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心愛
摘 要:九年一貫制在符合素質教育改革要求下小學與初中一體化的教育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小學與初中教學的有效銜接,實現學生學校教育的連貫性。而這種連貫性對學校學科教學,尤其是體育教學而言存在巨大的優勢,使初中體育教育不再“零起點”,有利于學生體能素質的優化發展。基于此,本文從九年一貫制的相關概述出發,以力量、耐力、球類三類體育中考項目為例,就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的連貫性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九年一貫;學校體育教學;連貫性
相對于傳統中小學辦學模式而言,九年一貫制學校實現了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促進了義務教育均衡性發展。與此同時,改善了傳統辦學模式下中小學教育教學銜接問題,具有“6+3”大于“9”的優勢。因此,在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中,認知其教學的連貫性,保證其辦學模式作用的最大化發揮對學生體育素養的培養與身體素質的強化具有重要影響作用。故本文圍繞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連貫性做出以下研究。
一、九年一貫制教育及其教學連貫性分析
“九年一貫制”教育是小學與初中進行一體化教育的辦學模式,側重于實現九年義務教育的連貫性、整體性與系統性,實現教育教學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特點的尊重。
以學校體育教育為例,相對于“一分為二”義務教育辦學模式而言,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在以下幾方面得到貫通:
(一)實現學校體育教學管理的貫通
即基于九年一貫制辦學模式下的學校體育教育,實現了小學與初中教學的有效銜接。學校可根據學生小到初這一階段的成長規律與發展特征,階段義務教育教學要求制定整體性的教學規劃,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段操作,從而保證了各階段體育知識學習與訓練的有效鏈接,為學生體育最優化發展提供了可能。與此同時,學校在體育教學管理中,可統一制定管理制度、教學理念、教學風格、學習策略,提升體育教學管理質量與水平[1]。此外,可針對具備體育特長的學生、體育學困生進行動態跟蹤觀察,落實因材施教教學理念。
(二)實現學校教學資源的貫通
體育教學作為以實踐教學為主的學科教學,對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一定的要求。相對于小學與初中相獨立的義務教育辦學模式而言,九年一貫制學校最大化實現了基礎教育資源的共享,如多媒體教室、室內籃球場、體育館、室內排球場、圖書室、食堂、學生宿舍等等。與此同時,為學校體育教師的有效溝通提供了平臺,保證了其教學教研時間的相統一,對學校教師資源的內部調整與優化具有積極影響作用。
(三)實現學生體育學習的貫通
在當今國家高度重視素質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學生體育健康素質達標成為了學校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需在三年的時間范圍內完成“力量”“耐力”“球類”三類體育中考項目的達標,但是無論是“力量”(仰臥起坐、引體向上等)、“耐力”(耐久跑、800米/1000米跑等)還是“球類”(排球、籃球、足球等)其基礎技能的傳遞與訓練單以初中三年的訓練(不影響文化課成績條件下)實現貫穿始終,存在巨大的困難。而對于九年一貫制學校來說,基于教育連貫性,可將“三年”延伸為四年甚至五年,而在延伸過程中不用面對中小學體育教學的銜接問題。基于教學資源連貫性特征,小學階段“力量”“耐力”“球類”三類體育項目教學的規劃,使學生在初中體育學習中不再是“零起點”,其體能大大滿足了初中教學需求。
二、發揮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連貫性優勢的建議
針對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教學連貫性的優勢,本文在教學實踐經驗總結上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校本課程的有效開發,構建特色體育課程
就“力量”“耐力”“球類”三類體育項目而言,為實現中考要求的滿足,學校應根據自身辦學理念與特色,開發校本課程,通過專家指導、教師參與和社會評價,保證體育項目課程教學與學生發展規律、學習需求的滿足[2]。例如:關于引體向上的訓練,可從小學五年級起,進行基礎知識的滲透和上肢的力量性練習,到小學六年級可達到適宜強度的實訓練習。可依據地域特色,引入排球活動項目,從小培養學生排球興趣,給予其適宜的訓練強度。
(二)采用科學教學方法,設置體育教育板塊
為降低學生一致九年級體育學習過程中體育學習疲勞問題的產生,應根據學生成長規律科學選用學習方法,例如:在排球學習中,關于排球技巧的學習小學階段采用游戲法在課間活動中進行訓練,針對初中階段學生采用合作競賽法進行技能戰術訓練;可通過與其他學校建立合作關系,通過經驗借鑒進行課程時間、內容設計的優化,提升教學科學性;通過組織校聯排球賽、運動會等方法,進行課程拓展,激發學生體育學習興趣,提升學生體能素質。
總而言之,九年一貫制以其存在的獨特性,推動了九年義務教育中學校體育教育的優化發展。實現中小學體育知識教學、實踐教學的有效銜接,呈現出具有連貫性體育教學體系,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生體育素養與體能的強化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光輝.九年一貫制“5.5+3.5”學段重構課程改革校本化實驗探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33(09):25-27+31.
[2]孟新.體育教學要以“心”求“新”——記《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教學形式或學習方式》科研課題研究有感[J].中華少年,2017(16):2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