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
摘 要:近年來,霧霾已經“走街串巷”,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環境污染名詞。毫無疑問,霧霾現象的頻發,最能代表當下中國所迫切面臨的嚴峻的生態問題。在過去的2016年里,我們聽到或者看到最多的就是關于霧霾口罩的熱銷,以及為了躲避霧霾對呼吸道健康的威脅,紛紛辭職舉家遷往國外等頭條新聞。伴隨著霧霾持續侵擾的范圍不斷蔓延,大氣環境污染對空氣質量的影響與日俱增,嚴重干擾人們的衣食住行,制約我國的社會經濟建設。治理霧霾,保護環境,已是刻不容緩。本文從霧霾的成因分析,提出了以綠色發展的理念應對霧薶的治理,實現美麗的中國夢。
關鍵詞:霧霾問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D616,X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11 — 0049 — 03
近年來,我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與監管不斷得到加強,環境污染的治理已經成為全國兩會熱議的焦點。2017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所陳述的《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可以說是一個充滿了綠色氣息的政府工作報告。其要點在于,《政府工作報告》里進一步深化提出了守住環境保護底線的做法,將其與金融安全、民生保障一道,作為2017年政府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的總基調。同時,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治理霧霾,人人有責,貴在行動、成在堅持。在全社會的不懈努力下,藍天必定會一年比一年多起來。”這表明,霧霾治理,政府要努力,社會也要努力。大家共同努力,空氣肯定會越來越清潔。從上可以看出,2017年的綠色發展,將不再只局限于作為一個發展理念,而是真真切切的系統實現綠色發展的現實舉措。2016年綠色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霧霾天已經比往年有所減少,可以預料,在國家的積極推動下,2017年的綠色發展將進一步滲透于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其重要作用可見一斑。
現階段保護生態環境,重視霧霾的治理,是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正確認識霧霾的成因對于綠色發展的推進、霧霾的治理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
一. 我國霧霾成因分析
1.自身因素
從宏觀經濟來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增長速度有目共睹,在短短的三十年時間內便達到了西方國家一個世紀才能完成的目標。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中國工業化的推進,我國開始逐步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工業化生產模式。一時間,中國經濟領域百花齊放,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其中,當屬第二產業的擴張尤為迅猛。例如,采礦業由于投入少見效快,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同時冶煉、化工等許多高能耗、污染重的行業也紛紛遍地開花。不容置否,中國工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得到了空前絕后的提升,但與此同時,生態環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一時間,傳統工業轉型困難,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尚未成熟,就在兩者青黃不接之際,霧薶問題頻頻爆發,大氣環境變得千瘡百孔。若從生活方式來看,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環境的變遷,交通方式的更新,人們的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周邊的空氣質量。如汽車排放的尾氣,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產生的揚塵以及家庭裝修中的粉塵等等,無時無刻不在加劇霧霾的聚集。正如調查研究表明,僅約10%的霧霾屬于自然釋放,而其他近90%的霧霾則來自人為排放,這些排放無一例外來自于人類日常的社會活動。由此可以證明,構成霧霾的污染物均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息息相關。
2. 外部因素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國際市場間經濟的較量一直處于白熱化狀態。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在世界大國之間站穩腳跟,并擁有更多的發言權,中國在堅持不懈地努力發展壯大本國經濟的同時,積極發展對外經濟,拓展國外市場,努力吸引外商投資,鼓勵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總部。借此希望,在同世界經濟接軌的同時,培育多元化的經濟發展模式,推動國內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幾十年間,中國對外貿易成績斐然。目前,中國儼然已成為世界的大工廠,為外商企業提供服務,滿足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需求。而令人擔憂的是,早期外商在中國投資設立的多為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行業廠房,目前在世界各地流通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低利潤的產品也大多盛產于中國,“Made in China”此類的商標隨處可見。就像這些產業需要廉價的勞動力一樣,它們不僅需要大量消耗我國的的不可再生資源,也會不可避免地排放出大量的空氣污染物,有毒氣體。如果說中國地大物博,就地取材,輕而易舉;那么大氣污染的排放,空氣質量的每況愈下,則讓中國難以消受。
其實,先于中國步入世界強國的西方國家,早已自食惡果,深刻意識到一昧追求經濟GDP的增長直接導致生態環境的不可逆轉,霧霾的爆發,已是屢見不鮮。不僅是給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了惡劣的影響,也給該國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由此許多發達國家通過假借發展生態文明,掠奪、侵占他國的生態資源,將許多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工廠遷移到發展中國家,把自己的發展成本轉嫁到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并在國內專注于更有利可圖的新興無污染高科技產業。如果發展中國家照搬之前發達國家的工業發展模式,雖暫時滿足了眼前的利益,實現了經濟的增長,但從長遠看,存在著種種難以遏制的隱患。前車之鑒,值得我們深思。因此,要時刻警醒,不可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步入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國際社會中,要想在經濟繁榮向上的同時謀求綠色的生態文明,我們必須把握好天平的兩端,兩手抓,兩邊均要予以重視。
二.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霧霾治理的啟示
縱觀人類發展史,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經歷了人類依賴自然、畏懼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進化過程。人類征服自然的必要過程是改造自然,當人類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由于方式的不當,則必然會導致自然遭到破壞,從而走向其的對立面。事實證明,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世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的雙邊關系瀕臨瓦解,甚至是出現了空前的對立以及由此衍變而來的全球生態危機。至此,如何恰當地回歸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之中,挽救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成為了令人深思的課題。endprint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堅持以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作為思想內涵,要求人類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明確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在遵循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做到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便實現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得自然在滿足當代人物質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又不會損害到后代人的利益。若背道而馳,人類終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同時,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也在向世人昭示了一幅人與自然兩者之間辯證關系的圖景,從中不難看出,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段持續調控、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而人類的生產活動也只有在遵循自然客觀規律的條件下進行,才能彰顯其存在的意義。作為人與自然和衷共濟的全新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正是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理論為基礎,以人為核心,以人與自然生態的統一為原則,應運而生。它強調社會的發展是復雜系統的整體推進、不斷優化的過程,所追求的是自然、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其最終價值取向是人與自然的和解、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發展模式的提出,不僅順應了時代的要求,也標志著人類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認識實現了質的飛躍。相較于已往以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的歪解為前提,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老舊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觀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思考和積極發展,其打破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抨擊了人類是自然界主人的謬論,為當前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著手霧霾的治理給予了積極的回應。
中國共產黨始終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決定了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指導。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研究,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礎。因此,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我國霧霾的治理給予了重要的現實啟示作用。
三.推進綠色發展
黨十八大召開以來,習近平同志高瞻遠矚,立足于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使命,洞悉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對霧霾問題的治理存在質的飛躍,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以便更好、更快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此愿景下,凝聚而成的綠色發展理念,作為綠色的可持續發展觀,成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創新與發展。綠色發展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指引我們更好地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中國美麗,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毫無疑問,綠色發展的推進,是當前霧霾治理的最佳舉措。
1.推進綠色扶貧
綠色扶貧作為綠色發展理念的一個重大命題,充分彰顯了共產黨對新時代富國之道的科學把握。近些年來,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城市化的不斷發展,生態文明教育的不斷普及,環保觀念逐步深入人心。但在一些貧困地區,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后、教育資源短缺、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導致當地百姓嚴重缺乏生態危機意識。要想改變以往以低成本要素投入到高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的粗放型地區發展模式,并向創新與綠色發展雙輪驅動的地區發展模式轉變,推進綠色扶貧,無疑是不二的抉擇。要知道,只講消除貧困,忽視環境保護,是對國家生態安全的置若枉然。做好環境治理扶貧工作,就是要將生態保護理念融入到扶貧工作之中,推動貧困地區生態與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實現環境治理保護與消除貧困的內在統一。
2.推進綠色生產
綠色生產模式作為綠色發展理念的基本支柱,直接決定了綠色發展的成效以及美麗中國的成色,是共產黨執政興國急須面對的重大課題。在環境資源面臨瓶頸制約的大背景下,人與自然之間矛盾重重,要想走出一條經濟增長與碧水藍天相伴的康莊大道,勢必需要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打造綠色生產一體化的產業鏈條。通過推進綠色生產方式,助力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產業結構,增速綠色產業的發展,從而推動綠色制造業和綠色服務業的興起。借此,加快實現中國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互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相信,假以時日,實現“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美麗中國夢,將變得不再遙遠。
3.推進綠色惠民
為了彰顯黨對新時代惠民之策的清醒認識,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將綠色惠民作為綠色發展理念的基本價值取向,為人民謀福利求發展。國家主席習近平指道,優良的生態環境不僅代表著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更是意味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空氣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關乎社會的和諧穩固;愛惜生態環境就是維護人民利益,改善生態環境就是造福子孫后代。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不斷攀升,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在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得以凸顯。但是,當前我國空氣環境質量差強人意,成為制約人們生活品質的一塊短板,霧霾的治理已成為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堅持綠色發展、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清爽的空氣、純凈的水源、天然的環境,關系最廣大群眾的生命健康,是黨和國家保障民生福利的科學抉擇。
綠色發展理念作為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的創新理念,是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可持續發展齊頭并進的雙贏理念。面對頻繁的霧霾黃色警告,拒絕語言文字的疾呼調侃,拒絕儀器設備的消極抵抗,我們需要的是綠色發展的實際踐行。“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霧霾的防治是一場攻堅持久戰,要想贏得最后的勝利,圓百姓的藍天白云夢,發展就必須被綠色加以修飾。綠色發展始終以建設美麗中國為奮斗目標,不僅明確了當前我國霧霾治理的發展方向,并且豐富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藍圖。至此,推進綠色發展,助力霧霾的治理,勢在必得。要相信,對生態問題的每一次化解意味著我們朝著美麗的中國夢更近了一步。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高鴻雁.論馬克思人與自然理論的當代意義〔J〕.貴陽學院學報,2011,(02).
〔3〕張明巖.馬克思自然觀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意義〔J〕.東方企業文化,2015.
〔4〕堅持綠色發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N〕.人民日報,2015,(07).
〔5〕廖少華.加快推進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相融發展〔J〕.當代貴州,2016.
〔6〕新華網.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R〕.北京.2017.
〔責任編輯:侯慶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