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鄭杰
2018年1月,法國總統馬克龍攜夫人對中國展開國事訪問。訪問中,馬克龍贈送了一件十分清奇的禮物——法國共和國衛隊馬。據法媒報道,這匹8歲的紅棕色純種馬名為維蘇威·德布雷卡,來自法國芒什地區,2012年加入法國共和國衛隊。運送該馬的專機提前于4日抵達北京,而在8日兩國領導人的晚宴上,馬克龍向習近平贈送了此馬的照片及配套的馬鞍和馬刀。
共和國衛隊與騎士精神
法國共和國衛隊前身是1254年建立的“皇家巡邏隊”,1848年時任法國總統的路易·波拿巴(即于1852年稱帝的拿破侖三世)改編劃撥,現屬法國憲兵隊?,F代的共和國衛隊已經罕少執行作戰任務,更多的是為法國國家級事務提供榮譽守衛,傳承法蘭西民族的騎士精神。
共和國衛隊隊列是法國國家元首接待外國貴賓的最高禮節,也守衛著愛麗舍宮、馬提尼翁、盧森堡宮、波旁宮等重要的公共建筑,為國家最高領導人和重要的外國元首提供安全保護。此次國事訪問中,法國共和國護衛隊的指揮官達米安將軍也隨代表團一道來華。
共和國衛隊的馬匹均經過嚴格篩選,品質優良。法國內政部網站上清晰地給出了共和國衛隊馬匹的購入標準,通常要求血統純正、純色皮毛的塞拉法蘭西馬,匹高在1.65米到1.70米之間,以3歲為適宜,性格沉穩、體格健壯、平衡性強。
此次作為法國國禮來到中國的德布雷卡在三歲時被選拔到共和國衛隊,2017年11月11日在香榭麗舍大街上執行了最后一次總統護衛行動。法國總統帶去中國的禮物在其國內也引起不小反響,法網民戲稱總統“十分慷慨”,可見共和國衛隊馬在法國民眾心目中的神圣和崇高地位。
“駿馬外交”的幾重深意
愛麗舍宮將此次贈予行為稱為“駿馬外交”,這在中文的語境下自然有了兩層含義:
一是馬克龍式外交。正如其打破法國領導人1月不出訪的慣例一樣,將馬作為國禮贈予其他國家也是馬克龍政府的開創性舉動,符合其大膽、創新、變革的政治和外交作風。
二是指通過駿馬拉近兩國關系的外交動作。愛麗舍宮表示,此次將衛隊馬作為禮物,也是對中國“熊貓外交”的積極回應。2012年中國將兩只大熊貓租借給法國,并與法國簽署了為期十年的中法大熊貓繁育合作計劃。日前,總統夫人布麗吉特也親自出席了首只在法出生大熊貓幼崽的命名儀式,為目前的總統訪華營造了良好的關系氛圍。此外,總統府還指出,2014年習主席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時,104名騎兵組成的法蘭西共和國騎兵團從榮軍院護送兩國元首車隊直至愛麗舍宮,習主席對衛隊精湛的技術給予了很高評價。
“駿馬外交”“熊貓外交”等“動物國禮外交”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間的親密程度,是雙邊關系的小型晴雨表。歷史上,1972年的熊貓和麝牛外交曾見證了中美關系的破冰——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贈予中國兩頭阿拉斯加麝牛,中國則回贈兩只大熊貓。而此次馬克龍總統將象征法蘭西精神的衛隊馬贈與中國,表明法現任政府對中法關系高度重視,傳遞出希望進一步深化兩國關系的積極信號。中國是馬克龍出訪的首個亞洲國家,在其亞洲外交中占據重要地位。8日下午,馬克龍在西安的演講中提到“將來每年將至少來一次中國”,與中國建立長期的互信。
有專家指出,馬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工具,送馬這一舉動也彰顯了此屆法國領導人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回應。絲綢之路曾被稱為“良馬之路”,古都西安的繁榮也得益于“馬背上的貿易”。盡管后來駱駝憑借其忍饑耐渴的優良屬性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功臣,但馬在中國通往西方的歷史中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較于法國前任總統奧朗德,馬克龍展現出對“一帶一路”倡議更加積極的參與姿態。在2017年8月29日的駐外使節會議演講中,馬克龍即提出深化法中關系,并號召歐洲更好地理解“一帶一路”。馬克龍后來訪問西安時,又表態稱“一帶一路”倡議有助于維護多邊主義,法國將“響應中國的邀請并參與其中”。由此看,馬克龍此訪表達了推動中法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加強合作的堅實政治意愿,兩國有望更多地從共同利益出發,彌合分歧,助推雙邊關系走深走實。(摘自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