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王佳艷
研究表明,土壤有機質含量的降低,必然帶來化肥施用量增加。近35年間,我省水稻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降低了1.5個百分點左右,相應的,氮肥施用量從 100公斤/公頃提高到了200公斤/公頃,增加了1倍 。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土壤有機質、保持我省肥沃的黑土地,不僅關系到當前的水稻生產,更是未來水稻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提高土壤有機質最有效的技術就是秸稈還田,而水田秸稈還田技術的瓶頸在于農機具。目前,機械收割技術越來越普及,秸稈焚燒的老方法又不可取,農民處理稻草的難度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秸稈還田機械的開發迫在眉睫。近年,我省榆樹市研發出了一種新型水田耙漿機,可在不翻地的前提下,直接泡田耙地,將土地表面的秸稈全部埋入土層。據調查,此機械實現了節水60%以上、秸稈還田后也不影響插秧,在全國同類產品中名列前茅,且具備批量生產的能力。因此,可以說制約水田秸稈還田的農機具瓶頸已經被打破,建議在政策上加以引導和扶持,積極推廣該機械,從而在我省大面積實現水田秸稈還田。
一、栽培技術思路更新,積極推廣缽苗機械插秧
目前,我省單產在500公斤/畝左右徘徊不前,成本降不下來,導致產業競爭力難以提升。造成這個結果的根本原因在于:耕作體系改變了,但栽培技術,特別是指導思想,還停留在幾十年前。
事實上,緩苗快慢的關鍵在于秧苗素質和插秧時的氣溫,只要育出壯苗,適時插秧,不必人為的多施返青肥和分蘗肥,反之,減少甚至完全不施這兩個肥更有利于實現高產、高效。因此,早播早插的思路不可取,我省水稻播種不能早于4月15日,插秧不能早于5月15日。
另外,新技術的出現一定要引起重視。例如缽苗機械插秧技術。缽苗機械插秧技術的推廣已前講的很多。從近幾年的推廣和試驗來看,此項技術完全可以在施肥量減少20%左右、不施分蘗肥、氮肥后移的條件下,實現增產10%以上。這是一項高產、高效的好技術。目前這類插秧機日本企業在常州生產,我省榆樹市也生產本國設計的同款機器。經調查,這兩款插秧機插秧速度、質量基本相同,但價格卻差一半,應下大力氣積極推廣。
二、控制水稻面積
據不完全統計,我省今年新增水稻面積60萬畝左右,占原有水稻面積的5%。從目前反饋的情況看,受今年玉米價格影響,農民旱改水趨勢明顯,來年可能超過100萬畝。這將進一步加劇水資源供需矛盾,如遇春季干旱年必然出現撂荒、插秧不及時、插后干等災害,引起大面積減產,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1989年的教訓不能忘)。因此,種植結構的調整需要正確引導,盲目改種水田隱患極大。
在這樣的形勢下,更不應該為玉米面積調整這個目標而去推廣品質低劣,產量低,投入大,效益低的所謂旱田種水稻(陸稻)。推廣旱田種稻將嚴重影響我省的優質米生產,有悖于我省制定的優質名牌戰略,也將進一步加劇稻谷的銷售壓力。
三、發展高效農業
要發揮我省水稻產業優勢,破解難題,從長遠考慮必須要提升附加值,降低種植成本。為此,一方面要大力發展高檔優質米產業。首先,育種研究目標需要從單純追求高產轉向以優質食味,特用品種為核心的品質研究。其次,生產上要選擇有賣點、品質好、價格高的品種,如吉粳511、稻花香二號、吉粳113、通禾835等。最后,適度配合推廣綠色、有機種植技術,稻田養鴨、養蟹、養魚等水稻共育技術。并加大力度創建“吉林大米品牌”,實現高價、高效。另一方面,提高我省大米適口性、降低成本,以抗衡低品質低價位的傾銷型粳米。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實現減少氮磷鉀肥用量各30%,公頃產量達到9000公斤以上。目前,缽苗機插技術提供了實現這一目標的技術基礎。另外,從長遠看,我省缺乏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技術準備,直播水稻研究相對滯后,應重視這方面的品種及栽培技術儲備。
四、積極推動農田基本建設
農田基本建設的落后是我省全程機械化增效的主要障礙。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第一,農田布局不合理,田間道路不規整,質量差,稻田池埂嚴重變形,窄而小。人工運苗的距離少則幾百米,多則上千米,費工、費力。嚴重的地方一臺機器需要7個人運苗,機械插秧與人工插秧速度幾乎沒有區別,喪失了機械插秧節本增效的意義。第二,機械插秧地塊面積為3000—5000平方米時效率最高。而我省農田地塊不規整,地塊小的只有幾分地,稻池邊框不齊,補插率高,浪費人工。第三,灌溉水溝雜亂無序,沒有實現單排單灌,即浪費水源又無法實現科學的灌溉技術。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機械化作業的效益下降,打擊了農民采用機械化作業的積極性,嚴重制約了全程機械化作業的推廣。必須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加以改進。
五、加強規模經營的扶持力度
規模化生產是農業現代化的先決條件。但我省土地流轉相對滯后。其主要原因是客觀上我省稻農戶均耕種面積不多不少,還可以維持基本生活,農民不愿意走出去。這樣一來,抬高了土地流轉費用。目前一般老稻田的流轉費用高達每公頃1-1.3萬元。高額承包費導致承包土地種稻基本沒有利潤可言。事實上,我省大量流轉土地的公司基本上都處于賠本狀態,靠國家政策補貼維持。因此,很多社會閑置資金不敢投入,土地流轉的速度緩慢。
筆者認為,在當前整體經濟放緩的情況下,這個局面不大可能有大的改觀。因此,應大力探索和推廣土地入股、利益分成的流轉方法,既能讓農民不離開土地,又能讓現代化的大公司主導產業經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