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芳
【摘 要】作為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熱點,圖式理論為英語口語教學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本文結合在校研究生的英語口語教學實踐,探討根據圖式理論中的語言層面,內容層面和結構層面的圖式分析, 開展遞進式英語口語教學,旨在為研究生階段的英語口語教學提供新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圖式理論;口語教學;階段遞進
中圖分類號: H1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6-015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6.068
Schema Theory and Oral Guiding for Postgraduates
LU Yan-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Wuhan Hubei 430023, China)
【Abstract】Schema theory,as a researching heat of modern cognitive psychology ,opens a new angle for 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schemes in progressive speaking teaching in the hope of arousing new feasible way of guiding for postgraduates.
【Key words】Schema theory; Oral teaching; Progressive guidance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1020)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作為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一環,結合新時代要求,英語教學應該就如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使其服務于本專業的學習和研究。近年來,關于研究生的英語教學,各個高校也在嘗試不斷的改革,如減少面授課時,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等。碩士生的閱讀能力,寫譯能力都較以前得到更大的重視和提高。然而,整體看來,研究生的跨文化口語交流能力卻停滯不前,薄弱的輸出能力成為教學者和學習者最大的隱憂,教學也呈現出費時費力,收效甚微。作者在所在大學任研究生公共英語多年,對英語口語教學的現狀做了跟蹤的調查問卷,分析結果顯示,76.6%的學生認為現行的口語教學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低下,課堂口語實踐嚴重不足,語言輸出能力亟待提升。本文擬就一次口語課堂,運用圖式理論作為指導,指導學生對輸出語言信息的處理上層層遞進,實現地道,完整的圖式框架口語輸出。
1 圖式理論的歷史和發展
圖式理論的鼻祖最早追溯到德國心理學家康德,他認為“新的概念中,只有同人們已有的知識建立關系,才會變得有意義。”英國認知心理學家弗萊瑞克給圖式理論下這樣的定義:“對過去的反映或經驗的積極組織。” 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工智能學家詹姆哈特等人在前人基礎上,發展了一套完整的圖式理論,此理論一經推出,即成為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熱點。
知識在大腦中的儲存,包含不用的知識架構。圖式,便是這些架構的總和。圖式在大腦中的的表現形態為樹狀結構,其樹干圖式上往往衍生許多分枝葉圖式,分支又衍生出更小的圖式,枝枝末末的整體形成了信息的連接圖。當一個圖式中的大部分子圖式被啟動時,該圖式就被整體激活了,信息的加工便進入程序。圖式是人類認知的基礎,人們處理外界信息時,都需要調動大腦中的圖式,依據圖式的結構和組成來解釋,預測,組織和吸收外界的信息。[1]圖式的抽象程度與圖式的層次成正比,圖式層次越高,圖式越抽象,圖式層次越低,圖式便越具體。
近些年來,圖式理論被廣泛的運用到認知心理學,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當中。在應用語言學中,我們將語言的學習過程解釋為各個層次間自上而下,或是自上而下,層次間相互作用,繼而達到信息的完整處理。在整個的言語思維過程中,語言的理解從最小的分支開始,隨著信息的不斷輸入,圖式即進入較為復雜的層次;反之,若先啟動較高層次的圖式,然后在輸入信息中尋找子圖式,通過預測部分信息,進而肯定或否定該圖式的合理性。國內諸多學者,如李紹山(1992),李維等人就運用這一理論對英語閱讀教學進行了探討和研究。[2-3]
2 圖式理論與英語口語教學
學生的語言輸出,主要表現為:說什么和怎么說。研究生階段的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已經實現自己的思慮,所以說什么不是問題。難點在于怎么說。英語口語教學若能圍繞怎么說,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的架構,并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便是提升口語表達能力的根本所在。
根據圖式理論,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由三種圖式決定,言語層次圖式,內容層次圖式和架構層次圖式。
(1)言語層次圖式 語言圖式是最小的圖式單位。在此前提下,學生首先輸入大腦的是要表達的詞匯,之后是句子,進而尋求調用內容圖式來構建較高層次的語言框架。
(2)內容層次圖式 在大腦語言神經的末梢,輸出者在羅列出最小的單位的字詞到句段分支后,將欲表達的信息和大腦中已固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并調動內容圖式分辨和分析的能力,在內容的選擇上進行過濾和保留。
(3)結構層次圖式 語言和內容層次的解讀,可以完成輸出者說什么,和怎么說的問題,接下來,最高層次的是,對口語話題進行圖式分解和整合,完成兩者的銜接和過渡。
由于文化差異,如思維方式的不同,邏輯表達的不同,整個語言輸出的過程要克服母語的負遷移作用,用英語的思維方式在大腦中迅速加工語言和內容,刪除和主題思想無關的分支,排除和整體的不協調的字詞,并調動合適的銜接詞,在段落之間完成自然的過渡,最終呈現完整且地道的表達,這樣的輸出是最有效的表達。
3 圖式理論的形成與口語教學的課堂范例
3.1 詞匯圖式的建立
面對口語話題任務:music and I ,學習者最先反應在大腦的是:放松,娛樂,減壓,必不可少等等。詞匯是語篇形成的基礎單位,詞匯也反應了人類不同的情感和風格,然而,由于文化的差異,詞語的內隱性往往會產生原語和目的語之間不合適的對等性,導致語用偏誤和交際失誤(王小寧,2007)[4]
因而,在這次的口語練習中:針對學生列舉出的許多詞匯分支,教師引發課堂討論,著重解釋詞匯的情感意義,風格含義和搭配使用等,指導學生刪掉不合適的部分。詞匯的語用失誤主要表現在:fast music,quick songs(music with powerful rhythm ); more and more love me (love me more ),healthy music(music with positive sense)等等。以上的錯誤不屬于違反語法規則的范疇,但是這樣的表述在書面交際中會造成語用失誤。
3.2 內容圖式的建立
在本次口語話題任務中,學生提及最多的是音樂幫助自己調節情緒和放松壓力的作用。在內容的分支圖式建構中,學生最難完成的是自然的過渡和銜接。內容圖式中,切記篩選空洞且口號式的分支,建議學生把個人體驗和經歷引用進來,實現從虛化到具化的轉向。如分享一首樂曲對自己的影響,分享某首音樂產生的過程等等。
3.3 結構圖式的建立
因思維邏輯的不同,中英兩種語言的修辭系統也是迥然不同的。在構建文章的結構時,要充分考慮到,英語的直線型和就近型邏輯。本次習作中,普遍顯示的語用失誤表現為:內容的單調性和重復性,結構的松散性和任意性,詞匯的牽強性和不得體性,對層次邏輯的不敏感性也大大增加了口語教學的難度。
4 結語
來源于文化的邏輯是理解的基礎,目的語文化的人能準確的獲取信息,是有效交際的根本。在實施口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啟動,運行和完善圖式理論,灌輸于學生詞匯,內容和結構層次分支,并在每一個圖式的分支上把關,幫助學生搭建英式邏輯和修辭系統。同時,貫穿以兩種語言的差異,克服母語的負遷移,以求規避語用失誤,完成有效的信息輸出。
【參考文獻】
[1]陳思清.從圖式論來看閱讀的心理過程,中國學生英語學習心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李紹山.影響中國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主要因素,中國學生英語學習心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李維.學習心理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王小寧.英文口語措辭中的文化負遷移[J].中國外語,2007(5):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