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春嬋
摘 要:一個兒童的表現技能,特別是繪畫性的表現技能,提升的空間建立在小孩子能夠將造型藝術中記錄性的表現痕跡認知為“符號”的基礎之上。這就是說,小孩子在知覺生活里的物象形態的時候,可以從中提煉出美術學科要素,并能夠有主動地表現訴求。
關鍵詞:兒章;線條;美術教學
一、兒童喜歡用線條表現
線條,是兒童知覺生活后表現造型最重要的美術學科要素。如何畫出線條,如何畫自己需要的某種線條,都是小孩子在小學期間需要學習的能力發展內容。
很多時候,孩子們用繪畫的方式對事物形態進行整體經驗把握,基本是借助于線條描繪這種隱喻性的符號,美術老師把這樣的表現稱為“兒童線描”。例如:不同的筆畫出非常圓潤流暢的線條,是孩子確立物象形態的一種獨特心里知覺,他們認為,畫面的形態應該“像”個什么。而用轉折的、顫抖的、斷續的、交叉變化的線條畫出形態,使其與真實的物象產生了陌生感的時候,兒童的心理知覺就會產生波動,他們會在內心里說“我的畫已經不像生活里的物體了”。
美術教師在教學的時候,知道兒童美術教學有線描的表現形式,但卻不太明白如何引導小學生進行線描表現。于是從小學一年級的美術課堂上,大多數教師只是按照教材的課題順序去傳授,缺乏對兒童線描表現的研究性指導。所以教師可在需要所使用的教材基礎上,自主地為兒童的線造型能力發展設計單元教學訓練,有意識地將不同的線描表現訓練貫穿于課題中,而且每個課題都有相應的聯系,每節教學逐漸增加有一定難度的線條構成訓練。如《魚兒游游》這一課,線描的練習要與課題的主題關聯,我安排一年級的小學生用3-5分鐘的時間練習各種線條。拉長線、畫粗線、短線、波浪線、曲線等,大愛心、小愛心、大圓小圓,引導孩子由內而外,逐漸縮小。這樣既讓孩子們練習了線條的流暢感,又放松了小手、腕部、胳膊的肌肉,為下面深入進行的表現環節奠定基礎,才能改變兒童造型能力不足的問題。
二、線條原來是這樣出現的
(一)學習“看見”后的表現。線條,是最普通的美術學科要素。任何圖像在映入人們眼睛里的時候,其自身是不可直接顯現“線條”這個概念的,包括最基本的物象輪廓線,在人們的常態思維中也沒有這樣的認識脈絡。例如:看到一幅表現花的攝影作品,美術教師要引導孩子們在其中發現線條,隨即思考自己應該如何以線條的方式表現花,然后,再思考可以有多少種線條表現方式等,這是我們老師要教給孩子們的知識與技能。
(二)圖像怎樣轉化為表現。在課堂美術學習活動里,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看見物象實體中線條的存在,眼睛能夠感知到線條在物象的何處。在這一基礎上,每個學生根據自己體驗到的獨特知覺,將其轉化為自主動手的表達過程,立刻形成具有自己個性的畫面。這個“看見”的過程豐富起來,美術教學的功率便開始實現。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3課的《蔬果的剖面》、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第5課《靜物寫生》,讓學生在圖像或實物的寫生觀察中尋找、提煉、表達線條,就是一種觀察能力轉化的引導性訓練。他們才能真正地達到“看見”的能力水平。因此在兒童美術教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完成的任務是:圖像提煉——現實物體的提煉——符號語言的多向知覺——多選擇的自主表達。
美術教師引導學生對物象形態進行一種整體視覺經驗把握的時候,孩子們需要通過親身感受才能識辨出來。因此,在引導兒童時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線條的基本脈絡有:物體的輪廓線、物體的紋理(線),物體的轉折,物體與物體之間的遮擋(線、想象空間的形態組合),物體與環境的關系中存在的形態構成。通過對這些不同層次線條的認識,逐步提高小學生對線條提煉的敏感性。
表現線條的基本脈絡有:勾勒法(單線勾勒、雙勾線),點、排線,勾勒結合法,黑白構成法等。如根據不同主題的攝影圖片,安排一定的課時,進行多種表現形式的練習,加強孩子們表現的熟練性。
三、線條與形態不是臨摹出來的
在日常小學美術課堂上,我們經常見到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讓學生們對范本(范圖)進行單一臨摹。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美術課堂教學最為缺乏的就是創造性的表現?;貧w到對線條與形態這個具體問題上,美術教師需要明白:線條與形態不是臨摹出來的。
創造與模仿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目標取向,小學美術如果不能堅定地由教材開始定位“創造”這個目標的話,這門課程就毫無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無論是工具、材料介紹,還是形態、色彩的認知學習,或是用線條進行基本的表現,美術教師都需要將創造性表現納入課堂教學設計,而不是將模仿式的學習當做主體。
四、線條可以這樣表現
新課程改革后,自畫像的學習內容出現在一年級的教材里,如《我的新朋友》。不少老師發牢騷說:“這樣的表現太難了,學生根本就不會畫自畫像,更別提畫新朋友了。”對于這一內容,美術教師還是要打破教材的結構,重新構思教學思路。
課堂上我利用教學游戲,打破了美術學科表現的規范。現在班級里都有“班班通”,我用電子筆在屏幕上用線條在空白的文檔上隨意畫畫,孩子們都感受到線的隨意性與變化性,自畫像就在我的“隨意”線條中慢慢呈現出來。我提示學生看看哪些地方老師可以把它變成“嘴巴”“鼻子”“眼睛”“頭發”……,就加強幾筆,于是,一個小女孩的形象就躍然紙上。孩子們對于自畫像這一主題就更喜歡,也樂于用各種線條進行表現。觀念變,教學變,學生變,結果變。
在兒童美術教學中,應該以兒童的天性為尺度,特別是應該強調以保護孩子的這種天性為基礎的“教”,為孩子潛在能力的釋放搭建一個平臺。孩子們沒有創造力是因為他們在課堂上的知覺體驗沒有被觸發。所以,要喚起兒童們的知覺體驗,其核心不是單一地臨摹什么,而是在美術課堂上讓他們發現什么,讓他們手中的線條真正“動”起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