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靜
摘 要:培養大學生批判思維素養,是我國新時代人才戰略的應有之意。批判性思維素養的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應從批判思維教育的正式制度的健全、非正式制度的演進、保障機制的完善入手,為大學生批判思維素養的提升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關鍵詞:批判思維教育;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保障機制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由制造轉向創造,那么就必須有一大批具有批判精神的創新型高等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已經成為我國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旋律。要創新就必須有批判,“我們不能只追求創新性思維而忽視批判性思維,應當把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有機結合在一起,走出一條基于‘批創思維的創新型國家建設之路”。創新性國家的建設需要創新人才作為保障。大力培養各類創新型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任務,也是實現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重要舉措。培養創新型人才勢必要求人才具備批判思維的素質。批判思維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前提條件,沒有批判就沒有創新。然而受制度性因素的影響,高等教育中批判思維訓練缺乏,導致多數大學生缺乏問題意識,質疑、分析、推理、論證能力不高。因此,切實提升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素養已經成為當前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大學生批判思維素養的提升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國家、社會、高校、教師、學生的積極參與。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的主力,其作用的發揮與高等教育的相關制度規范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從制度視角切入,探索大學生批判思維素養的具體路徑,構建制度化的批判思維教育機制,對于培養批判創新型、知識型人才具有積極意義。
一、健全批判思維教育正式制度規范
正式制度是由人們有意識地設計出來的,由國家層面提供關于高等教育中批判性思維的正式制度安排,其指令對高校管理部門產生規范、引導和約束作用。
國家權力機關通過立法確定教育目標和發展規劃,引導高等教育機構推行各項人才培養的戰略與措施。然而,我國到目前為止缺乏對高等教育中批判思維的正式制度規范。在1998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將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迄今為止尚未將批判性思維作為高等教育的目標,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也是只字未提”。由于高等教育的頂層設計中缺乏批判性思維的內容,相關的教育評價制度、認識管理制度、學術管理制度中都缺乏對批判性思維的考量。教師資格認定中也沒有批判性思維的相關條款。批判精神并沒有在正式制度中得以明確。缺乏批判思維的制度安排是導致高等教育大學生批判思維素養培養薄弱的重要原因。
從美國批判思維運動的發展歷史來看,從里根總統到奧巴馬總統都將批判性思維作為教育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批判性思維已經被視為是公民的自然資產,是培養理智獨立公民的重要內容,甚至批判性思維已經成為衡量教育質量的重要內容。在美國《2016國家教育技術規劃》中就學習的內容提出“要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協作以及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的21世界的具有競爭力的學習者。”國家層面關于批判性思維的正式制度的制定,為美國高等教育開展批判性思維教育和教學模式,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引導規范作用[1]。因此,要從國家層面,以制度化的形式將批判性思維教育納入到高等教育的相關法律法規中,為高校開始批判性思維的課程、批判思維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的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和約束機制。
二、促進批判思維教育非正式制度的演進
非正式制度是社會公眾普遍接受的行為規則,主要包括意識形態、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等。它是人們在長期的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構成代代相傳的文化的一部分。社會大眾對批判性思維的認知、意識與觀念是推動批判性思維教育開展的保障。就目前情況來看,批判思維素養并沒有成為集體的意識共識,社會成員并沒有為推廣批判性思維采取積極行動。
在課程體系設置上,缺乏專門的批判思維課程。在美國,許多名校都將批判性思維課程列為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并且要求教師將批判思維的方法與技能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但在中國,鮮見有高校開設專門的批判性思維的通識課程,并且在專業課程教學中,也沒有綱領性文件規定教師在專業教學中應注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在教學模式上,由于受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缺乏批判性思維教育的自覺意識和教育習慣和批判思維的技能。張梅等對大學生批判思維現狀的調研中,發現教師批判性思維教育自覺性的缺乏,他們將教學的重心放在知識的傳授,成為知識的傳聲筒,很少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也很少指導學生對知識和信息進行批判式的推理方法進行思考。[2]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由于缺乏系統性的批判式的推理、論證,學生喪失了大量的批判性思維訓練的機會,也無法掌握批判思維的技能和形成批判思維的習慣。
另外,學生在大學階段應將追求真知,探索未知作為學習的使命與職責。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在對知識傳承、創新中地位是平等的,他們都有權利與義務對生活、學術領域已有答案的質疑、批判、分析、論證。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都變成了海綿式的學習者,成為知識的接收器,逐漸形成了被動接受的思維習慣。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習慣的缺乏,是學生批判性思維素養不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批判思維教育的開展中,不僅需要國家提供的正式制度的保障,還需要教師與學生對批判性思維形成集體共識,將批判性思維素質的提升作為教育的目的。高校應通過各種形式積極開展批判思維的宣傳與教育,全方(下轉第23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