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木英
【摘要】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許多的數學知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師要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建立有機的聯系,使學生學有基礎.但數學知識又是科學的、嚴密的,雖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這時教師要善于引導與提升,讓學生學有發展.
【關鍵詞】數學;聯系;生活;經驗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背景出發,教材所選擇的學習素材應盡量與學生的生活現實、數學現實、其他學科現實相聯系,應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要學習內容的數學理解.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密切數學與生活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他們是在生活情境中學習,學習的是有用的數學,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讓學生感悟到“生活數學”的魅力.為此,我們的數學教學要本著數學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積極構建來源于生活—提煉為數學問題—應用實際的教學過程,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生活數學的意識和實踐能力,開發學生創造潛能.
一、素材選擇,貼近生活
布魯納說過: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身影,在教學中捕捉貼近學生生活的經驗素材,用他們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來組織教學,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有趣與豐富多彩,這必將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平移與旋轉一課,用多媒體展示火車直線運動、風扇轉動、車輪轉動等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讓學生觀察,并說出平移與旋轉的特征與異同,再讓學生舉一些相類似的例子,完善拓展概念……這樣通過生動的生活情境,活化教材內容,把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作為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和推理的有效載體,學生興趣盎然,參與主動,學生在富有個性的理解和交流中獲得數學體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拓展了思維,掌握了數學思想與方法,激蕩起強烈的學好數學的情感.
二、經驗借助,扎根生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對新知的學習是建立在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學生對新知的學習并不是一無所知的.數學知識之間存在嚴密的邏輯關系,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已積累了相當的知識基礎與活動經驗,這時教師就要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與活動經驗,使學生意識到學習是對自己原有知識的不斷拓展,是自己有能力完成的,同時體會到數學知識與自己生活的密切關系,感受到數學學習“我能行”和成功的快樂.
(一)借助經驗做數學
皮亞杰說過:智慧從指尖開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活動情境和實踐操作機會,讓學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和實踐經驗,動手“做”數學,在“做”數學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中,便可讓學生通過折、剪、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過的長方形,進而由長方形面積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不僅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還為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積累具體過程性經驗,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尋找經驗基礎與生活源泉.
(二)借助經驗悟數學
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提供現實生活的數學材料,創設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還要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地將現實生活大背景與數學知識密切聯系起來,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感悟數學.如,在學習了百分數應用題后,可設計這樣的習題:小明家準備買一臺29寸某品牌電視機,在好當家超市該品牌電視機標價3 000元,滿100元送20元購物券,在恒達電器商場該品牌電視機標價3 200元,打8.5折促銷,請問小明應該到哪家去買更劃算些?這樣就置學生于真實情境中,要解決到哪家買更劃算的問題,學生就要利用已學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解決,把數學知識融入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
三、解決問題,走進生活
除了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在生活中學習數學,?褂瀉苤匾囊壞憔褪且諫鈧杏檬В蜒У降鬧堆б災掠茫庥搿妒Э緯癱曜肌分刑岢齙摹叭巳碩寄芑竦昧己玫氖Ы逃煌娜嗽謔系玫講煌姆⒄埂鋇睦砟釷竅嘁恢碌?.因此,在教學中,應再現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在生活實踐中感知,激發學生自覺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豐富拓展所學知識.如,學習了利息一課后,便可以讓學生去銀行存一次款,了解一下銀行利率變化情況,計算一項存款能獲多少利息,如何上交利息稅等問題,讓學生把書本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數學因在生活中的運用變得有血有肉,豐富多彩,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有趣、有用、好玩.
生活是數學發展的源泉,我們要努力去發現、捕捉、運用生活中的具體可感的事例,來啟發學生、感染學生,使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學習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運用在生活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