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題再現
讀下面兩則材料,然后作文。
①工于論人者,察己常疏。(張栻)
釋義:巧于議論別人的人,很少省察自己。
②君子以細行修身,不以細行取人。(魏源)
釋義:品行高尚的人在小事上時時嚴格要求自己,但不以小事來苛求別人。
讀了上面兩則材料,你有什么聯想或感悟?請任選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文題解析
這道材料作文題,相對于河南省今年的首道作文題《最懂我的那個人》這道命題作文來說,更注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維能力。選擇議論文體來表達主題,可能更為適宜。這道作文題,想寫出水平,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審題時,一定要多讀兩遍,將題目中提供的兩句古人的引言理解透徹,因此,要特別注意對兩句引言分別給出的“釋義”的理解,而且,要把兩句名言聯系起來思考。然后,歸納出一個寫作主題再開始答題。其實,理解了兩句引言的含義之后,選擇幾個議論角度也不是很難的事情。比如,“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用欣賞的眼光看人”“用人之長,補己之短”“說說‘瑕不掩瑜”“也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等,都能引出和表達主題有直接關聯的話題。如果擅長寫記敘文,用一兩個生動的故事來演繹這道材料作文的主題也是不錯的。
從這道作文題的命題導向看,出題人依舊是在引導考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旨在讓大家多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生活。比如,考生假若是一個社會生活的有心人,在寫作時聯系到我們所處的“新時代”所需要的是肯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代新人,這些新人應該有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胸襟,尤其要以“工于論人者,察己常疏”為警戒,做到“君子以細行修身,不以細行取人”,由此觀點出發,你文章的立意就會富有時代意義,你的議論也好,敘述也好,一定會由此引發出生動鮮活的素材。
綜上所述,只有摒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種陳舊的學習觀,多放眼于校園之外的社會生活,做一個具有“家國情懷”的少年,你才會站位高遠,你的文章才會更具時代氣息,透出一股“大氣”,從而擺脫無病呻吟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