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晨
摘 要:“東豆50號”是遼寧東亞種業有限公司選育,該品種具有早熟、高產、穩產、抗病抗逆性強及適應區域廣等特點。
關鍵詞:大豆;東豆50號;選育;栽培技術
一、選育經過
東豆50號(原代號k交9921-1-1-3)大豆新品種是1999年以“開交7305-9-7”為母本,以“開新早”為父本,經人工有性雜交后選育而成。
該品種綜合農藝性狀優良,抗性及豐產性均突出,2004年-2005年在公司內參加品系比較試驗,2006年-2007年參加遼寧省大豆早熟組區域試驗,2007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2008年12月經遼寧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審定編號遼審豆[2008]101號,定名為東豆50號,證書編號為2008-3-1。
二、特征特性
東豆50號屬有限結莢習性,平均株高62.0厘米,有效分枝2.9個,主莖節數14.0個,單株有效莢數58.5個,紫花,橢圓葉,灰白茸毛,成熟時莢皮黃褐色,籽粒圓形,種皮淡黃色,有光澤,黃色臍,百粒重22.5克,紫斑 、褐斑粒極少,完整粒率95.0%以上,生育期122天。
2006年-2007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連續兩年檢測,該品系籽粒粗蛋白含量40.68%,粗脂肪含量21.23%。
2009年和2010年經吉林省農科院大豆研究中心人工接種鑒定,該品種對大豆花葉病毒SMVI號株系表現為抗(R),對大豆花葉病毒SMVIII號株系表現為中(R)。
東豆50號突出特點:
(1) 產量高,豐產性好,耐肥耐密抗倒伏。
(2)商品性好,籽粒整齊,種皮不易破損,完整粒率高。
(3)熟期早,在大部分地區可做小麥或馬鈴薯下茬用種。
三、產量表現
1.區域試驗
2006年-2007年參加遼寧省大豆早熟組區域試驗,二年9點17個點次平均667㎡產量192.34㎏,比對照品種“開育11號”增產10.24%。居復試品系第三位。
2.生產試驗
2003-2004年參加遼寧省大豆品種區域試驗,經過兩年九個點,十七個點次試驗,該品種2007年參加遼寧省大豆早熟組生產試驗,5個點平均667㎡產量201.69㎏,比對照品種開育11號增產12.94%,居復試品系第二位。
3.示范試種及推廣
2006年開原市蓮花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組織試種3.0h㎡,平均667㎡產量243.0㎏,比當地其它品種增22.0%左右。
2007年在西豐縣組織農戶種植15.0h㎡,平均667㎡產量212.1㎏,比當地其它品種增產2.0-11.0%。
2008年八寶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組織農戶種植15.0h㎡,平均667㎡產量214.8㎏,實地測產比其它品種增產5.0-10.0%。
2009年東豆50號大豆品種在省內適宜地區大面積推廣種植。
四、栽培技術要點
1.精選種:種子要做到精選,挑出小粒、病粒、蟲口及雜質等,達到國標一級方可做種。
2.細耕地:選擇中上等肥力,不重、迎茬地塊,要求秋翻、秋耙、秋起壟,做到春墑秋保為播種保全苗打好基礎。播期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宜。
3.施肥:要求667㎡施優質農肥4000-5000公斤,播種時加施化肥,一般667㎡施用磷酸二銨10-15公斤,尿素5-7.5公斤,硫酸鉀5-7.5公斤,混合均勻做底肥深施,與種隔離,嚴防燒種?;蛘咴诓シN時一次性施入大豆專用肥15-20公斤,與種隔離,嚴防燒種。
4.種植密度:一般要求平肥地塊行距1.8尺,穴距0.6尺,每穴雙株,667㎡保苗1.1萬株左右為宜,低洼地塊及雨后積水地塊不宜種植。
5.加強田間管理:田間管理要做到三鏟三趟,及時拔大草,摘除菟絲子,根據測報和田間調查及時防治大豆蚜蟲和食心蟲。
五、適宜推廣區域
該品種適合在遼寧省內凡無霜期在122d以上,四至九月份有效活動積溫在2700攝氏度左右的自然區域均可種植。
參考文獻:
[1]武麗石,等. 大豆新品種遼豆17號選育及栽培技術[J].大豆通報,2004,4:9.
[2]董友魁,等.鐵豐34號大豆新品種選育[J].大豆通報,2005,4:18.
[3]張勇,等.早熟高產國審大豆新品種豐收24號的選育[J].大豆通報,2006,1:29.
[4] 王樹宇,等.鐵豆37號大豆新品種選育[J].大豆通報,2007,6:27.
[5]王京宏,等.國審夏大豆新品種秦豆10號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大豆通報,2007,6:28.
[6]李艷華, 潘相文, 王國棟,等. 高產大豆新品種東生1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 大豆科技, 2008(1):35-36.
[7]盛德寶, 艾軍, 劉芳. 大豆新品種東豆50號選育及栽培技術[J]. 現代農業, 2014, 29(12):255-255.
[8]劉清林, 賈希瑞, 張春會. 高產大豆新品種東豆100號選育及栽培技術[J]. 現代農業, 2012(7):48-49.
[9]姜翠蘭, 王德亮, 姜玉久,等. 優質高產大豆新品種墾豐24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 現代化農業, 2010(1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