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牛跟尚 汽車公關從業者
有話好好說
文 牛跟尚 汽車公關從業者
最近某大牛公司發布公司聲明稱,要保留對一些“傳謠”的自媒體訴諸法律。其中的一位自媒體回敬:好啊,你什么時候起訴我,我還要等著寫稿哪!
這樣的故 事,十年前常發生。
那時的商業文明和企業公關還不太成熟,情有可原。沒想到在當今人人皆媒的“億媒時代”,還有企業想對媒體“搞事情”。
我只能說,這家企業的“媒商”不及格,急需一位懂新商業時代公關傳播的高層。
當下企業要想好好發展就要和善親人。第一,你不能得罪客戶,他是再 生的衣食父母。第二,你不能得罪員工,他是替你呵護衣食父母的人。第三,你更不能得罪媒體:電話你接與不接,媒體就在那里;你說或者不說,報道就在那里。
真正的媒體不會因為你不說就原諒你。其實,什么都不說,也等于你說了很多:我不在乎,你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吧!
這個霸王餐,誰也吃不下。讓媒體“搞事情”,而且還越搞越大,甚至被“警察蜀黍”約去談話。
那你就徹底慌了。
生在一切都透明的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企業要善待媒體,對媒體要好好說話——這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藝術之一,企業不能被動說話,更要主動說話。要積極表達企業想傳遞的信息和價值觀,要及時重復核心信息,聽者永遠不如言者想象般傾心專注,重復是最好的修辭。

其實,什么都不說,也等于你說了很多:我不在乎,你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吧!
藝術之二,不是什么話都說,要守土有責。商業企業不能代表其他組織或社會團體發言。發布會也好,小范圍群訪也罷,企業相關人等“話出無秘”。只要說了,就無秘密。如果被以深喉爆料,“秘密”內幕信息被釋放,你只能愧不當初。
藝術之三,回答提問要信息分級。有的說關鍵信息,有的說展開信息,有的說細節信息。“無可奉告”已被視為無能和高傲的代名詞,但針對某些敏感、暫無定論的問題,建議千萬別強行解釋,節外生枝,從一個“故事”生出另一個“事故”。你可說“這個問題我們下一次或找機會再發布”,因為你的坦誠,大家會“懂的”。
藝術之四,不管出不出門,說了就要認。企業常犯的禁忌有,“下面我說的請不要發表”“關起門來講,出了門我們不認”“在發表前能讓我確認或看看文章嗎”,要知道這些讓記者很反感的提法,會被認為是對記者職業的不信任和不尊重,你都彼此不尊重了,以后的就不好再談了。
藝術之五,造成社會傷害時,不能一臉輕松。某些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已經給社會公眾和客戶造成了傷害,面對媒體時不能一臉輕松,更不能故作鎮靜。多年前某車企服務部長竟面帶微笑回答產品質量問題,可能這位部長平時回答提問較多,故意保持著職業微笑,也可能是他根本就不懂得尊重大眾、尊重媒體。西方媒體公關教科書中已經告誡,在回答某次(產品開發、戰略決策)失誤時,千萬不要說“為了學習而交的學費”,原因很簡單,這個不能成為學費,難道“給人投毒”你也說是為了學習嗎?既然是造成顧客財產或資方利益受損,就要承擔企業責任,并付諸賠償行動。
藝術之六,善用“橋梁法”和“369法”。在重大新聞發布現場,雖然忌諱宣讀書稿,但誰都怕說漏講錯,在正襟危坐、一本正經、字正腔圓的同時,也要注意儀態大方、眼神靈活,讓媒體接受企業觀點時常用“橋 梁法”,即先表態再回到關鍵問題上。經典的套路是,“你提的問題很好”“你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如果說“有趣”是一個企業發言人職業素養的話,那么除了表述讓媒體和公眾聽著舒服幽默之外,也要講求人性化,不要故作高深。采用“369法”會讓發言人從容自若、舉重若輕:核心表達30個字,文字小學6年級水平,每個回答不超9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