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義:
道歉不能代替對違法行為的處罰,該處罰的還是要處罰。企業雖然認錯了,但是該承擔的法律責任還是要承擔。道歉不能走過場,也不能因為道歉減輕法律責任。道歉實際上是在承擔法律責任的基礎上進一步向社會認錯,如果僅僅走這個形式而減輕法律責任,那就不合適了。
@孫小荔:
水、空氣、土壤牽涉到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所以如果企業給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就應該出來公開道歉,此做法也非常值得在食品行業推廣。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感,市民也有知情權。公開道歉是企業對社會承諾的一種姿態,要把品牌做大做強,一定要有誠信。產品出現問題,第一時間公開道歉,實際上對品牌的發展和贏得消費者的信賴有很大的幫助。
@雎曉康:
環境執法不是為處罰而處罰,處罰是企業觸碰法律底線應付出的代價,企業從無意識到有意識提高環境觀念,這本身就是一次極高效率的環境宣教和環境普法行為,將環境行政執法和環境宣傳教育結合在一起,讓環境宣傳教育直接介入環境執法的全過程,也正暗和了年初環保部提出的“要讓環境宣傳教育成為環保的核心工作”。現貨的教材更加生動,警示意義更是直接接通了地氣。我們歷來提倡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深圳的做法,既達到了懲戒的目的,也警示教育了一大片,大有可圈可點之處。
@黃德生:
深圳創設環境違法者主動公開道歉承諾從輕處罰制度,是在“史上最嚴”新環保法實施過程中,從激勵的角度促進企業自覺守法的有益嘗試。這表面看起來是“寬松”,實際上是要求更加“嚴格”。一是必須嚴格審核符合從輕處罰的道歉企業,不可讓違法情節嚴重、屢道歉屢犯的企業有任何可乘之機;二是不僅要看道歉的誠意更要看道歉之后的整改行動和成效,必須全過程嚴格監督。應充分利用信息公開和社會公眾參與機制,對其違法行為及造成的影響(包括隱形的、潛伏的、長期的影響)進行科學評估,對其整改措施和效果進行有效監測監督,并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方式全過程密切跟進,如仍發現違法行為,則應從重加倍處罰。
@劉賢春:
深圳市環境執法這一嘗試,實質上是利用媒體平臺發揮公眾參與的監督作用,迫使違法企業悔過自新。履行環保社會責任,實現了制度設計初衷。環保“不是一個人的戰斗”。公眾有序參與是震懾環境違法的強大力量,大膽創新公眾參與的途徑、形式、制度和實踐,是深圳市環保嘗試違法企業公開道歉承諾制度給出的有益啟示。
@劉平安:
我國現階段出現較多環境違法企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明知故犯,有意逃脫監管;有的是心存僥幸,試圖鉆點空子;還有的是無知無畏,無意中違了法。環保執法的智慧,就在于區別不同的情況,以合理的方式分類處置。我們的政策并不是簡單粗暴的一棍子打死,對舍得加大投入、環保意識提高快、環保違法情節不嚴重的企業,應該給予改正錯誤的機會。只要立行立改,快速轉入清潔生產軌道,就應該幫助企業以最低成本完成鳳凰磐涅過程。懲罰從來不是根本目的,以靈活的方式提醒、教育企業,使其勇于改過自新,從此健康發展,善莫大焉。當然,對騙取信任的行為,要建立嚴懲機制,并納入社會誠信考核體系,使其不敢以身試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