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萍
(湖南省氣象服務中心 長沙市 410118)
湖南位于 24°38′~30°08′°N,108°47′~114°15′°E之間,總的地貌特征是:東、南、西及西北部為山地圍繞,中部丘崗起伏,北部低緩,呈西高東低,南高北低,以洞庭湖為中心朝北開口的不對稱馬蹄形盆地;湖南省是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為(1 200~1 500)mm之間,少雨年年總量不足1 000 mm,多雨年年總量超過1 800 mm,年際變化大。湖南省南部與兩廣交界,處于南嶺山脈的北部,降水資料顯示湖南省南部區(qū)域的降水量多數(shù)年份高于全省的年平均降水量,特別是汛期天氣多變,暴雨頻繁。水庫面雨量預測對水庫流域的蓄水、防洪至關重要,也是氣象專業(yè)服務的工作重點、難點,本文通過對雙牌水庫、東江水庫日面雨量季節(jié)分布、頻次分布、強降水等級分布、極值分布等統(tǒng)計特征進行研究,以期為庫區(qū)面雨量預報提供參考依據(jù)。
利用南部水庫流域內(nèi)2001~2010年共10年氣象站點逐日(08∶00~08∶00)雨量實況資料,采用算術平均法,分別計算出各流域的面雨量。計算面雨量的時段為即日面雨量。資料分析顯示,當日面雨量≥20 mm,在庫區(qū)的測站多出現(xiàn)大雨以上的降水,所以,我們將強降水面雨量劃分為(20~29.9)mm,(30~49.9)mm,(50~69.9)mm,≥70 mm 4 個等級。
采用算術平均法計算面雨量,即將該流域各站測得的同期雨量相加后,除以總站數(shù),即為流域面雨量:

式中n——總站數(shù);
pi——各站同期雨量。
雙牌水庫流域位于湘江一級支流瀟水中游,湖南省南部,控制流域面積10 330 km2,流域內(nèi)有5個氣象觀測站參加面雨量計算。從2001~2010年庫區(qū)流域(08∶00~08∶00) 逐月強降水面雨量頻次分布情況,可以看出:
(1)庫區(qū)流域每個月都出現(xiàn)20 mm以上的強降水日面雨量,強降水日面雨量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月份是6月份為45次,9月份最少,為5次。主要集中在3~8月,占78.4%,9月至次年2月庫區(qū)流域出現(xiàn)20 mm以上強降水的頻次相對較少。
(2) (20~29.9)mm 強降水的頻次最多,4~6 月份最集中,有55次,其中4月份頻次最多有22次,6月為18次,5月為15次。
(3) (30~49.9)mm 強降水在 4~7 月份出現(xiàn)的頻次最多。4月份為16次,5月、6月都出現(xiàn)了15次,7月為11次。
(4) (50~69.9)mm 的強降水出現(xiàn)了 24 次,5 月份出現(xiàn)了8次,6月有7次,11月出現(xiàn)了3次,7、8月各2次,3、4月各1次。
(5)≥70 mm的強降水有10次,6月份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為5次。7月份2次,5、8、10月份各1次。
東江水庫位于湘水一級支流耒水上游,湖南省的東南部,控制流域面積4 719 km2。占耒水流域面積39.6%,庫區(qū)只有3個國家基礎氣象站點。從2001~2010 年庫區(qū)流域(08∶00~08∶00)逐月強降水面雨量頻次分布情況,可以看出:
(1)庫區(qū)流域每個月均有20 mm以上的強降水日面雨量出現(xiàn),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月份是6月份為47次,12月份最少,為2次。主要集中在3~8月,占80.6%,9月至次年2月庫區(qū)流域出現(xiàn)20 mm以上強降水的頻次相對較少。
(2) (20~29.9)mm 的頻次最多,4~6 月份出現(xiàn)的頻次最集中,出現(xiàn)了60次,其中6月最多有22次,4月有20次,5月18次。
(3) (30~49.9)mm 的強降水 6 月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有16次,12月份為0次。
(4) (50~69.9)mm 的強降水出現(xiàn)了 11 次,出現(xiàn)在4-8月份,6月最多有4次。
(5)≥70 mm的強降水出現(xiàn)了13次,集中在5~8月份,6月份出現(xiàn)了5次。
通過對2001~2010年二流域的強降水的分析,湖南省南部水庫流域強降水有以下特征(表1、表2):
(1)流域的強降水具有季節(jié)性,春季頻次增幅大,秋季降幅也大。
(2)10年間流域每個月都有20mm以上的強降水的出現(xiàn),強降水面雨量主要出現(xiàn)在3~8月份,頻次的大值區(qū)間在4、5、6月,12月~次年2月的強降水出現(xiàn)的頻次相對較少。
(3)從強降水頻次變化看東江水庫在4~6月達到高峰值,7月份頻次明顯減少,8月份頻次又略升高,9月頻次繼續(xù)減少,出現(xiàn)兩個峰值。雙牌水庫在11月份強降水頻次有一次反彈。出現(xiàn)又一小高峰。
(4)兩流域的強降水面雨量中﹤50 mm的占比最大,≥70 mm的強降水頻次相差小。(50~69.9)mm的強降水的頻次相差較大。雙牌水庫出現(xiàn)了24次,是東江水庫的2倍多。
(5)10年間兩流域內(nèi)50 mm以上的強降水在9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沒有出現(xiàn)過。

表1 2000~2010年各月強降水日面雨量次數(shù)分布(次)

表2 2000~2010年各級強降水日面雨量次數(shù)分布(次)
(1) 從 2000~2010 年水庫流域(08∶00~08∶00)各月面雨量極值分布情況來看(附圖),最強的降水在7~8月均有可能出現(xiàn)。
(2)雙牌水庫流域的降雨最大值為138.9 mm,出現(xiàn)在7月;東江流域面雨量最大值出現(xiàn)在8月,為186.2 mm(附圖)。

附圖 2001~2010年流域逐月面雨量極大值分布
(3)從極大值的變化曲線來看,兩流域變化趨勢接近,呈雙峰型,即:主、次峰的特征,第二峰值出現(xiàn)在10月份。
(4)冬季期間,流域面雨量極值均降到1年中最低。
通過對湖南南部兩水庫流域10年間強降水面雨量歷史資料分析,推斷出湖南南部相鄰的兩個水庫流域的強降水面雨量時空分布特征:
(1)水庫流域強降水面雨量出現(xiàn)頻次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特征。冬季頻次少,夏季頻次最多,春季頻次急增,秋季急降。水庫流域10年內(nèi),共出現(xiàn)20 mm以上面雨量424次,平均每年42.4次;(50~69.9)mm強降水共有35次,平均每年3.5次;70 mm以上強降水出現(xiàn)了23次,平均每年出現(xiàn)2.3次。3~8月為強降水集中期,占總次數(shù)的79.5%。
(2)水庫流域強降水面雨量頻次最為集中的在4、5、6月,12月~次年2月的強降水出現(xiàn)的頻次相對較少。50 mm以上的強降水在12月~次年2月沒有出現(xiàn)過。
(3)水庫流域逐月的強降水頻次分布呈現(xiàn)雙峰型,即:主、次峰特征,強降水面雨量頻次最多的月份為6月,4~6月達到強降水次數(shù)的第一個高峰,7月出現(xiàn)明顯的減少,東江水庫8月份頻次又略升高,為第二峰值,9月頻次繼續(xù)減少。雙牌水庫在11月份強降水頻次有一次反彈,出現(xiàn)又一小高峰。
(4)水庫流域強降水面雨量等級分布差異較大的是,50 mm以上的強降水集中出現(xiàn)在5~8月,(50~69.9)mm的強降水頻次雙牌水庫是東江水庫的2倍多?!?0 mm的強降水的頻次東江水庫多于雙牌水庫,4~6月間 (30~49.9)mm 的強降水頻次雙牌水庫多于東江水庫。
(5)從極大值的變化曲線來看,兩流域變化趨勢接近,呈雙峰型,即:主、次峰特征,東江水庫在8月出現(xiàn)面雨量極大值的峰值,雙牌水庫在7月出現(xiàn)。東江水庫流域的峰值大于雙牌水庫流域。
1年中4~8月的降水頻繁,也是湖南省的主汛期,水庫的防汛抗旱責任重大,通過氣象這門學科對氣候特征進行科學的研究,對強降水的出現(xiàn)時段做出精準預測,為水庫用戶能在充分發(fā)揮防災減災作用的同時,又能在發(fā)電功能上產(chǎn)生最大的經(jīng)濟效益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jù),實現(xiàn)水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1] 徐晶,姚學祥.流域面雨量估算技術綜述[J].氣象,2007,33(7):15-21.
[2]孫士型,陳良華,向永龍,等.金沙江流域面雨量的氣候特[J].高原山地氣象研究, 2009,(增):7-10.
[3]井立陽,張行南,郭亨波.面雨量計算方法對小流域暴雨洪水模擬精度的影響[J].水電能源科學,2004,22(3):37-39.
[4]高琦,徐明,李武階,牛奔.長江上游六流域強降水面雨量特征分析[J].人民長江,2013,44(13):14-17.
[5]郁淑華.面雨量計算方法的比較分析 [J].四川氣象,2003,21(3):3-5.
[6]李武階,王仁喬,鄭啟松.幾種面雨量計算方法在氣象和水文上的應用比較[J].暴雨災害,2000,(4):62-67.
[7]王仁喬,李才媛,王麗,等.六大流域強降水面雨量氣候特征分析[J].氣象,2000,29(7):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