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后峰
摘 要:隨著氣候的變化,農業的發展與種植方式也要改變原有的方式,發展適應性農業,而適應性農業符合氣候變化的基本要求,且它的發展也會使用相應的技術,發展農業。本篇文章是以安徽省阜南縣郜臺鄉為例,根據當地的土地類型,闡述了其在氣候變化的條件下,適應性農業的發展,以及發展過程中使用的技術,以為其他地區適應性農業的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氣候變化;適應性農業;集雨節水工程技術;農村新能源
近幾年,全球變暖的趨勢不斷加劇,氣候變化也更加明顯,而這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對此,安徽省阜南縣郜臺鄉為積極應對這一變化,會在現有農業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并使用大量新技術,加快了當地適應性農業的發展,帶動區域經濟快速增長。
一、安徽省阜南縣郜臺鄉適應性農業的發展成果
安徽省阜南縣郜臺鄉有大量的低洼地,當地的農業綜合服務站戶會采用相應的技術,改造土地,讓低洼地變成可種植的土地,并發展適應性農業。其實際操作中,使用了集雨節水技術、水肥高效技術等,在土地上大量種植蓮藕、茭白、水稻等,現蓮藕已經達到一千二百畝,茭白九百畝,優質水稻是一點五萬畝,而工作站的人員也會種植杞柳,范圍達到了五千畝,這些作物均有很好的長勢,為種植人員帶來了良好效益。由此,可以得出,其適應性農業的發展,可以增加當地種植人員的收益,實現了農業的綜合開發,加快了當地農業的發展。
二、適應性農業發展運用的技術
安徽省阜南縣郜臺鄉適應性農業的發展使用了大量的技術,而這些技術使用后可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提升了農作物具有的經濟效益,而這一效益下,也帶動了當地其他經濟的增長,加快了農業的發展。其使用的技術如下:
1.集雨節水工程技術
安徽省每年降水量的分布并不均勻,主要的月份是6月到8月,這三個月的降水量是一年的70%,但因為蓄水工程較少,導致這些雨水大部分流失,秋、冬可使用的灌溉用水較少。所以服務站的工作人員改良低洼土地后,會在田間建設小型節水工程,設置了集雨的裝置,進行田間灌溉,并根據田地內水量多少,適當排出多余的水分,進行蓄水操作。即當地會建立田間用水的水窖,把地表的徑流水和雨水收集到地窖中,以保證到秋冬季節后有充足的灌溉用水,緩解灌溉用水不足的矛盾,實現了當地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分配。此外,其也可以使用地膜覆蓋技術,控制秋冬季節土地水分的蒸發,而土地用地膜覆蓋后,地表的溫度較高,延長了作物生長的時間。比如以水稻的種植為例,人們除使用這兩種技術外,也會使用另一種技術——淺濕間歇灌溉,它會根據每個季節降水量的多少,決定需水量與水稻的灌溉量,讓其呈現為不斷變化的趨勢,逐月遞減,保證了四季水稻的灌溉。
2.水肥高效技術
這項技術的使用,是優化肥料的使用,根據作物的長勢在適當的時間追肥,以此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避免資源浪費。即其在作物生長中會使用緩控釋肥的方式,這一方式在水稻種植中的使用,可增加水稻的重量,實現增產。同時,保水劑的使用也可以增加農作物的產量。保水劑的制作材料是高分子樹脂,其使用后可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經過實踐證明得出,它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分,比例可達到85%,且這些水分都可以被作物吸收,并隨著土壤的變化,重復釋放與吸收的操作,確保作物的根部吸收到充足的水分。使用保水劑可實現作物的增產,提高作物原有的品質,是當地農業種植后中采用的新方法,而保水劑的優勢是,提高其保水能力,增加種子的出苗率,改善土壤。
3.適應性抗逆新品種的使用
為解決全年降水不均的問題,服務站會使用大量新品種。這些新品種的使用,可從根本上解決作物的生長問題,如果只用農業措施處理,只是改變作物生長的環境,不會真正解決其存在的問題。對此,服務站會根據當地土地的基本情況,以及已經形成的農業結構,引進新品種,并在實際嘗試后大范圍推廣。
4.使用農村新能源
新能源是用技術找到可用于農業生產的能源,并用這些能源促進作物生長。 本文提及的新能源與技術是沼氣與產生沼氣的技術。沼氣生產的操作是讓有機物用人工的方式腐化,但用這一方式處理后的廢物不可以澆灌農田,所以其新的技術是,把秸稈、有機下腳料等放到沼氣池中,讓其在其中腐化,用這一方式生產的沼氣可以用于人們生活,且沼氣燃燒后不會污染環境,沼渣、沼液等可以作為農作物生產使用的肥料,增加了農田有機物的含量。即當地的服務站會以不同的規模為單位,設置沼氣池,而這些沼氣池設置后,會建立一個循環,種植作物、收集秸稈與各類有機物、在生活中使用沼氣、用沼渣培育良田,這一循環下,所有資源都可以合理使用。同時,沼氣池也有凈化污水的功效,當污水排放到沼氣池后,處理后的水可達到國家制定的二級標準排放,用于農田的灌溉。
5.使用農業溫室大棚技術
溫室大棚是設置一個溫室大棚,讓作物在這個大棚內生長,大棚內濕度、溫度等變化,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而這一方式也可以減少外界因素對環境的影響,為種植人員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同時,為避免氣候變暖對作物生長帶來不良影響,可以先進行作物種子的培育操作,以增加作物的成活率,而與此同時,這也會改變農業的生產結構,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三、結語
氣候變化下,農業需改變原有的結構,發展適應性農業,并根據氣候變化的特點,使用相應的技術,以實現農業結構的優化,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即集雨節水工程技術、淺濕間歇灌溉技術、水肥高效技術等的應用,可有效增加作物的產量,促進安徽省阜南縣郜臺鄉適應性農業的發展,讓作物帶來了更多利益,拉動地區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翟石艷,秦耀辰,宋根鑫. 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適應性研究進展[J]. 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7(02):127-136.
[2]劉凌霄. 農業主體適應性與區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研究[J]. 生產力研究,2012,(10):30-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