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繼庭++孔寧忠
摘 要:研究試驗區百合的生長特性及物候期、現蕾時花蕾的保留和剪除對百合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百合生長適應性強,花蕾的剪除或保留不影響地下鱗莖的生長。
關鍵詞:百合;種植技術;林下經濟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1232026
百合屬百合科百合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種植歷史悠久、用途廣泛,可作蔬菜、藥物及保健品,深受消費者青睞。近年來關于百合種植技術的報道較多,但在花蕾的去留對鱗莖影響方面的研究鮮有報道。鑒于此,本文于2016年12月底在大理州林業科學研究所科研試驗基地內開展百合種植試驗,并根據百合的生長習性,解決百合的光照、肥力等問題,開展百合花期花蕾去留對鱗莖影響的對比試驗,以期為百合的推廣種植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為大理州林-菜經濟模式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區概況
試驗區位于大理州下關鎮西郊蒼山斜陽峰腳下,地理坐標為E10013′,N2537′,海拔2100m,年平均氣溫15.1℃,最冷月平均氣溫8.5℃、最低氣溫-3.7℃,最熱月平均氣溫20.3℃,最高氣溫28.9℃,年平均降水量1078.9mm。土壤為改良的紅壤,pH為6.5。
1.2 試驗材料
品種為龍牙百合(Lilium brownie var.viridulum Baker),購自大理州云龍縣。
1.3 方法
1.3.1 試驗方法
1.3.1.1 百合生長量觀測
百合播種后采收前,及時觀測百合的物候期,包括出苗期、花期、采收期。
1.3.1.2 花蕾的去留對百合鱗莖大小的影響
為研究花蕾有無對百合鱗莖大小的影響,在百合現蕾期,將凈作的百合做如下處理。凈作百合種植面積為333.5m2,共計18廂,并順序標記1~18。為了便于統計,現蕾時,單數花蕾保留,雙數減掉花蕾,在百合成熟時統計產量。
1.3.2 種植方法
1.3.2.1 選地與整地
百合怕澇、耐旱、喜光,因此,地塊選擇排水良好、透氣性高、光照好的地塊。播種前,將石灰粉(100~150kg/667m2)和3%辛硫磷顆粒劑(6~8kg/667m2)均勻撒在地塊上(分別起到殺菌和殺蟲的作用),深翻土壤,晾曬7d備用。
1.3.2.2 播種時間和方法
播種時間為2016年12月9日。
播種方法為凈作百合播種前,將地塊做成寬1.3m,高30cm的廂面,作業道寬30cm。百合母種則按鱗莖橫徑大小分級,以d>1.5cm的為一級,d<1.5cm的為一級,并按照株行距為8cm×15cm,由大到小依次排種。
1.3.2.3 管理除草與施肥
除草為保證百合苗健康成長,控制雜草生長,在百合生長期人工除草2次;百合生長期間,共施肥3次,即1次腐熟的羊廄肥200kg,2次葉面肥(0.2%磷酸二氫鉀)。
防病、殺蟲 百合病害較多,播種前種子處理和土壤殺菌為病蟲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礎,但生長期間仍有病害發生的可能。因此,為及時防治病蟲害,獲得無病蟲害的百合,在花期前后施用防病殺蟲劑2次(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500液+ 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5%吡蟲啉乳油2000倍液)。
1.3.2.4 采收
百合于2017年9月28日采收,采挖時盡量保證百合完整,去除表土和多余的根系分級并稱重。
2 結果與分析
2.1 百合生長量及產量
百合經排種、栽種,精細管理,其出苗期、花期、采收期及產量見表1。
表1 百合生長量及產量
項目 有效面積/m2 出苗期/(年—月—日) 花期/(年—月—日) 采收期/(年—月—日) 總產量/kg
凈作 266.8 2017—3—22 2017—6—29 2017—9—28 153.78
注:其中,出苗期以出苗量為全部的10%計算;花期以開放全部的10%計算,凈作的畝有效面積為533.6m2。
百合屬大春作物,一般在12月播種,在大理州大理市為3月中、下旬開始出苗,在出苗的同時,地下鱗莖的數量和大小也開始有了變化;百合花期較長,從開花到凋謝可持續40余天,試驗區的第一朵百合花于2017年6月20日盛開,7月31日百合花全部凋落;百合一般在9月成熟。
2.2 花蕾的去留對百合鱗莖大小的影響
為了抑制植株生長,促進根莖吸收營養,減少不必要的養分消耗,多數的做法是在百合現蕾時,將花蕾摘除[1,2]。本文為研究花蕾對百合鱗莖大小的影響,將播種的18廂順序編號。現蕾時,單數保留花蕾,雙數去除花蕾。采收時,分別抽取3個樣方進行稱重和測量,結果見表2。
表2 花蕾保留和摘除的百合產量
編號 面積/m2 株數/個 單株鱗莖個數 總產量/g
最多 最少 平均
3 1 46 21 1 9.5 3270.2
4 1 51 17 1 8 2997.3
7 1 49 13 1 7.7 3289.1
8 1 49 15 1 7.5 2984
13 1 47 11 1 6.7 1753.8
14 1 49 10 1 6.2 1893.4
注:其中,編號為單數的是保留花蕾;編號為雙數的是摘除花蕾。
花蕾保留和摘除在采挖時分別抽取3個樣方稱重和測量,百合種子的大小是逐級遞減,其中13,14 2廂的母種鱗莖直徑<1.5cm。平均單株鱗莖個數以3號的9.5個為最多,4號的8個次之,14號的6.2個最少;總產量以3號和7號最多,4號和8號次之,13號和14號最少(表2)。從花蕾保留和摘除的角度分析,保留花蕾的3號、7號的總產量略高于摘除花蕾的4號、8號,摘除花蕾的14號的總產量略高于保留花蕾的13號。因此,在試驗區百合花蕾的去留與百合的產量無關。
3 結論
百合是喜光、耐旱作物,可食藥兼用,經濟效益高,種植及管理成本低,適合在高海拔的山區種植。此外,結合表2中百合的產量發現,保留花蕾并未影響百合地下部分鱗莖的生長,其產量與剪除花蕾的產量接近,說明花蕾的去留不影響百合產量。因此,在種植百合時,花期可不摘除花蕾,此舉不僅減輕了林農耕作的工作量,還降低了百合的管理成本。
近年來,大理州林業深入實施“生態優先”戰略,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林業發展思路,著力推進“森林大理”建設。林下經濟的發展是“森林大理,綠色生態”建設的重要途徑。而幾種林下經濟模式如林下中藥材、林下蔬菜、林下食用菌等又是提升林農綜合效益的有效途徑。因此,本研究將繼續開展林下百合種植試驗,結合百合的生長特性及林下可利用空間,試圖將百合間作在郁閉度低、冠幅小的林下,采收時測定百合產量,與立地條件和面積都相同的凈作百合的產量對比,其對比結果將為林農在林下合理種植提供充分的科學依據和可靠的技術路徑。
參考文獻
[1]丁質潔.百合的種植技術[J].農技服務,2009,26(6):115-116.
[2]吳運榮.百合種植技術[J].農技服務,2016,33(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