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友
新年伊始,中美經貿關系發展不順。阿里和華為等中國頂級公司近期在美正常的商業活動受到嚴重影響。阿里收購美國速匯金公司宣告失敗,華為新手機在最后時刻未能獲得AT&T的渠道支持。結合美國政府去年年底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有關中國對美“經濟侵略”的描述,可以基本認定,特朗普政府正在調整其對華經貿關系的總體立場:由聚焦于解決中美貿易失衡問題的經濟視角,轉向中美戰略競爭角度的安全視角。換言之,美國現在并不僅僅從經濟本身看中美經貿關系,還從美國的國家安全角度看中美經貿關系,對華經濟安全化的傾向凸顯。
作為一種新的普遍共識,美國戰略界大都認為中國對美國家安全的挑戰之一在于經濟領域。能否確保美國保持對中國的經濟競爭優勢,是美國新時期國家安全的關鍵因素。如果美國放任中國經濟繼續崛起,在最具戰略意義的產業趕超美國,美國的霸權地位將可能不保。在全球化以及中美經濟相互依存加深的情況下,美國難以全面發動對華貿易戰,因此,保持美國在關鍵產業的競爭力以及盡量防止高科技中企進入美國市場,成為最現實的政策選擇。在經濟民族主義的環境中,安全化不僅不容易招致美國國內輿論的反對,甚至會獲得主流媒體的叫好。
這種安全化的傾向表明美國現在已經沒有了單極時代的戰略自信,也嚴重缺乏和中國競合的安全感,因此只能采取過于保護本國市場的方式來維護美國所謂的國家安全。在具體的政策操作中,美國的國家安全已經不是單純的軍事安全,而是廣義的、甚至是有意泛化的國家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非軍事安全均被納入美國國家安全的考量當中。
在經濟安全化的戰略轉向中,幾乎可以肯定美國會變本加厲地繼續采取政治的方式來干擾正常的中美經貿關系。除了較為純粹的制造業和服務業投資,美國政府以安全名義對中企在美正常活動的干涉正在顯著增加。毫無疑問,這增加了中美經貿關系正常發展的困難性和復雜性。加之美國繼續在貿易領域對華施壓,不斷迫近中國的底線,中美經貿關系的總體氛圍不容樂觀。
問題在于,雖然美國變得越來越防范中國,但美國仍然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市場。因此,中國對美要斗爭不斗氣,通過各種渠道明確說明美方經濟安全化的危害性。如果美方把中美經貿關系弄得偏離經濟本身,中國也只能被迫采取安全化的措施。
長期而言,中國也可考慮用市場化路徑來化解美國的安全化壓力。一是中國國內要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用市場化的改革取向不斷塑造美國的中國觀,打破美國國內越發流行的中國去市場化的刻板認知,獲取美國國內各市場行為體的更多支持,同時也以此防止美國構筑對華經濟施壓的國際“統一戰線”。二是中國企業也要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在美國開展各種商業活動。例如,中國企業和美國企業合作時,要在商言商,多尋找商業合作伙伴,用市場利益幫助美國企業抗拒其國內政治的壓力。同時,對于美方違反合同的行為采取措施,維護自身商業利益。▲
(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
環球時報2018-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