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劍鋒
幾年前,一位上海市民的父親肺癌晚期并發腦轉移后,遭遇了被強制出院、醫院相互推諉、需要關系才能入院、被迫隱瞞病情、醫生推銷自費藥等一系列事情,令他感到心寒、困惑和痛心。他呼吁:“為癌癥晚期病人提供一個有尊嚴、穩定而安全的就醫環境,至少保證他們能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不用因為無處可去,而在家人的懷中含恨離世!”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醫院是生命的“最后一站”。然而,在現實中,很多本該住院治療的老年慢性病人,卻只能在救護車和急診室之間來回奔波,最終悲涼地離開人世。尤其是在大城市的大醫院,類似的現象更加普遍。
為什么大醫院不愿收治老年慢性病人呢?因為這些病人既沒有治療價值,更沒有“經濟價值”。不僅無法帶來經濟收益,還會影響治愈率、死亡率、病床周轉率等考核指標。因此,很多醫院將那些只占床、不盈利的病人視為“不受歡迎的病人”,并以各種理由推諉拒絕。
“不受歡迎的病人”既是“道德缺陷”的產物,更是“制度缺陷”的產物。作為政府舉辦的公立醫院,本應不以營利為目的,守住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然而,很多公立醫院偏離了公益性的軌道,陷入了盲目逐利的泥沼。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一些醫院把治病救人當成了“做生意”,嫌貧愛富,挑肥揀瘦,客觀上剝奪了一部分病人的醫療權。這種不正常的現象,折射出公立醫院運行機制的缺陷。當前,政府對公立醫院的補償渠道主要有兩條:一是財政撥款,二是醫保付費。但是,公共財政對公立醫院的投入長期不足,杯水車薪;很多醫保付費項目也不能體現醫療成本,導致政策性虧損嚴重。因此,在生存和發展的壓力下,一些公立醫院背棄了公益性原則,采取選擇性收治病人的策略,讓醫療資源配置跟著金錢走,而非跟著百姓需求走。這樣的做法既傷害了患者的感情,也損害了公立醫院的聲譽。
在醫療衛生領域,有一個獨特的現象叫“市場失靈”。即僅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無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例如,對于帶有公益性的產品,由于無利可圖,市場上沒有人愿意提供。以收治病人為例,私立醫院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總是選擇盈利性好的病人,而不選擇盈利性差甚至賠本的病人。因此,那些所謂“不受歡迎的病人”,只能由政府舉辦的公立醫院進行“兜底”。因為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守夜人”,有義務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伸出“看得見的手”進行調控,否則就違背了舉辦公立醫院的初衷。
人人都會生病,但誰都無法選擇疾病種類。假如一個制度給病人貼上了“受歡迎”和“不受歡迎”的標簽,無疑是對生命尊嚴的踐踏。而面對“無利可圖”的病人,政府必須勇于承擔責任,為過度逐利的公立醫院“糾偏”,使其成為困頓無助者的“避風港”。衡量一個醫療制度好壞,關鍵是看公共醫療資源的分配是根據病情需要,還是根據金錢地位。如果能讓最需要關照的病人優先享有醫療權,這個制度就是溫暖而進步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