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瑾
【摘 要】基于對創新創業教育內涵的分析,本文論述了“新工科”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從國家、社會和大學三個方面探討了創新與創業教育的實施策略,并提出一些建議及措施。“新工科”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對于培養更高層次的工程人才以應對未來高等工程教育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工科;工程教育;創新與創業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6-014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6.063
Higher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WANG Jin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 Guangxi 541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state, society and universities,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 is of vital importance for cultivating higher-level engineering talents to cop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New engineering;Engineering educa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2017 年2 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新工科被歸納為“五個新”,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學科專業的新結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教育教學的新質量、分類發展的新體系[1]。時下,“新工科”已成為教育改革話語中最為醒目的關鍵詞,創新和創業教育給它帶來了很多重要的機遇和挑戰。“新工科”是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未來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為目標。高等教育的重點已經從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轉向培養核心競爭力,從而滿足企業和社會對高素質工程師的發展要求。
1 創新與創業教育的內涵
創新和創業教育的內涵包括創新和創業兩個方面。創新是指改善或創造可以獲得利益的新事物、元素、方法和途徑,而創業意味著一種特定的經濟活動,結合各種經濟要素可以為企業創造最大價值。
然而,創新和創業教育的內涵首次應用于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時代正是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期。當時,社會對其內涵的理解純粹局限于解決就業問題,因而它被簡單地和單方面地誤解為職業培訓和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但事實上“新工科”的創新創業教育不僅要培養工程人才,讓他們不僅能夠選擇職業以適應社會,還要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并引導其發展,并且能夠成為一個除了完成工作需求同時還能抓住發展機遇的創造性人才。
2 創新和創業教育的意義
創新創業教育將現有知識轉化為技術實踐能力,是傳統高等工程教育最深刻的變革和挑戰之一。隨著新工業革命和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創新和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國際高等工程教育的認可。為了更好的幫助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提高生活質量,未來在國家,社會,大學等不同層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2.1 提高國家競爭力
創新創業教育在重塑全球產業和經濟競爭格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創新創業的水平和成就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借助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創新創業教育,抓住時代脈搏,不斷發現未來工程項目的需要,實現工程人才培養的絕對優勢,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未來的國際競爭地位
2.2 優化社會就業布局
社會是工科學生未來就業的實踐環節,它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工程人才的培養載體,繼而將工程人才從招生到入職,再到終身學習的整個學習過程作為載體。在工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可以將創新與創業的素質、知識和能力完全聯系在一起,非常有助于工程人才克服地域、行業、職位的限制,為工程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多的就業模式拓展空間,同時也更有利于調整社會人力資源市場和就業結構。
2.3 加強大學的競爭力
目前,大學已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領導組織,社會轉型的領導者和重大社會問題的決策者。然而,隨著教育資源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大學發展的壓力和風險也在不斷增加。因此,創新創業教育將成為推動高校綜合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提升競爭優勢,保持高效運行的重要途徑。因此,對本科工科學生進行創新和創業教育是大學的天職。
3 創新與創業教育的實施策略
在新的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到來之際,在國家,社會,大學等諸多方面開展中國高等工程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創新和創業教育的現狀正在經歷許多困難,我們迫切需要克服短缺,確保其順利發展。
3.1 改進國家政策并均衡組織支持
在大學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國家應該發揮倡導者和支持者的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推動,大學的創新和創業教育將變得流于形式,無法實施。只有國家重視制定有關指導,監管,保障和鼓勵的政策,工程人才的培養過程才能更加完善。例如,在科技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鼓勵的創新和創業的大平臺上,國家需要與大學積極合作,對工程專業學生的創新和創業素質進行實踐培訓。要打破傳統的社會認識,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國家就業體系。
3.2 提高社會意識,加強社會環境建設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也是社會應承擔的重要責任和義務。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創新創業教育具體實施的前提,對促進和提升高校工科學生創業能力起著重要作用。
要實現工程人才的創新和創業,依賴于當地社會部門在資金,土地,稅收等政策上的支持。同時,大學與企業之間需要加強深化合作,促進工科學生將創新成果轉化為企業產品。當前緊迫的任務是創造一個有利的社會環境,鼓勵創新和創業,并為創新和創業教育的良性循環提供外部環境支持。
3.3 加強高校軟環境和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
作為工科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指導體系,高校應積極加強教育軟環境建設。在傳授創新和創業知識的過程中,要加強實踐和綜合培訓,特別要注重提高基本素質。
3.3.1 加強領導,科學制定工程教育與改革方案
按照工程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確定工程教育改革目標和基本原則,加強對工程教育改革的領導,提高改革和發展的計劃性。工程教育改革采取“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建設原則。
3.3.2 突出核心,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工程知識結構
堅持以“優化知識結構、強化工程實踐、提高創新能力”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式作為指導思想,以培養基礎知識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充分發揮產學研合作辦學優勢,加強工程實踐,強化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因材施教,注重個性的人才培養原則,構建“3+1”的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并對工程知識結構進行優化,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工程實踐教學體系。
3.3.3 加強師資引進和培訓,建設高素質教學團隊
制定師資建設規劃,構建靈活的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優先引進具有工程實踐背景的高層次專業人才,提高本專業開展工程教育的能力與水平。堅持協同提高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著力全面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為專業綜合改革提供強有力人力資源。
建設教師隊伍應當以提高教師素質為核心,在實施“專業課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計劃”的基礎上,不斷加大中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力度,提高教學一線專業教師的工程素養,強化工程背景。
3.3.4 更新教學內容、深化教學方改革,建設優質教學資源
工程教育改革應進一步深化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精神培養的轉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符合時代需要的工程專業知識。
教材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積極構建與專業人才培養指導思想相適應的專業課程教材體系。結合專業和課程建設,編寫適宜于工程教育的特色教材及學術專著。
在教學組織形式、工程實踐教育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創新,特別是要改革實踐教學,強化企業和社會環境下的綜合工程實踐訓練,推進人才培養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發揮產學研辦學優勢,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盡早進入課題、盡早走進實驗室,以科研項目和工程項目為載體開展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工程實踐教學以及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活動。
3.3.5 融合校內外教學資源,構建工程實踐教育大平臺
圍繞專業培養目標,通過工程認知、工程能力、工程創新三個層次的實踐實訓,培養學生工程設計、科學實驗和創新精神。發揮產學研合作和學科優勢,堅持不懈走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合作培養專業人才的道路,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為開展工程實踐提供硬件條件。在教育項目修訂過程中,應邀請企業專家參加,并對人才培養提出建設性意見。通過校企合作,采取協調教學、項目案例共享、科技成果轉化、聯合實驗室、實習基地和技術培訓等措施,吸收企業積極參與工程全過程。高校應充分發揮智力優勢,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問題。建立一個學生創新和創業的平臺。
4 總結
創新創業教育是“新工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全人類文明向更高層次的推進具有長遠的意義。要充分發揮產學研合作和學科優勢,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并且需要從不斷改進的外部環境中獲得全方位的支持與合作,以促進創新和創業教育的運行機制。
在“新工科”教育形勢下,高校應充分發揮地方優勢,特別要加強校企合作。努力提高學生在就業中的應用能力。高校作為工程人才出口的主要來源,應大力培養適應未來工程實踐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新工科”發展的目的是優化教學體系,創造優質資源,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學生職業發展的持續競爭力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林健.面向未來的中國新工科建設[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2:26-35
[2]徐曉飛,丁效華.面向可持續競爭力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7.6:6-10
[3]徐駿,王自強,施毅.引領未來產業變革的新興工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微電子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3-18.
[4]劉艷,林相友,逯家輝,等.改革實踐教學推進創新創業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16.7: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