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梅
摘 要 編輯加工在整個出版流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和重要意義,其本質是編輯對已決定采用的稿件,根據相關規定及其具體情況,對其實施必要的編輯勞動,使之達到出版要求,以確保出版物的質量。在編輯加工中,編輯要充分認清自己的責任、權利界限,規范自己的行為,既要行使自己的職責,更要尊重作者的權益,尊重作者的創造性勞動,真正做到不失職、不越位、不侵權,從而恪盡職守,做好編輯加工工作。文章針對編輯加工中容易出現的幾個問題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編輯加工;審稿;誤區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5-0045-02
編輯加工是編輯活動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在整個出版流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和重要意義,其本質是編輯對已決定采用的稿件,根據相關規定及其具體情況,對其實施必要的修改潤色和規范化加工的活動。編輯加工,不僅能體現編輯的文化素養和業務能力,更能體現編輯價值。它是編輯進行創造性活動的重要部分。在實際出版工作中,編輯加工過程中容易出現以下幾個問題。
1 將審稿和編輯加工同時進行
審稿,是指對稿件進行審讀、評價,旨在決定稿件的取舍;編輯加工,是繼審稿之后的又一出版環節,旨在對書稿進行潤色提高,使其達到出版要求。可見,審稿與編輯加工的作用、要求、標準不同,二者不可同時進行,它們是出版流程中的兩個不同的獨立環節。而在實際出版工作中,有的編輯在拿到一本書稿之后,為了節省時間,往往沒有先進行審稿,而直接開始編輯加工,認為在編輯加工的同時即可進行審稿工作。這種做法看似一舉兩得,實則存在很大隱患。
將審稿和編輯加工混為一談或合二為一,往往會因小失大,造成編輯僅僅著眼于一些語言、文字等細枝末節的問題,而忽視書稿中存在的較重大的原則性問題。如果書稿實際上應該是退改或退稿的,提前進行編輯加工,不但會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甚至有可能與作者發生著作權糾紛,給出版社帶來不良影響和不必要的損失。
實際上,在編輯加工前進行審稿工作,不但有助于編輯對書稿有一個綜合性的評價(接受出版、退改或退稿),而且可以使編輯從整體上對書稿的語言風格和層次結構有所把握,為后續的編輯加工環節做好準備。而編輯加工是審稿的繼續。編輯對書稿進行修改加工,是繼審讀后的一個必要環節,它在某種程度上彌補審讀的遺漏和缺失。審讀時,編輯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些重大問題上,所以會顧此失彼,有所忽略;或百密一疏,有所缺漏,這就需要通過對書稿編輯加工來彌補。
所以,編輯在工作中,必須在審稿的基礎上對決定采用的書稿進行加工整理,二者銜接有序、各有側重,切不可存在僥幸心理,將審稿和編輯加工混為一談。
2 越俎代庖,背離作者本意
編輯加工是在尊重原稿的前提下對文稿進行文字性增減、修正,進行技術性的規范,使其符合出版要求,其作用是潤色、規范、完善、提高、升華。然而,編輯加工要有度,即在出版合同約定的范圍內進行。超過了這個范圍,也就脫離了編輯加工這項工作的內涵和目的。
在整個出版流程中,編輯與作者的角色定位不同,二者各司其職,只有分清職責劃分、盡到本職責任,才能使作品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與完善。很顯然,編輯不是作者,就不該越俎代庖,扮演作者的角色。而實際的出版工作中,一些編輯單憑個人好惡,未經作者許可而對書稿的內容無所顧忌地增刪調換,結果背離了作者的本意,違背了作者的思想原貌。這是不可取的。
尊重作者本意,忌強加于人,是編輯在編輯加工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編輯要設身處地地從作者的立場出發,順著作者的思路進行加工整理,不能按個人好惡行事。
一方面,編輯加工從本質上講是編輯行為,它是在尊重原稿的前提上對文稿進行文字性更正,施以技術性的規范,使之符合出版要求。編輯加工是編輯人員以文化產品為對象進行的勞動,是為了讓加工的內容得以優化、質量得以提升,即針對他人作品所進行的一種“成人之美”的輔助性勞動。編輯加工的理想境界是規范、潤色、完善、提高、升華,是錦上添花與點石成金。這一切都要在尊重原稿、尊重作者本意的前提下進行。否則,違背了這個前提,也就失去了編輯加工的本質。因此,在對書稿進行加工整理時,不能自以為是地妄加改動,更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如果編輯在書稿加工整理過程中發現必須做的修改超出了合同約定的范圍,可以提出修改建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進行正式修改。
另一方面,編輯雖然是知識面比較廣的“雜家”,但畢竟不是全能的。編輯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性質決定其不可能成為各方面的專家,即使是學術型的編輯也其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有較深的造詣,而不能對所有領域的知識都熟知或精通。而作者則不同,尤其是撰寫學術專著的作者,多是專門研究某一領域學術問題的學者,他對其他領域的學術問題或許一知半解,但對他所研究的特定領域所掌握的知識則比編輯多得多,也就有充分的表達權。面對紛繁復雜的稿件,編輯在加工中要抱著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謹慎從事。對稿件的修改,必須有充分的依據和絕對的把握。對于可改可不改的地方,一般不宜改動。如果編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閱讀習慣去加以改正,往往會適得其反。對于自己不確定或有疑問的地方,一定要請教作者或者查閱相關資料,得到確定答案后方可動筆修改,切不可無知妄改。
3 就句改句,忽視文章的整體性
在編輯加工過程中還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體性,不可就句改句。宋朝蘇東坡的《題西林壁》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編輯不能從書稿全局出發,把握書稿的整體脈絡,而僅僅著眼于一些細枝末節,往往會掛一漏萬,不得要領。
實際上,書稿中的前后文都是有內在聯系的,其中的每一章節、每一段話都是書稿的有機組成部分,要從全文出發體會作者寫這一章節、這一段話的意思,不應將其與文章割裂開,片面地對其進行刪改。某些章節或段落,從局部看它似乎是多余的,但從全局看它的存在就是有必要的。編輯在加工書稿過程中只有跳出局部,統籌考慮,統攬全局,把握書稿的內在聯系和文章的主題思想,才能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現象。
同時,由于有些書稿是由多個作者合作編寫的,編輯在實際加工過程中還會遇到同一本書中的不同章節之間出現大段重復內容或者書稿前后文內容相互矛盾的現象。如果在加工過程中,編輯沒有從全局上對書稿進行整體性的把握,而只是單純地就句改句,那么就會顧此失彼,“丟了西瓜揀芝麻”,使圖書在內容方面出現嚴重的質量問題。
4 破壞作者的寫作風格
任何作者,都有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特別是那些較為成熟的作者。所謂寫作風格,就是作者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呈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和寫作特點。不同的作家,他們在創作中呈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和寫作特點都因人而異、各有不同,也就是他們的寫作風格不同。具有獨特寫作風格的作家,即使沒見到作者署名,熟悉其作品的人們也能馬上識別出來。歸根結底,是因為在該作者的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性格、思維方式、品位、格調、趣味、價值觀、生活習慣等個人屬性。
從表現風格上講,有的幽默,有的嚴肅;有的明快,有的含蓄;有的豪放,有的婉約;有的復雜,有的簡練;有的樸實,有的華麗。從語體風格上說,有的書面化,有的口語化。有些編輯在編輯加工過程中,不注意保持書稿的言語特點,混入了編輯個人的語言習慣及特點,破壞了作者的寫作風格,與書稿整體的言語風格格格不入。
優秀的編輯從來不會把自己的語言習慣或行文風格強加于作品,在進行語言文字加工時總是盡量保留作品的原味,絲毫不露斧鑿雕琢之痕,使改文與原作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改章難于造篇,易字難于代句。”從中可見書稿編輯加工工作的不易。在編輯加工中,編輯要充分認清自己的責任、權利界限,既要行使自己的“編輯把關”職責,又要尊重作者的創追性勞動成果,做到不失職、不越位,從而源源不斷地為廣大讀者提供高質量的精品圖書。
參考文獻
[1]張振華.論編輯加工及其責任編輯的權力空間[J].理論觀察,2002(2):84-88.
[2]郝榮齋.編輯語言文字加工的四個基本原則[J].中國編輯,2006(1):50-52.
[3]司毅兵.科技圖書策劃編輯與加工編輯工作流程淺析[J].科技與出版,2007(11):43-45.
[4]白麗娟,張文才.論編輯加工的兩個誤區[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4(6):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