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從不會到會的學習過程,有時是緩慢的、曲折的,但這恰恰是童年在學習中最可貴的品性,兒童在本義上就是自由者和探索者,教學就是引導兒童不斷在“試錯”中驚喜地發現、前行。
“人在課中央”,直抵教育素樸的原點,呼應著核心素養的真正落地,為我們描繪著一幅妙曼的畫面:課堂,是一個美麗的約會。老師,親近著孩童的呼吸,凝視著孩童的眼睛,和他們手牽著手,一起去赴未來的約會。老師,是長大的兒童;兒童,是活潑潑的生命。老師和兒童,彼此喚醒、分享、激勵,共同經歷、體驗、探索,一道走向智慧、崇高和幸福,一道積蓄迎接未來、構建未來的力量。
如此這般“人在課中央”,一定是自始至終把“兒童”放在中心的。盧梭說:“把兒童當作兒童。”成尚榮先生說:“兒童立場是真正的教育、良好教育的鮮明標志和成功的根本動因。”我們認同這樣的觀點,我們更應該深刻地反思:課堂上,我們真的以兒童為主體,尊重兒童了嗎?真的知道“兒童是誰”“兒童在哪里”嗎?真的研究、觀照過兒童的需要、能力、情感、習慣嗎?我們是在和兒童一道學習,共同成長嗎……我們必須叩問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有哪些是反兒童的;需要沉下心來剖析、改進自己的課堂,真正落實“人在課中央”;需要堅定不移地把兒童的發展作為教育的追求,以他們的主動發展閃亮我們的生命,與他們一起直面瞬息萬變的世界,應對走向未來的挑戰。
如此這般“人在課中央”,一定是自始至終把“學”放在首位的。真正的教育是建立于知識并最終釀造出人生的智慧。教育的過程不僅使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受教育者成為追求知識的智者和思想者。研究學生的學,應該成為教學的首要任務;幫助我的學生學習,讓他們在深度學習的體驗中拔節、生長,積蓄能量,應該成為教學的重要內核。那么,我們在設計教學時,就需要認真思量:當下我的學生是怎樣的學習狀態?他們學習這篇課文有什么問題?怎樣讓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更自然地貼近他們的學習實際?然后,我們再來為他們的“學”量身定做“教”,從“學”的角度取舍文本,拿捏重點,選擇方法,引導親歷,激勵評價。如果這樣,同一篇課文的教學,大江南北就不會有過多的雷同,學生學習的豐富多彩引發了課堂教學的百花齊放。如果這樣,即使我們的教學不夠流暢、好看,我們也不會灌輸、作假,因為從不會到會的學習過程,有時是緩慢的、曲折的,但這恰恰是童年在學習中最可貴的品性,兒童在本義上就是自由者和探索者,教學就是引導兒童不斷在“試錯”中驚喜地發現、前行。不必要把教師的理解與情感強加給孩子,不妨留一點兒“偉大”和“意境”給未來的他們吧。兒童那興趣盎然、茅塞頓開的表情,才是“人在課中央”最美麗的精彩。
如此這般“人在課中央”,一定是自始至終把“核心素養”作為目標。“核心素養”指向學生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在給學生打下堅實知識技能基礎的同時,又為未來發展預留足夠的空間。小學語文是為學生一生打底的,我們要明確,哪些學科素養是必須要讓他們具備的,要認真地、不折不扣地、生動活潑地落實到每一位學生身上。我們要懂得,核心素養培育是持久而非立竿見影的,是樸素而非華麗喧囂的,是生成而非既定軌道的,是整體而非孤立零碎的。“人在課中央”的課堂,就如同過日子,一日一日,充滿愛意與慧心的教師,陪伴著鮮活與個性的兒童,創生問題情境,經歷學習,享受學習,發展未來所需要的核心素養。
“人在課中央”的課堂,成就著兒童的未來,溫暖而明媚。■
(作者系南京市府西街小學校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