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余娟
摘 要 影視制片管理作為影視項目運作的核心關鍵,需要對其符合時代語境的管理觀念進行更新換代。目前我國電影制片行業還存在很多問題,這要求我們影視行業在運作中盡可能地與國際接軌,學習國外先進制片理念和制片經驗,促使我國電影制片管理走向專業化、規范化和國際化。
關鍵詞 電影制片;管理問題;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5-0165-03
1 中國電影發展現狀
中國電影開始商業化運營已有十幾年歷史,進步顯著,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績。以2010年的中國電影票房來舉例,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同比增長率超過50%,而后中國電影年度總票房一直以27%~38%的增幅持續遞增。
2015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值25 829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總值的3.82%。這一年可稱為中國電影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年,隨著中國電影開始商業化運營步入正軌,電影市場也呈現出重要的轉折,中國電影開始走上了“靠內容逆襲,突圍黑馬激增”之路。
2017年國產電影類型已經初具規模,中國電影人日漸摸索清晰中國觀眾的觀影偏好。動作電影作為世界電影類型中的重頭戲,仍舊保持特有魅力,2017年上映的國產動作電影總共28部,共收獲票房108.58億元,其中《戰狼2》56.78億、《功夫瑜伽》16.46億、《追龍》5.84億位列三甲;中國喜劇電影也展現出了喜人勢頭,累計拿下43.38億的總票房,其中《羞羞的鐵拳》22.33億、《大鬧天竺》7.19億、《縫紉機樂隊》4.64億位列三甲;奇幻類型的國產電影雖然數量較少,但卻仍能以單薄數量承載起現代電影工業元素的強大優勢,不斷滿足廣大受眾日益增長的視聽需求,狂攬36.63億總票房,其中《西游伏妖篇》15.64億、《悟空傳》6.93億;2017年中國懸疑類型電影開啟了靚麗征程,整體數量和影片質量都有質的飛躍,不僅兼具中國傳統和現實主義,更增加了中國電影類型的多元化。
圖1為2012年-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統計及預測情況,可見一路高漲的電影票房展現出中國電影的蓬勃發展勢頭。成績固然可喜,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仍必須引起電影從業者的深度反思。
2 中國電影制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過分追求營銷,忽視創作內容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規模的指數級增長,優質口碑作品層出不窮,但也無法掩蓋大多數電影缺乏內容獨特性和藝術性的問題。電影作品質量欠缺,價值不高,例如《逐夢演藝圈》《愛情公寓》等。缺乏有底蘊、深度、正確價值觀的內容讓大多數電影無法賺錢,甚至血本無歸,如號稱7億巨制的《阿修羅》在上映三天后因票房問題而倉促撤檔,無疑為電影從業者敲響一記警鐘。盡管影視創作技術已經成為電影的重要部分,但單憑畫面、音效、特效等外在修飾,亦無法掩蓋劇本本身存在的問題,換而言之,電影的本質還在于如何講好故事本身。
“互聯網+”時代下快速更迭的網絡思維也在電影行業發揮得淋漓盡致。然而,只顧追求浮華的表面,而忘記電影本身傳達的故事和精神,往往結果也會與預期相背離。2018年8月上映的《愛情公寓》,憑借觀眾對于劇版內容的喜愛和熱度,在電影未上映前可謂做了一手漂亮的宣傳,成功激起觀眾對于電影的興趣和關注。然而上映后三天,豆瓣評分低至2.7,口碑跌至谷底,原因頗值得從業者的深思。
2.2 從業人員素質亟待提高
2.2.1 核心創作人才匱乏
目前我國缺乏優質影視作品的根源就在于缺乏核心創作人才,例如優秀編劇、專業導演、優秀制片人以及各種專業人才。以2018年兩部口碑作品來說,青年導演韓延創作《動物世界》,全面展示了“互聯網+”語境下青年導演的想象力和專業素養;青年導演文牧野扎根現實創作《我不是藥神》,取得票房和口碑雙重優質回饋。這些優異成績歸根到底是創作者找到了屬于時代的正確表達。
2.2.2 從業人員有待提升專業化技能
影視行業并不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是帶有個人創造性的文化產業,因此專業素養低、行業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很容易影響電影最終呈現的品質。培養專業人才、提高從業者的專業素養,是中國電影制片管理中必須要重視的一環。
2.3 電影制片體系發展不成熟
我國目前每年影視作品的數量都超過1 000部,但真正兼具社會效益和商業價值的電影作品卻不超過20部,很多電影作品票房慘淡,有些作品甚至未能上映就已胎死腹中。追根究底,沒有一套成熟的制片管理體系,單純依靠資深電影人的個人經驗和能力來創作,很容易造成作品良莠不齊的現狀。
電影制片管理體系的不成熟還體現在制片模式上。電影是兼具商業、工業以及文化藝術三者的綜合體,故而具體流程上的分工也十分清晰。導演、編劇等負責內容上的藝術創作,演員、服化道等具體環節的從業者負責藝術和商業的執行工作,制片人則主要負責電影的商業部分,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促使電影制作過程中的工業化,如此來看,制片人在整個電影制片過程中擁有更多的商業決定權。
可現狀并非如此,“制片人”在角色、定位、功能上都與理想中頗有差距。當下中國電影界在生產實踐中并未有一套科學、合理的運營機制,反而多種機制交雜并存。由于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歷史原因,“導演中心制”“明星制片人”成為目前行業內較為普遍的情況。導演中心制曾呈現出不少問題,如吳宇森在拍攝《赤壁》過程中遭遇換角色、演員辭演以及預算超支事件;姜文在《太陽照常升起》中過于個人化的表達一度曾影響電影口碑。
2.4 國家監管機制尚不完善
由于越來越多的資本看中電影行業的發展前景,紛紛跨行投資,巨額資金的涌入瞬間擴大了中國電影市場的規模,卻也帶來了影視市場的混亂。越來越多的資本認為只要有錢就能夠進入電影市場分一杯羹,甚至有些資本以電影名義進行洗錢,極大地傷害了藝術的嚴肅性和電影的商業性。電影質量參差不齊、制片水平較低、創作能力良莠不齊等,也嚴重影響了我國電影的整體質量。
因此有關部門要加強對于影視資本市場的管理,對于擾亂行業市場的行為,例如“票房造假”等違規情況,從國家的角度進行調控,保證市場化運作的基本方向,促進影視行業健康、快速地發展。
3 中國電影制片管理的發展前景
3.1 構建以“內容為王”的項目運作理念
只有回歸故事本身,回歸藝術本身,才能夠創造出真正感動觀眾、名留史冊的電影作品。以2018年口碑良心作品《我不是藥神》為例,電影上映40天斬獲30億票房,除例行常規的電影營銷手段外,朋友圈有口皆碑的宣傳也成為電影的一大特色,正所謂“內容決定觀眾,觀眾決定內容”,一部好的電影故事都是最重要的。
《黃金時代》制片人程育海曾說:“互聯網讓人們意識到,做電影就要做好電影,在互聯網碎片化的運營時代,讓不好的東西更加難以隱藏了。”因此,“內容為王”是根本,在創作電影作品之時,從業者應該堅守創作者應該有的社會責任和集體信念。在立足于觀眾喜好的同時,創作者更要尊重作品本身所傳達的正向、積極的精神文化。如此才是影視項目運營的生存成長之道。
3.2 加強優質人才的培養
3.2.1 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
復合型創新人才對于影視行業的發展來說尤為重要,如何將市場需要、觀眾需要和藝術創作結合在一起,用電影故事講述普通大眾的心聲,以小見大,以影帶情,成為當下電影從業者必須要重視的問題。
在培養能力的同時,電影創作者也要注重新時代下創作思維的轉變,用新時代的故事講述新時代的聲音。正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管理局張宏森局長針對“互聯網+電影”發表的觀點:“今天電影面對互聯網,就如同當年默片面對聲音、黑白面對彩色、平面面對立體、傳統特技面對CG、一般聲音面對全景聲,我們面對嶄新的工具和材料,也面對工具和材料給我們帶來的嶄新思維。”
3.2.2 提升電影工業體系內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
盡管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場,但相對于穩居翹楚的美國而言,中國影視工作體系卻相當薄弱。技術手段的落后可以通過發展技術來彌補,可缺乏具備專業素養的從業人員則極大地拉低了藝術作品的層次。因此,注重培養電影從業者的專業素養、提高專業技能,對建立我國電影工業體系來說尤為重要。
3.3 借鑒好萊塢電影制片的成熟經驗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電視戲劇學院教授霍華德蘇伯表示,美國電影系統的心臟是‘發展,那是一部電影在開始制作拍攝之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階段,很多時候‘發展的時間主要花在劇本上。美國電影在全世界的統治地位,不是因為它的技術和資本的投入,而是因為他講故事的方式。
想要促進中國電影的長足發展,一味的模仿只會產生東施效顰的結果。唯有將好萊塢電影的成功制片管理經驗與中國本土環境相結合,要取其精華、剔除糟粕,有針對、有計劃地解決我國電影制片行業中切實存在的問題,切莫照本宣科,將適合于我國電影行業現狀的方法、經驗運用于電影制片實踐中去。
3.4 建立標準科學的工業化制片體系
《畫皮2》藝術總監楊真鑒曾說,“我們共同意識到一部好的電影不是靠個人才華能完成的,好的電影是一整套包括藝術、管理、制作、科技、營銷等標準體系指導下的運營結果。所謂類型電影就是能夠被標準化生產、被復制的電影。中國電影人現在首先要做的不是拿世界大獎,而是生產出有穩定質量標準的電影,使得觀眾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有質量安全感。”
通過中國一代又一代電影從業者的不斷探索和學習,中國電影行業也逐漸形成了屬于我國特色的制片管理模式和管理機制,這對中國電影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3.5 健全國家相應法律法規
目前國家針對影視行業的專業化法律法規比較少,這也給一些不良從業者提供鉆空子的空間,因此完善“互聯網+”環境下的影視版權、內容審查、融資發行等環節的監管,對于影視制片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要想健全國家相應法律法規,為影視行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公平、公正、透明的良性市場競爭環境,可以從保護版權、完善金融監管、開放數據3個方面進行:
第一,從保護版權的角度來說,要嚴厲打擊粗制濫造、盜版行為,注重開發版權,注重構建科學、合理的定價機制,注重建立正確、合理的激勵機制;
第二,從完善金融監管的角度來說,要嚴厲打擊票房作假、洗錢等不良市場行為;
第三,從開放數據的角度來說,要建立“互聯網+”環境下大數據產業和信息化發展體系,將不良企業、不良從業者、不良市場行為公之于眾,將產業發展和平臺監管兩者緊密結合,推動中國電影制片管理朝著信息化、科技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旭光.走向一種“制片人中心制”與“創意制片管理“理念——從《畫皮2》談中國電影制片管理的觀念轉型與機制變革[J].藝術評論,2012(9):27-36.
[2]馮文思.淺談影視制片管理對影視工作的作用及反思——美國電影做比[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2(5):68.
[3]MaureenA.Ryan.創意制片完全手冊:從項目策劃到營銷發行[M].馬瑞青,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15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