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摘 要:農村合作社是現代中國農村進行村民自我生產自我管理的組織方式,越來越多的農村通過建立合作社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實現了收入增長。本文就目前農村合作社的發展需求和發展前景,對農村合作社的建設和治理的過程提出幾個方面的構想和意見,希望通過對農村合作社的建設,幫助農民走向致富的道路。
關鍵詞:農村合作社;農村經濟發展;市場水平;資源優化配置
相較于城市經濟發展,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由于其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發展理念,同時缺乏必要的渠道和途徑,導致無法真正實現規模性的創收。對于農村建設來說,如何集中資源謀求發展是農村和全社會共同討論的問題。農村合作社制度是基于中國農村資源現狀和發展特點所提出的資源整合理論,農民和農戶通過加入合作社使所擁有的資源得到合理分配,從而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一、農村合作社的建設
1.打造外部環境
外部環境對于農村的建設而言至關重要,為了能夠加快農村資源的合理化建設,實現農村合作社下的農村經濟發展,在進行農村合作社建設之初,需要創造適合農村合作社和農村發展的外部環境。
首先是宣傳環境。對于中國傳統農村來說,農民所擁有的信息渠道相對閉塞,所受到的信息咨詢也十分貧乏。大部分農民無法深刻了解農村合作社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在這一時期,政府可以采取相應的宣傳手段,通過媒體宣傳技術向農民普及農村合作社的特點和知識,使農村合作社文化、合作經濟概念進入到農村當中。例如政府可以通過電視臺的新聞對農村合作社知識進行宣講,并對合作社示范農村所取得的成績進行描繪,努力帶動農民參與到合作社知識的學習中來,使農民能夠全面認識農村合作社的價值。
其次,農村合作社建設還需要資金和政策的扶持,政府應當肩負起農村建設的責任,利用行政力量鼓舞外界資本進入到農村,幫助農村打好合作社的建設基礎。例如,政府可以開展面向農村的金融改革,利用金融改革的方式方便農民進行資金的籌集。同時政府可以對農村建設項目的稅收進行優惠政策的鋪設,從而吸引地方民營企業進入農村,共同進行項目建設。
2.確定運行機制
農村合作社的建設目的在于凝聚廣大農民群眾的力量,實現資源和發展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農村合作社建設項目當中,農村合作社需要確定優良的運行機制來幫助合作社能夠真正的服務于農民、服務于生產。
首先,在合作社當中,應當確立良好的內部管理機制。農村應當確立農民在農村合作社中的主人翁地位,使農民社員擁有對合作社的責任感,同時,要正確處理與外部企業的關系,可以采用類似于生產能手和企業創辦人共同擔任管理人員的方式,促進合作社的發展。此外,合作社的運行應當盡量避免對政府部門的依賴,擁有獨立性,一方面避免政府對于農村合作社的過度干預,另一方面,也使農村合作社成為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組織機構。
其次,要確定合作社的行動主體,為了保證合作社的長遠發展,在目前的農村合作社中,需要具備行業帶頭人、農村專業技術人才、農村經濟管理人才等人力資源。其中,行業帶頭人的任務最為繁重,其在拓展農村業務、發掘農村優勢項目、擴大合作社規模之中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對于農村合作社來說,需要明確定位,肩負職責。
3.培養競爭能力
農村合作社的發展離不開規模化生產所帶來的競爭能力的提升。在具體實施舉措中,可以采用生產制造協作和營銷協作的不同協作方式,將農村的價值最大化地體現出來。與此同時,接觸農產品加工的優勢,形成縱向一體化,完善農產品產業鏈,提升產業利潤,提高市場競爭力。
二、農村合作社的治理
為了確保農村合作社的高效運行,在農村合作社發展過程中,還需要借助一些機制來對其進行治理。
1.農村合作社監督機制
農村合作社想要取得發展,需要向現代企業進行借鑒,運用合理的監督方式,進行自我改造和自我發現。在監督機制當中,農村合作社可以采用組建監事會的方式進行內外部監督的結合。其中外部監督的監督主體為全體社員,社員通過對合作社的觀察來了解合作社的運行,而內部監督則依靠監事會,監事人員通過對信息的搜集,經營狀況的了解來形成完善的監督機制。此外,農村合作社還可以采用獨立審計和政府監督的方式,依靠第三方機構完成監督和審查,從而可以更深層次地對管理層存在的錯誤及時發現并糾正。
2.農村合作社決策機制
農村合作社的決策是農村合作社經營的重要保證,因此需要決策必須客觀、實際、準確。與一般民營企業或家族式企業不同,農村合作社作為農民的集體組織,擁有天然的民主氛圍,通過全體社員的共同討論共同決議,避免某一個或某幾個管理層由于自身眼光過于短淺造成的決策失誤。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揚農村合作社的民主特點,本文認為,合作社社員可以采用直接參與或間接參與的方式參與到合作社決策當中來,從而形成決策權的合理配置。例如,合作社在進行決策時,需要召開社員大會,全體社員共同參與到問題的討論和決策當中,從而體現民主與民意。
3.農村合作社法律建設
農村合作社的法律建設在現階段已經刻不容緩,首先,在農村合作社中,合作社社員需要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來明確自身權利,其中,損害請求賠償、理事問題撤銷等權益是社員的重要權益,需要得到保障。同時還需要擁有明確的訴訟制度,在發生糾紛時,社員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訴訟。在地方,地方政府部門則應當出臺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相配套的實施細則,在處理農村合作社問題時,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結語
農村合作社是農民集體思想和精神價值的代表和體現,也是農民實現資源分配和利益最大化的途徑。農民需要依靠合作社制度來改善自身的生活,因此就必須進行有規劃、有計劃、有發展的農村合作社建設和治理,在保證發展的同時,保護農民權益不受侵犯。
參考文獻:
[1]嚴海蓉,陳航英. 農村合作社運動與第三條道路:爭論與反思[J]. 開放時代,2015,(02):180-200+8.
[2]胡萍. 國內外農村合作社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比較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