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守偉
摘 要: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則需要因人而異進行教學,作為教學基本環節的作業,本著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原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就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分層設計,分類評價,既要尊重優等生、中等生對數學作業需求,又要尊重學困生對作業的需求,真正發揮作業提高學生素質的作用,鞏固、深化知識,發展智力、技能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數學;分層;設計;分類;評價
在教學組成環節中,作業是一個基礎環節,也是發展和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不難看出學生的認知水平不盡相同,有優等生,也有中等生,還有學困生,從當前現狀來看,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則需要因人而異進行教學,作為教學基本環節的作業,本著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原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就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分層設計,分類評價,既要尊重優等生、中等生對數學作業需求,又要尊重學困生對作業的需求,真正發揮作業提高學生素質的作用,鞏固、深化知識,發展智力、技能和創新能力。
一、合理分類學生
眾所周知,一些教師通常給學生布置作業,都是統一題目和內容,優、中、差生一模一樣,如果作業設計是“吃大鍋飯”和“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形式,那么,這就容易影響大部分學生心理品質乃至是數學成績。也無法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更不利于學生通過作業練習在“最近發展區”發展。因此,在進行作業分層之前,先要進行學生的合理分類。例如:同樣是數學作業,有的學生做數學作業的時間很長,常常做到深夜。了解原因,原來這名學生覺得最近數學學習的難度提高,碰到一些綜合題需要用大量時間解決,每天作業時間大部分花費在數學作業身上,這令陪同的家長感到無奈。而有的學生同樣因為基礎差,卻不愿意花時間琢磨數學題,總是在交作業前抄襲別人的作業。就算是基礎一樣,但是學生的努力程度不一樣。這就給教師分類學生提出了問題,不能簡單的以成績作為分類依據。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應該將學習能力作為學生分類的依據,優秀生——學習能力較強,提高生——學習能力一般,后進生——學習能力相對較弱。這樣,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選擇適合各類學生的作業即分層設計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科學分層作業
分層作業首先需要教師精心選好習題,恰當分量、難易適度。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增加探索和創新題,并遵循優化的彈性作業結構來設計,根據教學任務、目標所學,要求完成的基本性作業,也可以認為是“模仿性作業”,這類作業一般是課堂教學中的概念、定理、法則等知識的直接應用,學生通過復習回顧教材有關內容而找到答案,因而是較簡單的層次。同時還有針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設計提高性作業,也就是說“理解性作業”,要求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學生能對知識進行一定的“再加工”,從而提高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還有就是拓展思維的發展性作業——“探究性作業”,要求學生能對所學知識能進行“深加工”,體現較強的綜合能力,能夠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教學課時必須完成并掌握的最簡單作業稱之為基本性作業,對于優等生可以不做;基本作業的簡單變型是提高性作業,優秀生和提高生可供完成。在設計了作業分層,與之相對應的是目標層次,對應的制定分層練習題,置于各種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作業分層有梯度,學生能夠自愿達成并自主作業,教師可以借此鼓勵不同類型的學生向不同的高層目標發展。開展作業分層后,要著重對學習困難的學生,給予多關心、鼓勵和幫助。用發展眼光評價學困生的學習和進步,促使這部分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和信心。當教師發現學生有對自己降低要求的趨勢時,教師可以適當把一部分高一個層次的題“變做”低一個層次的題。在作業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組成小組,小組之間進行互幫互助,每天相互監督完成當天的數學作業,并進行小結,做到讓基本層次的學生理解和掌握當天數學課堂所學的知識點以及解題基本方法,提高層次和發展層次的學生能夠開動腦筋,解題思路發散,獨到有見解,不斷優化解題策略。尤其是發展性作業,可以讓優等生大膽研究“高一級題目”,挖掘潛能,增強自信心,提高興趣,獨立思考能力得到強化。小組成員在完成課堂作業時,教師可以創設組與組之間的競賽,比作業速度,比作業準確性,比作業思維質量,從而激起每組成員學習欲望、主動思考的積極性。通過這樣的分層作業,讓“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
三、分層考核,分類評價
作業的分層設計也就意味著對作業評價不能按照一個標準進行,適當放松對差生判分,適當從嚴對優生判分,而對中差生來說,作業做錯,視情況暫且不打分,等這部分學生真正理解、改錯后,再判分。在經過反復作業之后,學生從日益增多的分數上,能夠切身體會到經過自己的努力,學習成績不斷在提高。當然,作業考核也分層考核,在一張試卷中設計了三類題型,基礎題、中檔題和提高題,拔高題只供那些思維靈活,自主探究數學問題,不斷創新數學解題方法的學生去完成,提高題由優等生、中等生完成,基礎題則是每個同學都要完成的。學生在進行作業的過程中,有的學生領悟力強,達到了更高層次,可以調整,并建立激勵機制。教師批改作業的時候不只是對作業進行分類的評價,還要注重發揮好作業評語的引導、激勵、交流等功能,看似簡單的評語可能激起學生學習的動力,從而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從初中數學作業分層設計,分類評價的實踐實施過程來看,這種方式給每一個學生創設了“人人努力、個個向上”的機會,充分體現因材施教、情知統一的教育教學原則,有利于不同學習類別學生的充分發展,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