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化縣上涌鎮目前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會面臨稻飛虱這一病蟲害,由于受到氣候變化、水稻種植結構等客觀影響,上涌鎮內水稻種植存在稻飛虱遷入時間早、峰期多、蟲害發生面積大等特征,而且這一發生面積還在逐年增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簡要探析了上涌鎮的稻飛虱病蟲害發生危害特征及發生原因,提出針對它的綜合防治技術。
關鍵詞:稻飛虱;水稻種植;發生危害;原因;綜合防治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S435.1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1232053
德化縣上涌鎮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山區,它的人口聚集程度密集,區位優勢相對明顯,整體文化經濟發展較好,進入21世紀后還被定位為福建省的“縣域次中心”,是省內重要的中心集鎮。水稻是上涌鎮的主要種植農作物之一,但近年來地方水稻種植接連遭遇稻飛虱蟲害影響,蟲害發生嚴重年份可造成水稻大面積減產,對地方水稻種植生產帶來嚴重打擊。
1 上涌鎮水稻稻飛虱蟲害的發生危害特征與發生原因
上涌鎮水稻種植以一季中稻為主,而近年來由于受到稻飛虱蟲害侵犯,水稻產量減產。上涌鎮區域所發生的稻飛虱蟲害主要以褐飛虱與白背飛虱居多,它們具有一定的隱蔽性與爆發性,可以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面積水稻受害,在每年的7—8月都是當地稻飛虱蟲害發作的主要時期。以下總結給出德化鎮水稻稻飛虱蟲害發作的危害特征與發生原因。
1.1 蟲害發生特征
上涌鎮的稻飛虱蟲害其初次蟲源來自于南方熱帶稻區,主要是隨氣流一同遷入,每年發生5代,它的各代發生期的蟲源性質基本如下。
第1代發生在每年5月中上旬,它是隨當時相對較弱的西南氣流零星遷入的。
第2代發生在每年5月下旬—6月中旬,當時西南氣流會較為強盛,稻飛虱會伴隨地方梅雨季節降雨大量遷入,該階段也是稻飛虱進入上涌鎮的主遷入期。
第3代發生在每年6月下旬—7月中旬,此時上涌鎮蟲源已經大量繁殖。
第4代發生在每年7月下旬—8月中旬,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本地蟲源和一部分后遷入蟲源。
第5代發生在每年的8月下旬—9月中旬,與第4代同樣為本地蟲源+部分遷入蟲源。綜上所述前3代以白背飛虱居多,之后的4~5代則是褐飛虱為主。
由于上涌鎮水稻種植為一季中稻,所以從4月就開始播種,5月中旬進入移栽期,而5—6月為栽插盛期,所以整體來看稻飛虱的遷入量是從低到高循序漸進的。到了每年6月中下旬為全年第1個稻飛虱若蟲的高峰期,此時水稻稻苗較為幼小,很可能因為受到蟲害直接枯死,所以這一時期對于當地水稻的危害極大,不容忽視。根據德化鎮每年的稻飛虱蟲害病發結果來看,它的蟲源發生以本地繁殖為主,而且恰好在每年的盛夏高溫季節,此時白背飛虱會成蟲羽化并主要向北遷移,到8月下旬—9月初,田間稻飛虱幼蟲會急劇增加,是上涌鎮全年水稻種植稻飛虱的第2個若蟲高發期。就當地水稻種植中對中稻的抽穗灌漿做法,就十分利于褐飛虱的繁殖與危害規模擴大,這對于地方水稻種植的危害極大。具體表現為水稻爛桿,結實率與千粒重迅速下降,9月中旬過后,由于當地中稻黃熟,某些遲栽稻田會受到褐飛虱的嚴重影響,但9月過后上涌鎮上水稻飛虱蟲害會基本接近尾聲[1]。
1.2 蟲害發生原因
上涌鎮水稻稻飛虱蟲害發生原因有3:遷入量的大小有所變化。根據1996—2016年20a間的調查結果顯示,其中有4a(2001、2006、2007、2013)發生了2代白背飛虱的的大量遷入,而這些年份的褐飛虱也在7月下旬—8月出現了第1代成蟲高峰期,初見成蟲數量極大。到9月份,上涌鎮內一季雜交中稻還會大面積爆發第4代褐飛虱,危害后果相當嚴重。
地方水稻稻飛虱會根據遷入地的氣象條件來產生不同程度蟲害影響,其影響的主要對象因素就是蟲源的發生程度。舉例來說,如果遷入期的鋒面氣候活動頻繁,弱靜止鋒時間和降雨日偏長,則非常有利于稻飛虱的大面積遷入降落。如果是晴天天氣,由于下沉氣流因素影響則會降低稻飛虱的侵入落地。在大量稻飛虱遷入后,如果是多晴少雨天氣則非常利于成蟲產卵與幼蟲孵化,因為大雨天氣會對蟲卵產生沖刷作用,導致幼蟲大規模死亡。而在地區水稻種植高溫干旱時期,稻飛虱高齡若蟲會因為需要水分而進一步加速水稻失水,這會讓區域內的水稻受害程度進一步加重。
根據上涌鎮當地的調查結果發現,天敵對于稻飛虱的抑制作用明顯,但這僅限于稻飛虱發生偏輕時期,一般此時的大田益害比例大約為1:5~1:8左右。進入每年7—8月,稻飛虱大面積遷移入侵,天敵對稻飛虱的控制作用會大幅度被削弱。目前上涌鎮擁有20余種稻飛虱天敵,但如果不能在7—8月合理耕作栽培水稻,且無法做到科學用藥,保護天敵,則天敵在稻飛虱大面積入侵時期也很難做到有效控制,所以天敵對稻飛虱的抑制影響作用還十分有限,它的輕微控制作用也是稻飛虱蟲害能夠在當地大規模發生的原因之一[2]。
2 上涌鎮水稻稻飛虱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
對于上涌鎮來說,對水稻稻飛虱的綜合防治應該始終遵循“健身控害栽培、抗害藥品推廣、天敵自然控制與優化化學防治”等技術實施原則,保證在每年的6—9月份做到水稻稻飛虱蟲害狠抓狠打,避免若蟲繁殖發育高峰期出現。為此本文提出3點針對當地水稻稻飛虱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
2.1 積極采用抗蟲害水稻品種
對于稻飛虱蟲害的防治應該作為上涌鎮水稻種植的重要任務,所以應該多選用抗蟲水稻品種,實施綜合治理。確保抗蟲水稻品種的大范圍推廣,實現水稻種植的高產優質組合。具體來講,當地應該多選擇那些抗白背飛虱以及褐飛虱的水稻品種,例如甬優6號、宜香673、特優689、閩豐優3301等。多開發同時抵抗2種蟲害的水稻品種組合,從源頭上遏制水稻稻飛虱的發生。
2.2 積極采取健身栽培
健身栽培就是通過人為技術影響來進行可控水稻栽培因子的技術調控,這非常利于農作物的生長而并不利于害蟲生存繁殖,起到控害增產的良好作用。上涌鎮采用該方法能夠有效控制水稻稻飛虱,而且控制做法相當經濟有效,能夠最大限度減輕蟲害危機。
健身栽培的一大基本要求就是實施配方施肥,保證氮磷鉀的3種元素的合理搭配,并為水稻施用有機肥和基肥,做到早施基肥、巧施追肥,保證水稻在各個生長發育期都能擁有較好長勢。另外在水稻水漿管理方面要做到足水活棵、淺水分蘗、干濕保穗、適時烤田。在分蘗高峰期要做到分次輕度烤田,保證分蘗充足。也能避免稻田內長期積水,進而導致水稻根系老化,為稻飛虱大量繁殖滋生創造有利環境。
2.3 合理用藥防治蟲害
上涌鎮主要采用“壓前控后”的整體防治策略,最大限度壓低主害代前1代的蟲口基數,并有效控制主害代的蟲口密度,遏制稻飛虱的有效遷移。在用藥防治方面要做到合理適量,可在每667m2噴灑80%濃度的敵敵畏2200mL,并配合1.5~3.5kg的水,充分攪拌細沙或細土25kg左右為水稻施用。一般該防治措施要在晴天天氣的中午或15:00前實施。
然后就是噴霧,要保證每667m2施用25%濃度的呲蚜酮可濕性粉劑,或者是25%濃度的噻嗪酮可濕性粉劑,2種粉劑均撒施25~40kg,并配合50~80kg的水,以粗霧噴射的方式來進行噴施[3]。
3 總結
德化縣上涌鎮在水稻種植方面近年來一直受到稻飛虱蟲害影響,因此本文分析了它的蟲害發生特征及原因,并提出若干綜合防治對策,希望對地方蟲害有效遏制帶來利好。
參考文獻
[1]代華,余中紅,吳旦霓,等.崇陽縣稻飛虱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的研究[J].湖北植保,2015(6):52-54.
[2]孫蓮.水稻穗期稻曲病和灰飛虱的綜合防治技術研究[D].浙江大學,2015:78-81.
[3]陳明朗.德化縣一季中稻稻飛虱發生特點及綜合防治措施[J].植物醫生,2014(5):4-5.
作者簡介:許云峰(1975-),男,福建德化人,大專,農藝師,從事植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