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譚 兵 羅一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引領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實現了繼往開來、創新發展的溫馨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是指導我們全面提高新形勢下宗教工作水平的綱領性文獻。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宗教工作,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精心做好民族工作,鞏固和發展團結穩定的良好局面,推動各民族群眾持續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全面提高宗教工作水平。
在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湖北省各族干部群眾振奮精神,銳意進取,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和“五個認同”;珍惜當前的大好形勢,搶抓扶貧攻堅和“一帶一路”建設的寶貴機遇,不斷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不斷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譜寫“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新篇章。
湖北省民宗委黨組書記、主任馬萍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民族宗教工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決策部署,在制度創新上,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新舉措;在政策創新上,實施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重大政策;在實踐創新上,探索和積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好辦法,民族宗教工作成果豐碩。
湖北省56個民族俱全,有少數民族常住人口247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5%。過去的5年是民族工作承前啟后、創新發展的5年,湖北省堅持四個“始終”,即始終堅持高位推動抓創建,不斷強化政治責任擔當;始終堅持圍繞全面建成小康抓創建,不斷夯實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基礎;始終堅持圍繞服務管理抓創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始終堅持圍繞民族團結進步主題抓創建,營造全民參與創建的社會氛圍。確保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在湖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成立了由省長擔任組長、55個省直部門參加的湖北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領導小組,明確職能分工,凝心聚力抓創建。每年列支100萬元經費,專門用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省委主要領導帶頭開展鄂疆兩地“雙結雙促”活動,1000多名省管干部與1119戶新疆困難群眾結親結對,主動幫助解決了一系列生產生活難題,增進了鄂疆兩地干部群眾的兄弟情誼。
創新服務管理機制,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湖北省把流動少數民族群眾納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重要主體,提出了“八有”工作目標,即來時有人詢、住時有人引、政策有人講、就業有人幫、冷暖有人問、困難有人解、糾紛有人調、違法有人管,為其創造“身在湖北,猶如故鄉”的發展環境。
創新湖北新疆工作站服務管理平臺。2014年4月,在全國率先成立 “在鄂新疆少數民族人員服務管理工作站”,駐站干部發揮地緣相近、人緣相親、語言相通的優勢,幫助新疆籍少數民族群眾解決就業、就學、就醫等實際困難,發揮流動人員黨組織作用,組織開展 “結親交友”“民族一家親”“四愛四爭”活動,引導他們適應城市法治化管理,融入湖北民族大家庭。
還通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培育和表彰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命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建立責任制,構建長效機制等方式,積極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開展。
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會議召開后,湖北省及時組織了5個宣講報告團,到全省各地巡回宣講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事跡,活動歷時2個月,共舉行宣講報告會50多場,15000多名干部群眾受到教育,激發了他們參與創建的熱情。
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民族宗教無小事”,對民族宗教工作高度重視。在工作權重上,省委、省政府把民族宗教工作納入年度政府目標管理考評體系和綜合治理目標管理體系,定期研究民族宗教工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在政策扶持上,出臺《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全省民族工作的意見》《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全省宗教工作的意見》《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四梁八柱”式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在領導投入上,全省民族宗教工作重點市(州)、縣均建立民族宗教工作領導機構,民族宗教工作聯席會議等協調機制。省民宗委委員單位由原來的24家充實為33家,省宗教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達27家,民族宗教工作合力不斷增強。在人才培養上,加大少數民族干部、專業技術人才的選拔培養力度。目前,全省少數民族干部19674人,占干部總數的6.6%,超過了少數民族人口在全省總人口中的比值4.5%。

為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湖北省創造性實施的“616”對口支援民族地區工程,已成為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有效載體。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必須要重視小學生語文閱讀興趣的提升,通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把握學生的興趣點,也可以從學生的好奇心理入手,讓學生感受到真實、奇特的教學情境,提升閱讀興趣,引發文本與學生的共鳴。
自“616”工程實施以來,湖北省歷屆聯系民族縣(市)的省領導,懷著對民族地區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誼,每年都召開專題會議聽取情況匯報,率領省直部門到民族地區調研,確定對口幫扶項目、資金,督促指導幫扶單位按計劃、按要求完成對口幫扶任務。
2017年3月,湖北省委書記蔣超良到恩施調研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強調要繼續深化“616”對口幫扶機制,拓展對口支援領域,創新對口支援方式。省長王曉東多次到所聯系縣(市)實地調研,就制約當地發展的重大問題研究解決辦法。10年來,省委、省政府領導及對口支援單位赴民族地區調研3000余人次,召開對口支援現場會和專題辦公會200多次,以省委、省政府名義下發會議紀要60多件。省委、省政府每兩年在民族地區召開一次現場辦公會議。
“616”對口支援工程一方面給民族地區各族群眾帶來了實惠,同時也密切了黨和政府同各族群眾的聯系,增進了各族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情,為促進全省各族人民的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積極協調落實差別化支持民族地區政策,實現與全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大局有機結合。2012年以來,中央和省對民族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持續加大,省級財政安排“一州兩縣”各類資金200多億元,中央和省本級少數民族專項資金增至1.6億元;湖北武陵山片區建設成員單位落實支持資金320億元,拉動相關投資518億元;國家開發銀行開發性金融支持試驗區建設,發放貸款352億元。“616”工程為民族地區落實對接項目3113個、資金142億元,拉動社會相關投資600億元;“1+1”工程為民族鄉鎮落實幫扶資金2.5億元,承擔對口支援的9個市落實幫扶項目349個,資金近6.2億,拉動相關投資46億元。民族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和市場主體不斷涌現,全省民貿企業達817家,49個村列入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錄,165個特色民居村落成為全省旅游和新農村建設的新亮點,物流快遞、電子商務、創意產業等新業態加快發展。實施一批惠民工程,“五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一批文藝精品和民族文化傳承人在全國重大活動賽事中屢獲大獎。“民族文化進校園”“民族助學工程”等智援平臺不斷拓展。鄉鎮文體綜合服務站、農家書屋等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2016年9月12日,第二屆全國民族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驗交流現場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召開。會議充分肯定了湖北民族地區小康建設的成就。
湖北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民族文化工作,把文化建設擺在突出的位置來謀劃,采取多項行之有效的措施來推動全省民族文化建設。
政策措施引領民族文化發展。《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品牌,努力開發、打造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精品”,設立省民族文化收集整理弘揚專項資金100萬元。湖北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意見》,提出設立湖北省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專項資金每年600萬元,設立湖北省少數民族文化政府獎,編制《湖北省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規劃》等13項繁榮發展全省民族文化的具體措施。2014年,出臺《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全省民族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武陵山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具體措施。這些政策措施既要“含金量”,又有“含情量”,為繁榮全省少數民族文化事業提供了堅強的政策保障。
品牌設施彰顯湖北民族文化發展。堅持集中財力辦大事,先后集中民族發展資金,通過“四兩撥千斤”撬動地方財政,建設了一批民族基礎設施,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拉動文化消費、發展文化產業搭建了平臺和載體。實施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程,開發了一批民族文化旅游相結合特色項目,為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文化精品支撐民族文化發展,培植了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土家音樂劇《黃四姐》獲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銀獎,原創土家族音樂劇《尋訪滿堂音》、南劇《初心》分別被確定為2016年、2017年全國少數民族地區藝術院團晉京展演項目。每年,湖北省民宗委還投入100萬資金打造湖北民族文化精品,相繼推出了弘揚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動漫電影《土家石榴娃》、近300萬字的《土家百科全書》、中國土家擺手舞傳承平臺等民族文化精品。
設立“湖北省少數民族文化政府獎”,對全省杰出少數民族文化工作者和優秀民族文藝作品創作者、表演者進行表彰獎勵,并將其明確為常設項目,每4年舉辦一次。對于進一步繁榮湖北省少數民族文藝創作,扶持少數民族文藝人才成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重要推動作用。
湖北認真貫徹實施 《宗教事務條例》,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宗教活動場所,引導宗教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引導開展公益慈善活動,開展 “十村百戶”對口幫扶、“同心建支點、同行促跨越”和“慈愛荊楚、五教同行”宗教慈善周活動,引導宗教界積極參與救災賑災、扶危濟困、捐資助學、環保衛生、社區服務等公益慈善活動。
發揮宗教文化積極作用。舉辦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五屆黃梅禪宗文化高峰論壇等大型宗教文化活動,積極打造湖北武當道教文化和鄂東禪宗文化等宗教文化品牌。發揮宗教促進社會和諧的積極作用,鼓勵宗教界開展宗教思想建設,支持各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對宗教教義進行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新闡釋。引導和支持各宗教團體積極開展對外交往交流。
堅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全力推動宗教領域重點難點問題解決,宗教教職人員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6.2%和94%,基本實現社保體系全覆蓋。對非法宗教聚會活動依法妥善處置,挫敗了國內外敵對勢力圖謀。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以和諧寺觀教堂創建、宗教政策法規學習月、宗教慈善周等3項活動為載體,加強宗教界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和管理,宗教界自身建設和重點項目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引導宗教界發揮獨特優勢、服務工作大局取得了重要成果。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武當山玄天上帝神像赴臺巡境等大型宗教文化活動圓滿成功,得到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
湖北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和全國對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思路的重要內涵,由單純的“輸血”到既“輸血”又“造血”,以精準援藏,助力精準扶貧。在資金、項目、人才、文化、教育以及就業等多個領域多措并舉,不斷創新合作模式。
湖北省對口援藏工作,把“精準”二字擺在首要位置,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精準援藏工作的新路徑新模式。在省委、省政府精心組織下,湖北省援藏工作呈現出“目的明確、重點突出、規劃先行、發力精準”的特點。2013年至2016年,湖北省支援西藏山南資金近10.5億。其中,援助項目79個,援助資金近6.9個億,各對口支援市及社會各界、人民團體共援助資金近2.9億,內地西藏中學辦學經費0.72億。
2017年2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援藏工作會,明確把“西藏到2020年與全國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湖北省援藏工作的首要目標。
教育“組團式”援藏不斷創新發展。投資近3億元在東湖風景區興建起全國一流的西藏中學,該校連續9年實現全國高考一類本科上線率100%;發揮科教大省優勢,不斷選派優秀教師赴藏工作,逐步推進“組團式”教育援藏,相關經驗得到了充分肯定。
在下一步的對口支援工作中,湖北省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把省委書記蔣超良關于援藏工作要“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援藏工作決策部署”的批示落到實處,堅持精準扶貧基本方略,助力西藏山南向深度貧困地區發起總攻。
“湖北民族宗教工作部門將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當前的首要政治任務,進一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宗教工作重要思想,為開啟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新征程作出新的貢獻!”湖北省民宗委黨組書記、主任馬萍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