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松濤
從2004年11月算起,我全職做相聲團隊已經13年了。從愛上相聲那一刻開始,這份摯愛從未淡過,反而愈發濃烈。
時至今日,我成了一個癡迷和醉心于傳統文化,并熱衷于學習和傳播傳統文化的相聲人。記得五年前,在大眾書局做講座時,我第一次說起對自己未來的定位:不單單做一名相聲演員,更愿意成為一個相聲人,相聲文化人,相聲文化推廣人。以相聲藝術作為載體,把優秀傳統文化用相聲特有的語言思維方式和表述技巧傳播推廣。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努力讓自己和我帶領的田耘社團隊樹立正確的“相聲觀”。
“態度一步到位,能耐日積月累?!?/p>
這是我對自己和田耘社所有演職人員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們共同信守的準則。今天的我們,無論是從藝還是為人,學習的路很長,提升的空間很大。只要我們堅持實踐,勤于思考,五年后,十年后,N年后……我們的藝術水平、人生境界一定會超越今天??墒牵覀儫o法一步邁到N年后的水準。在離N年還很遠的今天,我們須要做好的第一步,就是“態度”,而且要讓它“一步到位”。舞臺是神圣的,觀眾是可敬的,相聲是傳承近兩百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舞臺和觀眾承擔了見證演員成長、成就演員價值的重要作用。當我們換上大褂走上舞臺那一刻,從內心深處,要敬畏,要感恩,要虔誠。因此,從舞臺呈現上來說,服裝、儀容、氣質、素養、舞臺布置、節目內容、表達方式、對話心態、人物性格等一切呈現于舞臺之上的,出現在觀眾面前的,都要美,都要真誠,都要向善,做到這些,還要具備趣味性、藝術性、思想性。宏觀來說,一個有價值的優秀相聲作品,通過相聲演員的舞臺呈現,要體現出生活美學,只有這樣,才能成長為一個能夠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品質的演員,成長為一個有作為的藝術工作者。田耘社在這一點上,做了很多的嘗試。比如語言的凈化規范,這一點并不是只針對舞臺上的臺詞,臺下的工作和生活,同樣要求。諸如工作語言,排練的時候,討論作品的時候,跟領導匯報的時候,網絡互動的時候,與粉絲見面的時候,發布新聞的時候,媒體采訪的時候……需要用相聲語言,也需要用時代語言,更需要用具備正確價值判斷標準的語言。我一直認為,相聲演員能管住嘴,才叫有能耐,他的作品才叫語言藝術。
在態度一步到位這個觀點上,我們還通過規范演出服裝來實踐?,F在的相聲表演,大多穿大褂,服裝的顏色和質地能直接反映演員的氣質,進而反映的是一個相聲團隊的格調。所以說,企業文化的塑造和提升,也是相聲團隊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工作。這一點上,我們可以通過對生活美學的學習來提升相聲的藝術美學價值。根據不同的形式和內容,選擇適合的顏色和質地,或者對服裝進行有益的改良,以便更好地體現作品內涵,刻畫人物角色,營造良好的欣賞氛圍。比方說,田耘社要求演員說相聲著大褂,袖口長過手腕三指,非刻畫人物、描述場景等必要內容,不可翻袖口。唱快板書著專用大褂,同相聲大褂最大區別在于袖口長度不可過手腕,嚴格禁止翻袖口表演。這是一個小小的細節,為什么會如此關注袖口?因為我們的大褂多為白袖口,試想一下,觀眾看一段20分鐘的節目,眼前總有兩對白的色塊兒,從視覺上來說,既容易疲勞,也影響對演員表演的接受。前輩們說,觀眾看演員,一身看臉,一臉看眼。眼是心靈的窗戶,我們需要通過語言、動作和神態,給觀眾傳遞作品的內在情感,只要影響這一點的所有小毛病,都應該在舞臺上杜絕。
相聲劇《子曰》創排一年多以來,我們始終以高標準踐行“態度一步到位”,從漢服到禮儀,從文言到白話,從典籍到劇本,我們都向專家學者請教,力求嚴謹規范,尊重歷史禮制,尊重藝術和舞臺。每一場《子曰》在大幕打開前,所有演職人員都要面對孔子圣像行四拜大禮。因為我們明白,態度的一步到位,首先要具備內在的敬畏和尊重,才能真實做到外化的精準表現。
“包袱可以少抖,格調決不能丟?!?/p>
“包袱”,是相聲最典型的藝術手段。沒有包袱,不能稱其為相聲;沒有好包袱,不算好相聲;都是包袱,也未必是好相聲。相聲是語言藝術,要通過相聲演員的敘述和表演體現出語言的藝術性。不能一味追求劇場效果,沒有原則地制造包袱?;疑哪?,黃色笑話,極盡其能地挖苦、調侃他人,宣泄負面情緒,這樣的內容和技法,在今天的舞臺上,在未來的藝術發展中,都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最終都會被拋棄,也應該被拋棄。
演員肚,雜貨鋪;要想深,通古今;許你有不演的,不許有你不會的;千人一面沒人看,一人千面看不厭;臺上無大小,臺下立規矩;一遍拆洗一遍新;包袱兒太擠,自己吃自己……
羅列這些相聲藝術的關鍵詞,就是想說明,我們的老前輩們,即使在以謀生為第一目的的歷史時期,也從未放棄過對高尚人格的追求。
相聲藝術以包袱為典型的藝術手段,以包袱為標準,可以衡量一個相聲演員在人才、人文、人格三個層面的境界。
能夠掌握組織包袱的技巧,而且嫻熟運用這樣的技巧加以呈現,達到包袱致笑的效果,足以稱之為人才。
組織包袱,而且能賦予其歷史文化和美學以及哲學內涵,人文價值得以體現。
能夠有所取舍地組織使用包袱,并利用包袱的價值提升演員的人文素養和藝術格局,這就是演員對人格高度的追求。
今天的相聲同仁,都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舞臺經驗,在展示藝術技法的同時,更應該展現相聲演員的人文情懷和人格魅力。
綜合上述,以自己為例,我和高瑞合作七年以來,無論是舞臺形象還是節目內容,都精心設計,反復揣摩,要講究,要考究。演出服裝的面料和顏色都是精挑細選,私人訂制。節目內容,無論是傳統節目,還是創作、改編或引進的新作品,多跟戲曲、曲藝、文學、民俗有關。如傳統相聲《黃鶴樓》《八扇屏》《對春聯》《賣估衣》《五行詩》《武墜子》等,還有新作品《智取威虎山》《詩話上?!贰睹陨虾!贰稅矍槲镎Z》《也從十點鐘開始》等,更有我們獨立完成的原創相聲劇《子曰》。這樣的作品呈現在舞臺上,既是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也是為大眾樹立相聲形象。
多年來,我們做的講座課件有《相聲中國風》《有相有聲話相聲》,內容包含了相聲藝術的基本功,相聲作品里包含的中國風元素,快板類曲藝形式的歷史傳承、流派特點等。做這些講座的目的在于,描述曲藝的美,剖析曲藝的價值,講解曲藝因其特殊性,所具備的包容性和靈活性。今天的相聲同仁,無論扎根在哪個城市,立足相聲的未來,實踐演出、教學培訓、創作交流、觀眾培養、理論建設,一個都不能少。
相聲在信息時代,有太多的機遇和平臺,黨的十八大以來,相聲更是應該肩負起神圣使命,十九大勝利召開,為文化藝術事業指明了方向。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總書記為我們支的高招。我們回到相聲的本體來,了解相聲的屬性和規律,再通過不斷的學習,了解這個偉大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就一定能用相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這是一個課題,需要相聲同仁,促進交流,加強學習,花時間,用心思,耐住性子,面向未來,勇于探索,敢于破格,善于總結,勤于思考,就一定能迎來相聲事業的春天。
為自己負責,為觀眾負責,為師友負責,為相聲的明天負責,為偉大的時代負責。今天的相聲從業者,應該樹立正確的相聲觀,為相聲健康、有序、長久發展,一起努力。
這就是我的相聲觀。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