦神的諸葛亮,這里的諸葛亮是精氣神靈浸透臥龍崗的諸葛亮;其下篇《臥龍勝景》寫景,就是寫一步一景的臥龍崗,這里的臥龍崗是每一處景觀都彰顯著諸葛亮耕讀遺跡、千古風流的臥龍崗。
李遠寫《武侯春秋》,大都是別人眼中、心中的諸葛亮,借以襯托諸葛亮的偉大。諸葛亮之偉大,除了他的文治武略之外,皆因他的為國為民經典名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黃權私祭諸葛亮,體現了他對諸葛亮品格才識的敬仰佩服;李興撰寫《祭諸葛丞相文》,表達了他對諸葛亮豐功偉績的歌頌;李白賦詩臥龍、劉禹錫盛贊諸葛廬、岳飛手書《出師表》等,無不呈現了這些文壇泰斗、英雄豪杰對諸葛亮臥龍精神的由衷欽敬;元仁宗御賜“武侯祠”、明欽宗欽定“春秋二祭”,新中國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武侯祠或引用武侯名言論述為官之道等,說明歷朝歷代國家高層對諸葛精神的贊許和倡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樣,成為憂國盡忠、忠誠擔當、敬業奉獻的千古名言,為歷朝歷代文臣武將所信奉和躬行。
李遠寫《草廬夜話》,寫的是諸葛亮的學識和品格。諸葛亮耕讀臥龍崗,積淀經天緯地之才。諸葛亮具有非凡的平天下、治國家之才,草廬一對,功分三國,名彪千秋。諸葛亮也具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超然心態,其出師二表、《自表后主》、《誡子書》等論著,展露其為國盡忠、淡泊寧靜、不慕虛名、清正廉潔的高尚品格。一個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心品、人品的有機統一。他的這種為人處世的高尚品質,足為后世學習之楷模。
李遠寫《臥龍勝景》,皆飽蘸情感,武侯像、三顧橋、石牌坊、臥龍潭、大拜殿、諸葛廬、古柏亭、寧遠樓、關張殿、讀書臺、漢碑亭、龍門照壁、臥龍書院等,這些武侯祠內的一草一木一景,在他的筆下無不描寫得惟妙惟肖、形神兼備,無不沾染著諸葛精神和臥龍文化的厚重與清亮,徜徉一篇篇文字之中,能夠感受到作者與這些景物情景交融、同頻共振的心律。眼中帶情感之事物,皆能轉化為文中帶情感之詞句。
李遠的這些文字,還體現出他治學的認真與嚴謹。寫臥龍崗、寫諸葛亮,他史海鉤沉、尋章摘句,精心引用了許多名人吟詠臥龍崗和諸葛亮的詩文、聯句,每引之處均有明確出處且極為準確、精到。這是李遠這些文化散文之所以顯得厚重的重要因素。
對我而言,我最喜歡的倒是李遠那些更具個人色彩、融注濃厚個人情感的文化散文,如《荷葉田田臥龍潭》《東漢飄來的雪花》《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諸篇。這些為數不多的散文,寫得隨意隨性、信手拈來而又極具情懷,寫得詩意縱橫、情感飽滿而又洋溢著濃重的文化氣息。臥龍崗文化與諸葛亮精神,在這樣一些散文中倒顯得更為靈動、鮮活而耐人品味。這也許才是文化散文的真正寫作方向。
李遠的這些尋蹤臥龍崗文化和諸葛亮精神的散文,只是他散文創作的一個向度。相信在未來的寫作歷程中,他的創作領域、視野和作品的深度、厚度將會不斷躍向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