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楠 樊振江 高雪麗
1(漯河食品職業學院,河南漯河462000)2(許昌學院,河南許昌461000)
黃秋葵(Okra,Hibiscus esculentus L.)別名羊角豆,為錦葵科秋葵屬,是一年生藥食同源植物,其果實可供食用,富含多種營養素,如蛋白質、多糖、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等。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秋葵已有研究,表明經常食用秋葵可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體質,是一種營養價值高、開發前景好的草本植物。
黃秋葵果實中富含多種營養素,營養價值和藥用保健功能極高,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有研究表明,每100 g秋葵果實中約含蛋白質22.98 g,維生素C44 mg,磷65 mg,維生素B10.2 mg,維生素E 1.03 mg,鎂 29 mg,維生素B20.2 mg,維生素PP 1.0 mg,鐵 0.8 mg,脂肪 9.4 g,鉀 95 mg,黃酮2.56 g,鈣 45 mg。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秋葵具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秋葵果實中特有的黏性物質可助消化,能有效治療胃炎、保護肝臟和提高人體體質,其黏液亦可當做脂肪替代物使用,在巧克力和餅干制作中均有應用。此外,秋葵多糖還具有增稠、乳化等功效。Zheng Wei等對黃秋葵花中多糖成分進行了分離純化,結果表明水溶性多糖組分可以有效抑制癌細胞增殖,且還有一定免疫調節功能,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應用秋葵多糖提供了依據。因此,秋葵多糖在食品行業具有良好的開發潛力和應用前景。
本文以黃秋葵果實為研究對象,采用纖維素酶法提取秋葵多糖,研究反應時間、反應溫度、酶濃度、底物濃度對多糖提取率的影響,并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采用正交試驗對黃秋葵果實多糖的提取工藝條件進行優化,旨在為秋葵多糖的工業化提取和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黃秋葵,購自河南省漯河市丹尼斯超市。
UV-2550紫外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DZF-6090真空干燥箱,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電熱恒溫水浴鍋,北京長風儀器儀表公司;RE-2000E型旋轉蒸發器,天津凱易達儀器有限公司;奧立龍pH計868型,上海熱電儀器公司;SHZ(Ⅲ)循環水式真空泵和電熱套,鞏義市予華儀器有限責任公司。
秋葵→挑選清洗→打漿→酶法提取→減壓濃縮→真空冷凍干燥→粗多糖
a)原料選擇:要求秋葵新鮮,無蟲蛀、無霉變。
b)打漿:以一定的料水比進行打漿,破碎秋葵,使提取更充分。
c)酶法提取:在不同提取溫度、提取時間、酶濃度、底物濃度條件下進行提取秋葵多糖。
d)減壓濃縮:將浸提液過濾,在真空度-0.06 MPa~0.08 MPa條件下進行濃縮至膏狀。
e)真空冷凍干燥:真空冷凍干燥制備粗多糖。
秋葵多糖得率=提取物中多糖含量(g)/秋葵原料多糖含量(g)。
采用苯酚-硫酸法測定秋葵多糖含量。分別配制質量濃度為 0.01 mg/mL、0.02 mg/mL、0.03 mg/mL、0.04 mg/mL、0.05 mg/mL、0.06 mg/mL、0.07 mg/mL、0.08 mg/mL的萄萄糖標準溶液,在490 nm處測其吸光度值。以葡萄糖標準溶液質量濃度為橫坐標,吸光度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見圖1。回歸方程為 y=9.768 9x-0.066 7(R2=0.994 6)。

圖1 葡萄糖標準曲線
根據前期研究,本試驗以中性纖維素酶為處理手段,分別研究提取時間、提取溫度、酶濃度、底物濃度等因素對秋葵多糖得率的影響。
在固定的條件下,即底物濃度為10%(g/g)、酶濃度為0.3%(g/g)、提取溫度為50℃及pH為6.0時,提取時間分別取0.5 h、1.0 h、1.5 h、2.0 h、2.5 h進行試驗,其試驗結果見圖2。

圖2 提取時間對秋葵多糖得率的影響
從圖2中可以看出,隨著提取時間的延長,得率曲線趨于平穩,增加不明顯。這可能是由于試驗初始,酶濃度比較大,活性較高,能快速分解秋葵纖維組織,使秋葵多糖釋放;隨著時間的延長,酶不斷被消耗,活性降低,反應接近停滯。考慮到經濟實用性,確定適宜的反應時間為2 h。
在固定的條件下,即底物濃度為10%、酶濃度為0.3%、提取時間為1.5 h及pH為6.0時,分別選擇提取溫度為30℃、40℃、50℃、60℃、70℃進行試驗,試驗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提取溫度對秋葵多糖得率的影響
由圖3可知,在一定的作用時間里,當提取溫度小于50℃時,秋葵多糖得率隨著反應溫度的增加而升高;當提取溫度超過50℃時,秋葵多糖得率隨著提取溫度的增加而降低。這是因為在纖維素酶酶解過程中,溫度對酶解反應效率的影響包括兩個方面,即酶催化反應速度及酶的穩定性。在酶的最適溫度以下,隨著溫度的升高,反應物的能量和分子間有效接觸的頻率增加,因而反應速度加快;超過最適溫度,酶分子的空間結構由于能量的增加而發生改變,導致酶活性減弱或喪失,從而影響催化效果。由此,在溫度50℃~60℃范圍內,秋葵多糖具有較高的得率,可作為下一步正交優化試驗的溫度可選范圍。
在固定的條件下,即底物濃度為10%、提取溫度為50℃、提取時間為1.5 h及pH為6.0時,分別選擇纖維素酶酶濃度為0.1%、0.2%、0.3%、0.4%、0.5%進行試驗,研究其對秋葵多糖得率的影響,結果如圖4所示。
由圖4可知,隨著酶濃度的增加,秋葵多糖得率也逐漸增大。當酶濃度超過0.4%時,秋葵多糖的得率增加不明顯,因此,確定酶的適宜濃度為0.4%。
在固定的條件下,即酶濃度為0.3%、提取溫度為50℃、提取時間為1.5 h及pH為6.0時,分別選擇底物濃度為5%、10%、15%、20%、25%進行試驗,研究其對秋葵多糖得率的影響,結果如圖5所示。

圖4 酶濃度對秋葵多糖得率的影響

圖5 底物濃度對秋葵多糖得率的影響
由圖5可以看出,隨著底物濃度的增加,秋葵多糖得率都逐漸增大,主要是因為底物濃度增加,反應速率增加。但當底物濃度超過達到一定值時,反應速率顯著減小。
由單因素試驗可以得出酶解反應適宜作用條件:底物濃度為10%、酶濃度為0.4%、提取時間為1.5 h、提取溫度為50℃及pH為6.0。為進一步得到酶解的較優條件,再進行L16(45)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設計見表1,正交試驗結果見下頁表2。

表1 因素水平設計表
由極差分析可知,各因素對秋葵多糖得率的影響大小順序為:A>C>D>B,即酶濃度>底物濃度>提取時間>提取溫度,最優組合為A4B4C3D3,即酶濃度為0.5%,提取時間為2.0 h,提取溫度為60℃,底物濃度為10%。正交試驗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

表2 正交試驗結果

表3 方差分析結果
由表3方差分析結果可知,在顯著水平P=0.05時,酶濃度、底物濃度兩因素都顯著,由方差分析得出影響因素大小順序為酶濃度、底物濃度、提取時間、提取溫度,這和極差分析結果一致。
經驗證試驗,正交優化出的條件為:酶濃度0.5%,提取時間2.0 h,提取溫度60℃,底物濃度10%,此工藝條件下秋葵多糖得率為81.06%。
通過單因素試驗和正交試驗發現,影響秋葵多糖得率的4個因素的主次順序為:酶濃度>底物濃度>提取時間>提取溫度,最優組合為A4B4C3D3,即酶濃度為0.5%,提取時間為2.0 h,提取溫度為60℃,底物濃度為10%。經驗證試驗測得在最佳條件下秋葵多糖得率為81.06%。采用纖維素酶法提取秋葵多糖,具有高效、易操作,對環境污染小等優勢。
[1]劉曉霞.黃秋葵花果膠類多糖的提取工藝及其性質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4.
[2]ALBA K,RITZOULIS C,GEORGIADlS N,et a1.Okra extracts as emulsifiers for acidic emulsions[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3,54(2):1 730-1 737.
[3]任丹丹.黃秋葵多糖提取純化及其體外結合膽酸能力和抑制腫瘤活性分析[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
[4]王宏.黃秋葵降血脂的功能與作用機理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3.
[5]宋思圓,蘇平,王麗娟,等.響應面試驗優化超聲提取黃秋葵花果膠多糖工藝及其體外抗氧化活性[J].食品科學,2017,38(2):283-289.
[6]SHEU S C,LAI M H.Composition analysis and immuno-modulatory effect of okra belmoschus esculentus L 1 extract[J].Food chemistry,2012,134(4):1 906-1 911.
[7]SAVELLO PA,MARTINSF, HULL W.Nutrition composition of okra seed meals [J].Joumals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980,28(6):1 163-1 166.
[8]ALBA K,LAWS A P,KONTOGIORGOS V.L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cetylated LM.pectins extracted from okra pods[J].Food hydrocolloids,2015,43:726-735.
[9]趙煥煥.黃秋葵多糖提取純化及體外抗氧化活性的探討[D].鄭州:鄭州大學,2012.
[10]張首玉,周婧琦,李少華,等.秋葵多糖與α-淀粉酶的相互作用及光譜學分析[J]食品工業科技,2015,36(4):101-104.
[11]SABHOOA PK,SRIVASTAVAB AP.Physical properties of okra seed [J].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2,83(4):44l-448.
[12]SENGICLLAMPAM N,SAGIS LM,VRIES RD,et,al.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ectins from okra(Abelmoschus esculentus(L.)Moench)[J].Food hydrocouoids,2010,24(1):35-41.
[13]DOYMAZ I.Drying characteristics and kinetics of okra[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5,69(3):27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