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龍
建陽白茶歷史悠久,漳墩、水吉、回龍、小湖、四個鄉鎮為主產區,面積產量以漳墩為最,上世紀70、80年代,建陽白茶產量與出口量一直占全國白茶的半壁江山,建陽白茶茶樣也一直是出口的標準樣,最早的白茶省標是建陽在2001年制定的。上世紀90年代后,建陽白茶開始沒落,目前全區僅剩漳墩鎮還有生產白茶。
清乾隆(1735-1795年)時期,建陽區漳墩鎮桔坑村南坑組肖氏于1772年間采制“小白”,是為最早的現代建陽白茶。 《建陽縣志》記載“‘白毫銀茶,出西鄉、紫溪二里(今小湖、漳墩),采辦極精,產額不多,價值貴,由于廣客來買,南安、金山等埠其銷路出”。民國二年(1913年)開始采制水仙白供拼和白牡丹。據《茶葉通史》載:“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水吉(當時漳墩鎮隸屬水吉縣管轄)產白茶1640擔,約占全省白茶出口的48.17%。民國二十九年 (1940年)核準水吉加工出口白茶3600箱(其中白牡丹950箱,壽眉2650箱),占全國僑銷茶的三分之一。”1979年建陽白茶產量與出口量均達歷史最高,分別為573.58噸、533.25噸。1984年貢眉白茶在合肥全國名茶品質鑒評會上被授予“中國名茶”稱號。
一、建陽白茶產業發展現狀
21世紀后建陽白茶種植面積和產量開始下滑,總面積從0.24萬公頃下滑到現在0.1萬公頃,總產量從3000噸下降到1000噸。現有白茶加工企業11家,專業合作社兩家;年加工量200噸以上企業兩家;通過SC認證的茶企1家、合作社1家;通過安全生產標準化茶企3家;地市級知名商標品牌3家;省級白茶基地原料供應商1家;有5家茶企分別注冊了“貢白”、“馬當山”、“漳白”、“南坑小白”、“正源澗”商標。無各級的龍頭企業。
二、建陽白茶生產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茶園品種布局不合理
當前建陽白茶當家茶樹品種是武夷菜茶有性系群體種,制成的白茶成品鮮爽度高,回甘清洌,缺點是條形松散,大小和色澤均勻度較差。近年引種有金觀音、肉桂、黃旦、黃玖瑰等,但適制性不如武夷菜茶。
2.武夷菜茶優良單叢選育工作落后
武夷菜茶是有性系群體種,遺傳變異大,從變異的后代中選育出有良好性狀的單叢有:水金龜、白雞冠、大紅袍等。建陽區武夷菜茶種植歷史上千年,現有的荒野菜茶隨處可見,可選育的優良單叢很多,但選育工作開展上一直落后于生產發展 。
3.現代生態茶園基地缺失
現有茶園多數管理無序,農藥、化肥濫用,無現代化標準生態茶園,灌溉靠天,無路網,無防風林、插花林、護坡林,看不到“穿衣”“戴帽”的茶園,無利用防蟲板、紫光燈等物理誘殺害蟲的設施。
4.現代化茶葉加工廠房及機械設備落后
現有13家白茶加工企業及合作社中,有全自動標準化白茶加工生產線一條、加溫萎凋生產線兩條,簡易烘干機16臺,標準化鋼結構廠房4座,老式木結構產房9座,加工設施相對落后,影響了白茶的生產加工,不易出精品。
三、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
1.白茶市場是個小眾市場
建陽區多年來一直以生產小白茶為主,屬墻內開花墻外香,古時先民把白茶當藥引,后來用于適應國際茶葉市場不景氣的替代物,在國外市場銷量大于國內,國內的消費者對白茶不大了解。
2.市場的宣傳推廣力度不足
建陽白茶作為出口農產品,在國外市場和原產地知名度較高,營銷靠老客戶,不上商超,不做宣傳的傳統營銷模式已跟不上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
3.茶葉生產標準化程度低
一是茶園管理粗放,未按現代生態茶園的標準進行管理;二是鮮葉采摘標準低,老嫩一把抓;三是加工技術要求不嚴格,產品質量不穩定;四是廠房簡陋不標準,加工設備老舊落后多。
4.茶企創品牌意識淡薄
現有13家茶企,7家有工商注冊名稱,其中5家有注冊商標;其余6家茶企連工商注冊名稱都沒有。沒有廠名和商標,產品的銷售自然受制于人,難以做大做強。
四、發展對策
1.加快現代生態茶園建設
現代生態茶園是茶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礎。要把生態茶園建設與觀光、休閑、旅游、文化建設相結合,做到茶樹良種化、茶園水利化、道路園林化、生產有機化、管理現代化;使茶樹成片、道路成網、園地成塊、林木成行、區格分明的集茶葉生產和旅游觀光休閑、增長學識于一體的生態茶園。
2.發揮專業大戶示范作用
專業大戶的作用在:茶園建設與布局、茶園的科學管理、茶葉的傳統加工技藝展示、茶園農家樂、品牌建設與維護、市場推廣與營銷上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3.深挖白茶歷史促其與文化、旅游相融合
建陽白茶歷史悠久,宋代建陽以建盞和建茶聞名天下,其時斗茶風盛行,白茶與建盞相映成輝。建陽現存有宋代白馬寺、白雞仙寺各一座,明、清寺廟若干;近年新開發的溫泉一處;建陽與雙世遺的武夷山相距30分鐘車程;這些題材為發展建陽白茶文化旅游提供了強大的文化底蘊。
4.加大政府的扶持與品牌宣傳力度
成立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制定茶企廠房建設補貼、機械購置補貼、品牌建設補貼、QS認證補貼、綠標認證補貼、有機認證補貼、參加展會補貼、斗茶賽補貼;茶園標準化建設補貼;高級人才專項補貼;政府主導做好建陽白茶媒體廣告宣傳。
5.加大“漳墩貢眉白茶制作技藝”非遺保護工作
2013年“漳墩貢眉白茶制作技藝”列為“建陽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5年列為“南平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現有南平市級“漳墩貢眉白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三人;建陽區傳承人9人。時機成熟后要把“漳墩貢眉白茶制作技藝”逐級申報到省級、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參考文獻:
[1]黎朝華 建陽白茶的品質特征與加工工藝 福建農業 2012,08.
[2] 林今團 建陽茶業傳說之二——白茶始祖的興衰 福建茶葉,2002,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