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華富
2007年,湖北省創造性地實施了由1位省領導牽頭、6個省直單位參加,對口支援省內1個民族縣(市),每年至少辦成6件較大實事的“616”對口支援工程(以下簡稱“616”工程)。目前,對口支援每個縣(市)的省直單位不斷擴大,每年為每個縣(市)辦成的較大實事也不斷增加,“616”工程已成為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有效載體。回顧“616”對口支援工作,主要有以下四個突出的特點:
——形成了好傳統。10年來,湖北歷屆省委書記、省長以及其他“616”工程聯系民族縣(市)的省領導懷著對民族地區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誼,每年定期不定期召開專題會議聽取相關部門、單位實施對口支援工程進展情況匯報,率領省直部門到民族地區調研,確定對口幫扶項目、資金,督促指導幫扶單位按計劃、按要求完成對口幫扶任務。各對口支援單位主要負責同志著力抓,并明確一名分管領導和聯絡員。2017年3月,省委書記蔣超良到恩施州調研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強調要繼續深化“616”對口幫扶機制,拓展對口支援領域,創新對口支援方式。省長王曉東多次到聯系縣(市)實地調研,就制約當地發展的重大問題研究解決辦法。10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每2年在民族地區召開一次現場辦公會議,省委、省政府領導及對口支援單位赴民族地區調研3000余人次,召開對口支援現場會和專題辦公會200多次,以省委、省政府名義下發會議紀要60多件。
——建立了好機制。湖北省委、省政府成立了“616”工程工作領導小組,由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長和1名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長任副組長,10個省直牽頭部門和省委、省政府督查室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將省“616”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民宗委,建立由省民宗委負責總協調,各牽頭部門負責協調對口支援相關縣(市)的協調工作機制。省民宗委認真履行服務、協調、監督職責,建立和落實了對口支援單位聯席會議制度、聯絡員會議制度、情況通報制度、督促檢查制度、定期向省委省政府匯報制度、上下聯系溝通制度。各牽頭部門主動與受援縣(市)進行對接,研究制定項目實施的具體方案和措施。民族地區各縣(市)均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和工作專班。宜昌市比照省里的模式,組織市直相關部門對2個民族縣進行對口支援,形成了省扶持民族地區、市扶持縣的支援幫扶工作格局。

——實施了好項目。在對口幫扶中,各對口幫扶單位堅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資源稟賦條件,充分發揮項目帶動、產業拉動、科技驅動、招商推動等綜合效應,把經濟發展的骨干項目、亟需解決的基礎設施和關系民生的困難問題等關鍵領域作為援助重點,展開全方位、多層次的無私援助。據不完全統計,“616”工程實施10年來,共為民族地區落實建設項目3467個,落實資金185億元,拉動投入近千億元,極大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一是建設了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各對口支援單位既夯實基礎,又從長遠方面著力,共落實支援項目693個,重點加大了民族地區交通、通訊、能源、電力、水利、生態、市政建設等方面項目建設的力度。二是建設了一批特色產業項目。各對口支援單位根據自身職能,結合受授地的產業發展需要,找準結合點,落實支援措施,共落實項目1733個,重點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煙葉、茶葉、畜牧、林果、中藥材、特色蔬菜為主的6大支柱產業和卷煙、水電、藥化、富硒綠色食品、建材為主的五大骨干工業。三是加大了對社會事業的投入。共落實項目1041個,主要支持民族地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四是支持對人才隊伍的建設。主要在民族地區建立培訓基地、幫助培養各類人才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10年來,培訓各類人才40余萬人次,為民族地區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
——取得了好效果。湖北省實施的“616”工程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肯定。2010年,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在湖北聯合召開“全國推廣湖北省對口支援民族地區發展經驗交流會”。在各對口支援單位的鼎力支持下,湖北民族地區“一州兩縣”經濟社會發展步伐顯著加快。一是經濟發展步伐顯著加快。與2007年相比,2016年恩施州地區生產總值由210.4億元增至735.7億元,年均增長11.8%;財政總收入由31.1億元增至142.6億元,年均增長18.4%。2014年以來,恩施州農村貧困發生率由31.3%降至14.3%,累計減貧59萬人;宜昌市長陽、五峰兩個民族縣的經濟發展也態勢喜人。二是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渝利鐵路建成投入運營,宜萬鐵路開通動車。宜巴高速、恩來高速、恩黔高速建成通車,利萬高速基本建成,恩建高速、黔張常鐵路快速推進,宣鶴高速開工建設,“十二五”期間恩施州新建高速公路、鐵路里程及投資量均居全省第一。恩施機場完成二期改擴建,成為國內重要的支線機場。截至2016年,恩施州城市光纖入戶率達80%,行政村通光纖率達98%;五峰自治縣總通車里程達2554公里,通公路的村達100%,移動電話用戶14.82萬戶,互聯網寬帶用戶達3.15萬戶。三是特色支柱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16年底,湖北民族地區特色農產品基地面積達640多萬畝,成為全省最大的煙葉、茶葉、高山蔬菜基地和全國重要的商品藥材基地。食品、能源、煙草、藥化、建材等支柱工業加快發展,恩施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83家增至513家。恩施玉露、長友食品、五峰綠茶等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笆澜缥肌币殉蔀槎魇┲菀粡埩聋惖陌l展名片。生態文化旅游實現跨越發展,已成為民族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四是社會事業加快發展。通過實施農村薄弱學校改造等一批教育建設項目,民族地區城鄉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民族地區“一州兩縣”高考成績連創新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2016年五峰自治縣高考本科上線率達80%。民族地區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9%以上,長陽自治縣154個村的中心衛生室基本實現“五化”目標。咸豐唐崖土司城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恩施女兒會、龍船調、土家擺手舞等文化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經過各方長期共同努力,“616”工程給民族地區各族群眾帶來了實惠,也給湖北進一步加快民族地區發展帶來了諸多啟發。
——要始終牢牢把握主題,把促團結與抓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開展對口支援工作,體現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密切了黨和政府同各族群眾的聯系,增進了各族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情,為促進全省各族人民的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好民族工作,發展是第一要務,團結是第一職責。要堅持發展和團結兩手抓、兩促進,努力形成團結保障發展、發展促進團結的良性循環。
——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加快發展與保障民生有機結合起來?!?16”工程的實施,有效緩解了各族群眾在上學、就醫、行路、飲水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實踐證明,民生連民心,只有讓廣大群眾真正得到實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才能更好地凝聚民心、民智、民力,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要始終注意著眼長遠,把“輸血”和“造血”有機結合起來。“616”工程的實施,使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資源優勢得到轉化,勞動者素質得到提高,對外聯系得到拓展,發展活力顯著提升。這些事實說明,破解民族地區自身發展能力不足的難題,需要把外界支援與自力更生相結合,把增強民族地區的發展后勁、激發民族地區的內在潛力作為對口支援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實現“輸血”和“造血”相統一。
——要始終重視整合資源,把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調動社會力量有機結合起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全體人民積極參與。黨和政府既要加強統籌協調,也要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整合資源,形成合力,這是提高全社會民族團結意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增進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徑,必須高度重視,切實抓好。
回望歷史是為了開啟新的征程。當前,湖北民族地區正處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全省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拓展和豐富“616”工程的外延和內涵,為促進全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同步實現全面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