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書屋的38年"/>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 | 廖露丹

▌汕頭書屋
38年能做什么?能讓呱呱墜地的嬰孩,成長為一家之主;能讓面容姣好的窈窕淑女,褪去美麗無瑕的容顏。38年,足以讓人成長,歷經坎坷;38年,也足以讓一間書屋經歷時代的風雨沉浮。
冬天的上海,發黃的梧桐樹葉落滿弄堂口,踩上去嘎吱作響。天仍亮得早,8點鐘,太陽已升到枝頭,為地面投下斑駁的樹影。一對中年夫妻從遠處走來,腳下生風,一點兒不輸旁邊趕著上班的年輕人。
他們走到福州路729弄停下,熟練地打開一扇陳舊厚重的木板門,把木板向兩邊撐開——黑漆漆的弄堂里沒有光,就像一個洞,門一開才重見天日。夫妻倆走進“洞”里,抱著一摞摞雜志出來,把它們一本本有序地夾起,掛到撐開的木板上,琳瑯的雜志,像精美的工藝品。
這是上海福州路上一間20平方米的小書店——汕頭書屋,這對中年夫妻便是它的主人。書屋每天8點半開門,晚上9點半打烊,全年無休,春節照開。每天清早,夫妻倆都會準時過來,把2000多種雜志分門別類地擺好。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便過了38年。
汕頭書屋其實和汕頭并沒有太大關聯,它的誕生還得從改革開放說起。
從1949年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并不存在民營書店,新華書店幾乎是幾十年來中國人唯一可以購買到書的地方。這樣的情況伴隨改革開放的到來,逐漸發生變化——一時間,上海各類商鋪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大街小巷,汕頭書屋也是這股浪潮中的產物。1979年,剛高中畢業的老板娘,出于對書的喜愛,便在汕頭路租了一間小鐵皮房子,擺起了書攤,賣連環畫、雜志、報紙。
“既然是在汕頭路,那就叫汕頭書屋吧。”書屋名稱這么得來,隨意中帶著那個年代人的質樸。就這樣,汕頭書屋成為改革開放后上海市黃浦區第一批五個民營書店之一。
20世紀80年代是個崇尚文化的浪漫時代。從“文化寒冬”里走出的人們,像猛然受到了春風的洗禮,文藝思潮如千樹萬樹梨花開。
“那個時候我們每個星期拉著板車去進貨,每次都是滿滿一車,可通常書還沒運回店里,在路上就被搶光了!買書的人圍過來,雜志一本本就跟在往外扔一樣,非常受歡迎。
“我侄兒上中學的時候,聽見班里的同學商量著要去一個‘神奇的地方’看書,到了之后才發現同學們口中‘神奇的地方’,就是他姑姑的書屋。
“還有一次我們去進貨,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們把書放進自己的衣服里,寧可自己淋雨,也不能把書打濕,畢竟那么多人等著看呢。”
回憶起那個年代,老板娘如數家珍。在夫妻倆的苦心經營下,汕頭書屋的規模不斷擴大,到20世紀90年代,甚至開了3家分店,其中一家就是如今位于福州路729弄的汕頭書屋。
后來汕頭路拆遷改造,老板放棄了另外兩家店,將書屋的經營重心放在了文化氣息更濃厚的福州路,這家店一直經營至今。

▌書屋老板娘與“店寵”咪咪
書屋什么時候境況最好?
“2005年到2010年吧。”老板脫口而出,語氣中透出自豪,“那時候幾乎每天都有5000元左右的營業收入,郭敬明、韓寒都常到店里來,請我們把他們的書擺到顯眼的位置。”
聽到老板這么說,起初還有點兒懷疑,直至在上海讀者書店的官方微博上發布汕頭書屋的圖文,收到大量的評論,才確信老板的話并無夸張。
上海漫畫家客心轉發微博說:“當年買好畫筆和網點紙就會去逛的店,買漫畫和畫集……那時自己青澀,對漫畫的感情分外美好。”有常買雜志的網友留言:“這家書店很厲害,很多在文廟找不到的書,在這里都能找到。”
如果你是第一次到書店,很難不注意到老板“別致”的發型——兩鬢剃光,頭頂留了寸頭,從背后看像個“T”形,額頭正中間留了一綹兒稍長的頭發。很多人都打趣他:“哎,你是不是郭德綱的弟弟?”
老板娘“撲哧”一笑,說:“這個發型是有故事的,其實很心酸。”七八年前,隨著新媒體和手機閱讀的興起,汕頭書屋的生意一落千丈。“我們進的書刊突然銷不出去了,這是30多年頭一次,多余的雜志退不掉,只好自己埋單……真的體會到了什么是‘一夜白頭’。”老板娘頓了頓,“老王兩鬢的頭發一夜間全白了,所以后來就干脆把兩鬢的頭發剃了,沒想到反而成了時尚發型。”
幾十年風風雨雨,王老板的發型也算是江湖印記了。
“唉,現在世道變了,開店不易啊,但也沒其他想做的……這輩子可能和書分不開了。”老板倚著椅子靠背,雙手抱在微鼓的肚子上。
“前段時間我們去四川旅游,回來之后,一個年輕人看到我們,十分激動地說,以為汕頭書屋徹底關門了,失落了好一陣子,看到我們回來,總算放心了。”老板娘欣慰的笑容里有一股倔強,“我們不會關門的,賠錢也做,不想丟下。”

▌2014年國外媒體對汕頭書屋的報道
老板娘是個感性的人。她喜歡那些在店里買書的老顧客,看著他們從小學到中學,從大學到工作,從單身到結婚、生子……就像見證了一條小溪奔向大海,一顆種子成長為樹。
汕頭書屋就像是一間販賣精神食糧的“深夜食堂”。歲月無聲,人生沉浮,都默默化作了老板與熟客之間的默契和書店給予路人的溫暖。
看到那么多年輕人對汕頭書屋的懷念,書屋主人非常欣慰,但是那段時光終究是“回不去了”。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汕頭書屋或許會逐漸被遺忘,但越來越多的文化綜合體書店以新的姿態,如繁花般盛開在城市之中,讓有趣的靈魂在這里相遇。日本作家碧野圭在小說《書店女子》里說:“以書本為媒介,人與人之間有了聯系,這就是書店。”
老板說,1981年《讀者》雜志創刊,他們是上海最早賣這本雜志的書店之一。“讀者”存在著,也被惦念著,何其有幸。
2018年,“讀者”將在上海外灘區域開設“讀者書店”——除了被懷念,我們更想和讀者們在這里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