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眾超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福建 福州 350003)
試論新時期方志人的角色定位
孫眾超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福建 福州 350003)
地方志工作者既肩負著保存民族記憶、傳承民族文化的偉大歷史使命,也面臨著如何在“五大建設”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發揮與其自身價值、功能相匹配的作用的重大課題,因而必須在新時期對自身的定位有新的認識,對自身的使命有新的擔當,才能在自身的領域有新的作為。新時期方志人只有做歷史和時代的記錄者、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社會發展的服務者、理論創新的推動者,才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大事業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根本,在推進地方志事業轉型發展、實現全面升級的過程中找到切實有效之途徑。
地方志;行政法;法治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3月4日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民進黨、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專門就知識分子的問題作了重要講話,指出“我國廣大知識分子是社會的精英、國家的棟梁、人民的驕傲,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勉勵“廣大知識分子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舍我其誰的責任感,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刻苦鉆研,勤奮工作”,希望“廣大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創新發展實踐,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緊緊圍繞經濟競爭力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不斷增加知識積累,不斷強化創新意識,不斷提升創新能力,不斷攀登創新高峰”。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對于作為知識分子隊伍重要組成部分的方志人來說,既是肯定,也是指引,更是激勵。廣大地方志工作者,既肩負著保存民族記憶、傳承民族文化的偉大歷史使命,也面臨著如何在“五大建設”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發揮與其自身價值、功能相匹配的作用的重大課題,因而必須在新時期對自身的定位有新的認識,對自身的使命有新的擔當,才能在自身的領域有新的作為。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常務副組長李培林在第一次全國地方志工作經驗交流會暨2017年全國地方志機構主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構建修志編鑒、開發利用、網館庫建設、理論研究等地方志事業發展綜合體系”,更是為廣大方志工作者指明了具體方向。
地方志書的編纂既是方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的民族文化傳統。歷代的方志編修者,皆以“存史、資政、教化”為己任,淡泊名利、一絲不茍,直筆著史,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地方志書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已得到社會普遍認可,或許不同時期不同對象對于地方志眾多作用的界定或排序不一樣,但忠實記錄歷史和時代發展變化是所有作用得以發揮的前提,而“對于和自己時代最接近的史事,資料較多,詢訪質證亦較便”①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梁啟超.清初史學之建設.北京:中國書店,1985:84.這樣的評價則更是方志人忠實記錄歷史的動力。特別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社會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有價值的資料稍不留神便化為碎片淹沒于龐大的資料海洋中,因而客觀真實地記錄這個時代的歷史和現實,保證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與權威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迫切和重要。
忠實記錄的前提是保證資料的真實性與完整性。胡喬木在全國地方志第一次會議上就明確提出:“地方志是一部樸實的、嚴謹的、科學的資料匯集。地方志的價值,在于它提供科學的資料。資料性就是地方志的根本屬性。資料是一志之本,一部志書的優劣成敗,全在于資料的多寡和翔實與否?!币蚨覍嵱涗浛梢哉f是志書經世致用的生命線。只有真實與完整的資料,才能客觀反映各種事物在各個歷史階段中發生、發展、結束的全過程,以及事物起伏興衰的客觀規律和成敗得失的因果關系。
當前忠實記錄歷史和時代的方式主要是三種。一是編好地方綜合志書。省志、地州市志、縣(區)志三級志書的編纂,是主體工程、長線產品。二是編好地方綜合年鑒。年鑒是地方志事業的短線產品,具有時間跨度短、時效快的優勢,它是年度性的地情資料。綜合性的地方年鑒,信息量大,集一地一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為一體,是編史修志的資料積累。三是編好地方通史。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國辦發〔2015〕64號)要求“具備條件的,可將地方史編寫納入地方志工作范疇,統一規范管理”,給我們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在這些工作中,方志人可能是組織協調者,也可能是具體編修者,但無論何種角色,都需要扎實的業務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秉筆直書的勇氣。忠實記錄就體現在方志人用認真嚴謹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開展修志編鑒工作的每一環節,靠經過認真篩選和考訂大量入志的檔案資料來實現,并在具體編纂過程中從志鑒的總體設計出發,在篇目設計上突出創新,在門類排列上更加靈活,努力反映出各項事物之間的橫向聯系和每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縱向因果關系,完整、全面地反映事物發展變化的真實面貌。
地方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記錄、保存、保護地域文化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拔覈胤街緯?,源遠流長,種類繁多,志書搜羅材料之廣博,超過正史、野史、前人筆記之所記載?!雹诶钕?論地方志的功能及其作用[J].今日科苑,2009(04).中國現存古籍有十萬余種,其中志書就有八千余種。③田嘉.充分發揮中心城市作用大力推進方志文化建設——在第九屆全國中心城市地方志工作交流會上的講話[J].中國地方志,2013(2).舊志中記載的歷史過程、風物人情,皆是當時當世的真實痕跡,“是一種連接著歷史和現實的別樣遺產”,④劉善泳.方志文獻的文化價值歸宿——緣于一次舊志文獻利用實踐[J].中國地方志,2015(3).是今天把握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了解中國各地的歷史變遷、人文風俗、地方人物,尋訪古人古跡最權威的佐證資料。
由于各種原因,這些舊志大多未被系統保存,而是分散在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圖書館、博物館、地方志辦公室甚至是民間或境外,公眾想查閱極為不便。并且由于年代久遠保存不當,不少舊志紙張變脆,或因蟲蛀而致破損嚴重。因而如何對這些珍貴的資料進行搶救修復是我們新方志人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信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手段,可通過與相關軟件公司加強合作,制定科學方案,穩步推進該項工作。數字化的同時,可以出版紙質版舊志。并且,可以針對現有的有錯訛的版本,或是尚屬文稿還未出版的資料,通過科學的整理,補其殘缺,糾其錯訛,復其原貌,讓這些文化瑰寶重新煥發活力。
如果說整理舊志是保護文字中的歷史,那么挖掘地方特色、編纂特色志書則是將現實中的優秀文化整理后用文字的形式固化下來。在經濟建設和現代化的浪潮中,許多物質文化遺產如歷史古跡、山川河流,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民俗民風、地方戲劇、思想觀念等已經或正在消失、改變,如何深入挖掘歷史空間的文化內涵,深入整理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編纂關于山河湖泊、亭臺樓閣、坊巷民居、特產民俗等方面的地情書和歷史名鎮名村志等,開展家譜、家訓、家風、村規民約系列叢書的征集、編纂工作,對保護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修史修志,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以怎樣的方式和途徑讓這些歷史和文化走向社會廣為人知,自然不是陳列在書架上的一本志書能夠解決的問題;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地方志事業本身的發展水平亦是取決于其在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若僅是熱衷于埋頭修志,游離于時代發展與社會需求之外,地方志就會失去存在意義與發展空間。因而修用并舉一直是地方志工作的原則,而這個“用”亦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了更深更廣的內涵。如何圍繞各級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圍繞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大局,圍繞地方志資政、教化功能,圍繞公眾的日常精神文化需求,將我們的地方志成果傳播出去,使更多的人懂得并學會利用地方志的資料,掌握地方志的信息,借鑒歷史經驗,需要廣大地方志工作者改變思路,開動腦筋,創新方式,拓寬渠道,主動作為。
專家學者提出了很多可供參考的傳播模式,我們這里引用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的“五W”傳播模式進行分析。這個模式是:

從模式的圖解我們可以看出,在傳播者(方志人)既定的情況下,傳播內容、傳播途徑、傳播對象是決定傳播效果的關鍵因素。新時期要擴大方志文化的影響,就必須擴大我們的服務對象(傳播對象),而傳播內容與途徑自然要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作出不同的選擇:如政府部門需要具有資政參考價值的資料,科研人員需要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資料,中小學生需要有鄉土教育意義的資料,普通老百姓需要了解各地的歷史文化情況等。
如何選擇?現實情況是,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加上智能化工具的推波助瀾,網絡自媒體的方興未艾,傳統的知識信息獲取途徑和平臺正在被徹底顛覆,海量的信息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和超乎想象的便捷性,主動推送到需求者面前。對于方志工作者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挑戰是由于受眾獲取資料的途徑的方便與豐富,大部頭的地方志書已經很難獲得大眾青睞;機遇是信息爆炸讓信息真假難辨,受眾對所獲信息的真實性有更高要求,而作為依法修志的部門,地方志機構保存和編修的文獻可以說是“準確、客觀”的代名詞,若是我們能以更活潑、更生動的形式提供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則很容易獲得大眾認可。因而與時俱進,以方志館、網站、數據庫、微信公眾號、簡志、特色志、地情讀物、期刊、通訊、簡報等為載體,以方志成果進校園、機關、農村、企業、社區、軍營等方式,為各級政府提供翔實可靠的國情、地情,為各級政府部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地方經濟發展、文化建設提供咨詢和宣傳服務,為科研部門提供可靠史料,為宣傳教育部門提供傳統教育的鄉土教材,為公眾提供精神文化產品,就成為新時代方志人的必然選擇。
地方志工作是一項學術性很強的工作,修志工作者的業務和理論修養如何,直接影響和決定著地方志事業發展。編修地方志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已經存在兩千多年,雖然“方志學”首次出現已經是在1924年梁啟超的《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中,但自魏晉以來,一些學者就開始對方志的起源、性質、功用等問題進行探討,并逐漸形成初步的理論研究體系。新時期我國的方志學理論研究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一批優秀的方志學者在繼承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并發展方志理論,并試圖建立完整的方志學學科體系,促進方志學整體水平的提高,但總的看來方志理論發展與方志編修實踐相比依然滯后。
理論創新是全面創新的基礎。地方志事業轉型升級,面臨眾多困難與挑戰,沒有理論創新,事業轉型與發展便會因失去內在動力而無法持續。理論創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原有理論的提升與發展,畢竟任何理論都是特定時代特定空間的產物,時代和空間的變化,必然會有理論創新的需求;二是對理論未知部分大膽探索和突破,對新挑戰、新領域、新問題、新情況進行研究,開拓理論新境界。方志理論研究涉及方志學基礎理論、方志發展史、方志學編纂理論、方志文化、方志評論、方志管理、方志事業轉型升級和志鑒編纂等方方面面。當前方志工作者面臨的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復雜,新形勢下地方志事業在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中的地位與關系、方志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方志學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的地位、方志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方志學科體系建設、方志館建設、方志信息化建設、新舊志書集成與創新研究、方志文獻與地方鄉土文化研究、志鑒編纂理論創新、地方史編寫研究等,都是在實踐中亟需思考和解決的理論問題。
方志學整體水平的提高有賴于方志人才素質與質量的提高。方志人必須在修志實踐中不斷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強化自身學習。除方志學本身的系統學習外,還要通過擴大學習范圍,掌握一些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如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傳播學等,達到一精多通。同時辦好作為傳播學術重要窗口、學者們討論學術重要平臺的理論期刊,發揮好作為理論研究陣地和學術研究平臺的各級地方志學會的作用。
地方志不是單純地修志編鑒,而是全體方志人“修志問道,以啟未來”的一項事業,這一事業包含著巨大的時代擔當與使命追求。廣大地方志工作者,要有文化自信,有責任擔當,有創新勇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大事業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根本,在推進地方志事業轉型發展、實現全面升級的過程中找到切實有效之途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K29
B
1003-434X(2017)06-0051-04
(本文由福建省地方志中青年學術人才梯隊培養資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