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記者 紀雙城 陳圣源 歐賢安 鄒松 邢中 丁雨晴 本報記者 趙覺珵 范凌志

美國高層建筑與城市住宅委員會(CTBUH)去年底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摩天大樓(200米以上)落成數量在2017年創下新高,達144幢。就國別而言,中國共建成77幢,排在第二的美國僅為10幢。這一數據可能讓不少人大吃一驚。很多人還記得有一個爭建“全球第一高”的時期,但近些年來,這種“競賽”已與我們越來越遠,只是迪拜等中東“壕都”的游戲。中國為何出現這么多摩天大樓?事實上,“向高空發展”是一個全球性趨勢,摩天大樓是經濟發展和財富實力最直觀的體現。當然,縱觀過去100多年的歷史,伴隨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的,也有各種爭議。
深圳,“摩天大樓之都”
“摩天大樓之都”,這是外媒對中國南方大都市深圳的稱呼。根據CTBUH發布的報告,2017年,深圳建成12幢摩天大樓,比全美國的總數(10幢)都多。這是深圳連續第二年位居榜首。2016年,中國建成的摩天大樓有84幢,其中深圳11幢,美國當年建了7幢。
“當你走過香港外圍的荒地和魚塘時,你的眼前仿佛出現‘海市蜃樓景象(如圖):遠處矗立著由閃閃發光的摩天大樓組成的大墻。”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寫道:“這就是在不到40年內由小漁村變成主要金融和科技中心的深圳。”
2017年完工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高599米,是去年全球新落成建筑中最高的。深圳與高樓大廈的淵源可追溯至1980年。業界人士稱,從一開始,中國的城市規劃者就決定將它打造成一座摩天大樓林立的城市。1984年,高160米的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僅用14個月竣工,留下“深圳速度”美譽。從1996年高384米的深圳地王大廈建成算起,如今深圳共擁有61幢摩天大樓,并在建造另外36幢。在一些人士看來,不斷上升的天際線就是深圳的DNA。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客座研究員里維寧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深圳的摩天大樓都是提前幾年、甚至5到10年規劃好的。之所以建得多,一方面是有需求,另一方面是地不夠。
里維寧表示,建摩天大樓涉及很多方面,比如需求、空中管制、地質地貌等。深圳的龍崗區是喀斯特地貌,不適合建高樓,而前海自貿區因是填海區,要等沉降10到15年才能建規定范圍內的高層建筑。所以,能建高樓的區域只有福田和羅湖。另一方面,深圳發展太快,而高層寫字樓以及商圈是招商引資的基本條件,要成為一個成熟的CBD(中央商務區),需要保證配套設施的密集度。
對于深圳的摩天大樓熱,CNN承認,這里建造的高樓往往并不比上海或其他城市更高,換言之,大部分高樓并非“形象工程”。“就超高建筑而言,總是存在些許自我表現的意味,但在深圳更可持續發展——這些摩天大樓大都適可而止”,在香港工作的建筑師斯蒂芬·克魯梅克表示:“這座城市運行得相當良好!”
里維寧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深圳當地人對摩天大樓是否會影響房價并不是很敏感,因為深圳的房價比北京、上海、香港要低,改革開放這么多年,第一批、第二批富起來的人太多。而且深圳市知道,如果不把房價控制住,深圳相對于香港的優勢也就沒了。▲
“南亞看高樓,就去科倫坡”
安東尼·伍德所說的偏愛摩天大樓的城市,包括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和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它們在去年首次建成200米以上的高樓。如一些分析所言,高樓依然具有“經濟意義”。
在整體尚屬欠發達地區的南亞,高樓林立的斯里蘭卡顯得獨樹一幟。在科倫坡市靠近港口的加勒菲斯綠地廣場,《環球時報》記者看到,希爾頓、華美達以及香格里拉高級酒店不斷刷新著這座城市的天際線。去年7月,斯里蘭卡方面透露今年將動工的“新世界資本中心”,擬建高度625米。
科倫坡建摩天大樓的熱情多年前即已開始,它是伴隨斯里蘭卡“猛虎”組織被剿滅,全國迎來以旅游為動力的高速發展期而進行的。目前“加勒菲斯一號”“ITC酒店”“新凱悅”等200米左右的高樓都在建設當中。有當地工程人士向記者透露,隨著科倫坡新港城建成及招商工作展開,當地摩天大樓建設將進入爆發期。該工程人士表示,在斯里蘭卡的遠景規劃中,科倫坡之于南亞,就如同迪拜之于中東、新加坡之于東南亞、上海之于遠東。
以旅游資源豐富而聞名的東非國家肯尼亞同樣勢頭迅猛,內羅畢正迎來高樓建設熱潮,有統計稱其擁有非洲所有活躍高層建筑的近1/4。正在興建的哈斯塔,將超越南非約翰內斯堡223米高的卡爾頓中心成為非洲第一高樓。哈斯塔項目為多功能雙子塔樓,由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承建。
記者了解到,對于這座未來的非洲第一高樓,大多數肯尼亞人認為是一件好事,因為它將成為肯尼亞新地標,更多國際旅客將到肯尼亞消費。但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如此奢華的超級高樓與肯尼亞擁有巨大貧困人口的現實格格不入,肯尼亞也不會因這座非洲第一塔而榮耀于世。
與它們相比,馬來西亞則書寫了摩天大樓的興衰交替。2014年12月,時任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訪問吉隆坡時詼諧地表示,倫敦在興建高樓大廈方面不如吉隆坡。“我在國油雙子塔(高452米)下,以一個85歲老人家的速度跑步。我簡直不能相信,國油雙子塔的影子一直籠罩著我,而我則一直轉頭仰望。”
上世紀90年代,馬來西亞建造當時“世界第一”的雙子塔時,正值該國經濟飛速發展之時。之后馬國不鼓勵再建這類超高建筑,也沒有比它更高的建筑。但2018年,敦拉薩國際貿易中心的一幢492米高大樓預計將竣工。敦拉薩是馬國第二任總理,也是現任總理納吉布的父親。2024年,馬國將迎來更高的大樓——630米的“默迪卡國投118大樓”,“默迪卡”是馬來文“獨立”的音譯。
興建摩天大樓在馬國很容易脫軌,反對黨一向質疑政府斥巨資興建大型工程,結果淪為沒有實際意義的“白象計劃”。反對者中包括前總理馬哈蒂爾,而雙子塔正是馬哈蒂爾在任時決定建的,當時他說:每個國家都要有一座“讓國人仰視的建筑”。▲
最高建筑“骯臟的小秘密”
從傳說中的通天塔到如今的地標性建筑,人類一直以來都在追求更高的建筑。近4000年前,最高人造建筑是埃及145米高的胡夫金字塔,直到14世紀,英國160米高的林肯大教堂才超越它。這些記錄在20世紀和21世紀的摩天大樓前黯然失色,相隨的非議之聲也不絕于耳。
“世界最高摩天大樓有一個‘骯臟的小秘密”,美國《大眾科學》雜志稱,超高建筑很高,但未必是為了盡可能容納更多人,有時只是一味追求高度。文章稱,CTBUH用“虛榮的尖頂”來形容使摩天大樓大幅增高的頂層部分,很多超高建筑都有一定比例的空置空間。
美國智庫“圣塔菲研究所”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曾形容目前全球各地的摩天大樓儼如“1%極富人的花園”。“假如建筑物起得太高,建筑成本也自然會高,進而推高樓價”,團隊中的研究者說。此外,摩天大樓多為辦公用樓也飽受爭議。
馬特·華生承認,對“第一”的爭奪確確實實在發生。發展中的城市,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城市,試圖用摩天大樓來宣傳自己。“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意外,CTBUH并不主張為了建高樓而建高樓。在許多情況下,高樓大廈實際上損害了城市環境,因為它們在城市中創造了一個封閉、獨立的空間。但隨著每周有100萬人被城市化,我們需要垂直建設以容納新的城市居民。”事實上,摩天大樓的用途在變化。有研究者稱,住宅樓的數量在攀升,商住兩用樓越來越普遍。2017年的10棟最高建筑中,5棟有住宅使用許可。而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高樓提升人口密度、創造活力社區的作用不能低估。馬特·華生說,盡管不平等和安全風險的確帶來了問題,但高層建筑其實仍是我們可居住的最安全的建筑物之一。
對中國而言,近年來“拼第一”的勢頭弱了,各地對摩天大樓的態度更加理性。里維寧表示,高樓大廈是經濟繁榮的符號,也會發展成為當地的文化符號,但摩天大樓的管理是一個值得市政管理者認真對待的課題。▲
美英國家不熱衷?
“摩天大樓”起源于美國,紐約和芝加哥可謂擁有摩天大樓的鼻祖級城市。但CTBUH的數據顯示,目前世界上最高建筑是828米的迪拜哈利法塔,全球共有1319幢2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其中美國184幢,最高建筑是541米高的紐約世貿中心一號大樓;中國579幢(未計中國臺灣),最高建筑是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
“就建造超高建筑而言,北美一度獨領風騷。”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網站刊文稱,約30年前,世界上80%的最高建筑位于北美。文章援引CTBUH負責人安東尼·伍德的話說,如果在那時預測世界最高建筑,肯定會說“它將位于北美,將是寫字樓”。
那么,為什么美國建設的摩天大樓越來越少?有說法稱,這跟美國的市政規劃有關。比如芝加哥在1893年就要求新建建筑不能超過130英尺(39.6米);紐約在1916年頒布著名的“建筑分區條例”,并劃分1倍-2.5倍的不同高度區,比如2.5倍高度區是指區內某幢建筑的高度不能超過街區寬度的2.5倍。
洛杉磯曾在20世紀初設立150英尺的高度限制,直至1979年才廢除,使得該市有了今日高樓林立的樣貌。但受2014年才廢除的消防條例限制,洛市高于150英尺的大樓在樓頂設置直升機起降平臺,因此洛市高樓多沒有直入云霄的尖頂。至于首都華盛頓,則被國會立法禁止在市內興建高度超過110英尺的高樓。
此外,2001年的“9·11”事件產生的陰影,使得之后十多年間,除了高1776(美國獨立建國年份)英尺的世貿大廈,摩天大樓在美國的興建整體放緩。
但整體看,美國經濟運轉良好、樓市健康時,對高樓的需求相應增長。正如安東尼·伍德所說:“并非美國不再建造高樓,只是尋求建造世界上最高建筑的日程表已經轉向那些相信需要將其城市置于地圖之上的國家和城市。”
提到摩天大樓,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也有些特別。不久前,位于倫敦的彭博新聞社歐洲新總部大樓正式落成,這棟8層建筑耗費近10年才完工。有細心的媒體打聽到,彭博社的當家人布隆伯格本打算投入10億英鎊,建一座高22層的建筑。在寸土寸金的時代,倫敦為什么看不到大量摩天大樓拔地而起?
時間倒退30年,站在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前,可以將整個倫敦盡收眼底。當時,突破城市天際線的,是教堂的尖頂,而為數不多的摩天大樓位于泰晤士河對岸東倫敦舊碼頭區開發的新金融中心。對于這些摩天大樓,一些觀念傳統的英國人毫不諱言地表達他們的不滿。“如果讓我在這樣的地方工作,我非瘋了不可”,英國王儲查爾斯這樣說。
直到2004年,倫敦市中心才冒出一幢180米的建筑。但此后10年,摩天大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一些英國人給這些高樓按形狀起綽號,如“對講機”“奶酪擦”等。一些機構警告稱,英國的傳統文化正受到侵蝕。不過,據英國地產雜志《Abode》報道,400幢高聳入云的建筑預計在未來十年內拔地而起,其中的73%將被作為民宅而設計。
“我不認為西方國家對摩天大樓不熱衷”,CTBUH公共關系負責人馬特·華生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倫敦和法蘭克福對建高樓都很積極,澳大利亞城市的高樓建設也在興起,多倫多的高層建筑數量在驚人地增加。▲
環球時報2018-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