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源流》是蒙古族三大史學著作之一,被稱作蒙古族的《史記》。蒙古源流四個字寄托著蒙古民族對歷史的追思。為讓后人感知蒙元文化的變遷與輝煌,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轉變發展思路,做大做深蒙古源流這篇文章,蒙古源流文化產業園區應運而生,拔地而起。
銘記祖源還原歷史 集成蒙元文化精粹
蒙古源流文化產業園區2010年起開始規劃建設,以蒙古族獨特的民族文化和鄂爾多斯獨特的地域環境為依托,以草原文明發展歷程為主線,以現代影視文化為引領,以文化旅游為主要業態,把馬背民族的歷史傳承、現代精神和國際化訴求充分展示出來,形成文化產業的整合型平臺,作為文化產業的升級版,引領鄂爾多斯文化產業的創新與轉型,建成一座集文化旅游、文博展示、影視拍攝、娛樂互動、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新景區。
穿越,感受歷史文化的博大、厚重、奇妙。走過象征“崇尚九天、統轄五洋”的崇天門,元大都、元上都、哈喇和林、斡爾朵金帳“三都一帳”巍峨屹立,波瀾壯闊、磅礴大氣。流連其中,重溫繁華,感悟文明。“草原百年覓滄桑,駿馬飛馳踏輝煌;世界都城重現地,一曲長調思相伴;圣主播下英雄夢,雄風穿越崇天門;元曲續寫親如水,蒙古源流續篇章。”
徜徉,歷史文化的藝術魅力再次綻放。蒙元石刻博物館和石刻拓片藝術傳習館,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生動闡釋了蒙元時期石刻作品的作用和意義。正在建設的有蒙古源流歷史文化藝術展示館、邱氏物語博物館、馬鞍文化館、蒙古音樂館、電影特效館等場館,文化底蘊的沉淀讓人流連、留戀。
行走,領略元曲藝術的深情與深邃。元曲峽以紅砂巖為載體,總長度120米,是以表現元代文化高峰元曲為主題的綜合性文化景觀。這里將書法家精選書寫的元曲鐫刻于詩峽摩崖之上,又輔之以大元榜書、中國印、瓦當團等多種文化形式,人工造就的峽谷巧奪天工華彩呈現。厚植沃土守根脈。鄂爾多斯市準確定位蒙古源流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方向,源于鄂爾多斯市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牽手全民文化活動 塑造極具影響力品牌
一面是歷史的縮影,一面是現代的文化活動。蒙古源流文化產業園區深入貫徹中央和自治區關于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決策部署,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2016年5月,以“驕傲的色彩、美在蒙古源流”為主題的大型文化體驗活動在園區舉行,包含大型歌舞表演、風箏繪制與放飛、百米畫卷繪伊旗、篝火晚會等文化活動;舉辦“炫舞草原·壯美內蒙古”2017年體育進社區廣場舞健身大賽,舉辦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攝影展、“金駒杯”世界大學生攝影展、中國書畫院走進蒙古源流——蒙古源流首屆書畫院展覽,舉辦蒙古源流首屆圣火祭祀文化節、首屆國際音樂節,舉辦“敖包情”蒙古源流瑪日孜瑪大祭祀暨專場歌舞晚會、“美麗中國夢”“國家的孩子”自治區成立70周年主題文藝演出……
園區目標每年舉辦各類文化活動27場次,確保“月月有特色活動”,努力實現“文化設施先進、文化服務優良、文化產品豐富、文化氛圍濃郁、文化特色鮮明”的美好局面。
深挖內涵創新思路 文化綜合體大放異彩
呼包鄂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建設文化中心,培育鄂爾多斯蒙古源流文化產業園區等一批文化產業項目,這為園區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鄂爾多斯市第四次黨代會提到,依托成吉思汗陵、響沙灣、蒙古源流文化產業園區等旅游景區,開發特色文化研究交流項目。園區要注重差異化布局,突出以鄂爾多斯文化為主的蒙元文化特色。為此,園區深入挖掘文化內涵,轉變發展思路:
依托鄂爾多斯悠久的歷史和風土人情,編寫500個蒙元文化故事,提升園區文化內涵;積極與中國頂尖演藝導演團隊對接,以企業投資運營為主體,打造內蒙古自治區品牌演藝項目。
通過天幕長廊、魔幻空間、文化展陳、時空穿越、全景天幕、浩瀚星空等,利用VR和AR等虛擬現實技術,使文化、觀賞、體驗、娛樂融為一體。
建成內蒙古博物院伊金霍洛分院即蒙古源流博物館,將蒙古源流建設成世界蒙元歷史文化的研究展示傳播高地,打造成世界知名蒙元文化品牌。
打造“一軸”(以騰格里廣場為主軸線)“兩帶”(太液池綠化帶、古城海子綠化帶)“三園”(梨園、桃園、杏園)“十大地塊”綠化景觀總體布局,使園區的一路一景、一驛一舍、一花一草都成為氣勢雄偉、風情濃郁的文化符號。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積微成著,久久為功。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中指出,文化承載歷史,文明昭示未來,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改革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加強民族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培育壯大一批文化企業,謀劃建設一批文化工程項目,推進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把我區文化產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蒙古源流文化產業園區厚植民族沃土,傳承民族血脈,敢于擔當,頑強拼搏,在歷史的新征程上鏗鏘有力,必將掀起新一輪以民族文化為依托、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更加壯闊的波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