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川 曹榮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給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用簡單質樸的語言講清楚,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說明白,讓其“飛入尋常百姓家”,需要在理論傳播和宣講的過程中全方位推進、多角度發力。
1.聚焦理論,推動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更好指導現實。
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仍然需要保持和發揚馬克思主義政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要不斷地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研究、解決不斷發展的實踐呈現出來的現實問題,貼近并反映人民群眾需求訴求,體現新時代的發展特征,準確反映和回應時代要求,實現理論創新的與時俱進,確保理論之樹常青。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必須強化擔當,加強理論學習,研讀經典著作,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和創新觀點。通過學習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在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中把握政治方向、淬煉思想能力、提高專業本領,自覺把人生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工作中在崗在行在狀態、創新創優創一流,自覺承擔起有效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使命,創新傳播的工作理念、方式手段、載體渠道、制度機制,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化為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價值觀、方法論,外化為現實表現和行為習慣。
推進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是理論武裝的組織過程,也是溫潤心靈的自然過程。既需要理論工作者以理服人,用生動活潑的文風和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基本原理送到人民群眾中去,更需要以情感人,遵循平等、尊重的原則,營造自由、和諧的氛圍,采取友好、有情的對話,交換思想、看法,潛移默化中提高廣大群眾的理論認知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廣大理論工作者要樹立過程思維方式,結合客觀實際和發展趨向,對理論進行準確闡釋,持之有據,言之有本,深入淺出,不落窠臼,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問題闡釋得符合現實、鮮活生動,精準到位又通俗易懂,實現理論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的轉變,使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真正理解并切實掌握黨的創新理論的精神和主旨。要關注群眾情感,恰到好處地進行人文關懷和心靈交流,增強理論教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幫助廣大群眾完成從情感上的“接收”到信念上的“吸收”,從而內化為思想信仰和價值理想。既要精準對接黨的創新理論這一“天線”,按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要義進行傳播;又要接好“地氣”,根據地方特點、行業狀況、人們思想的實際狀況,把各地各行業的惠民政策、利民信息講清楚講透徹,進行符合實際、貼近人心、富有實效的傳播,切實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2.創新方法,推進“大眾+分眾”的有機融合。
馬克思主義理論宣講是連接理論與實踐、政策與群眾的橋梁,是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關鍵環節。廣大理論工作者要牢固樹立人民立場,在調查研究上下功夫,掌握第一手資料,有針對性地分析研究,精準宣講,把宏觀的政策轉變為有用的指導。在傳播教育的組織方法上,既要注重普遍的、統一的傳播,更要突出分眾化、個性化傳播。在對大眾進行普及理論常識的同時,要細分傳播對象,有針對性地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網絡,各有側重地進行傳播教育。要梳理人民群眾關注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宣講。在開展分眾化傳播過程中,還要突出受教育對象的認知結構、思維方式、內在需求,實行精準的理論供給。要在宣講菜單上下功夫,讓聽眾“下單”,讓群眾“點菜”,實行“菜單式選學”和“針對性宣講”,實現宣講的主菜單與聽眾的需求有效對接。通過廣覆蓋、分眾化、多層次的傳播教育,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群眾、深入人心。
3.用好陣地,全方位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
要在注重開展理論宣講、書籍出版、報刊登載、廣播傳聲等傳統做法的同時,創新傳播手段。要推進融媒體建設,把“報、臺、網、微、端、屏”等資源整合起來,提高運作效率。要推陳出新,創新選題設置和內容策劃,追求精品生產,精益求精,反復打磨,剔除瑕疵;探索新的制作和傳播方式,在創作上實現個性化,在呈現上實現可視化,在使用上實現互動化。要創新媒體傳播的話語和形式,將意識形態工作引入網絡傳播之中,探索打造黨的創新理論新媒體傳播矩陣,通過學網懂網用網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話語權。要實現傳播技術手段的創新和各種技術要素、藝術要素的有機融合,把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文化產業、文創產品、文藝活動,同時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和典型人物選樹活動;借用美文、視頻、歌曲、故事、物件等,借文說理,用圖闡釋,以物傳意,讓人民群眾在喜聞樂見中產生政治認同、思想同振、情感共鳴。
4.形成合力,讓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更有效果。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闡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科學理論不僅要能認識世界、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要能解決實際問題。人民群眾可以從解決了的問題中觸摸到理論的質感,在“得其門而入,獲其益而出”中相信并依賴理論。在理論傳播過程中,提出問題、回答問題、解決問題會讓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更有效果。這需要理論工作者在議題設置上下功夫。對一些重大主題,主動、精準地設置議題,有目的、有重點、有層次的宣講,精準發聲,增強主動權。無論是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的影響,還是現實中虛榮浮躁的不良風氣和精致利己主義的侵蝕,都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予以回應,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對重大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進行分析,真正把道理講清楚、講明白。要深入研究理論,深刻觀察社會,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客觀需要,用理論中蘊含的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并用哲學思維幫助人民群眾對現實生活進行深入洞察和觀照,進一步展現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要引導人民群眾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眼光分析、研判主次矛盾、源流關系、點面層次,既牽得住“牛鼻子”,又“彈得來鋼琴”。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指出,各科教師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同樣需要同頻共振,彰顯協同效應。形成合力的關鍵在于通過“基因式”融入、“熔爐式”鍛鑄、“蘭芷式”熏染、“池塘式”滋養,讓所有環節都彰顯“理論味道”,所有工作者都呈現“理論擔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構建全員、全天候、全過程的工作生態。既要促進人民群眾訴求的充分表達,又要營造富有感染力的氛圍,讓人民群眾自覺接受主流意識形態,從而增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同時,要樹立“一盤棋”思想,多部門聯動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齊心協力打好“組合拳”、彈好“協奏曲”,提供好各項保障和人才支持。
(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江蘇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南通市通州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社科聯主席)
責任編輯:高天鼎 李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