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友華
摘 要:新教材的使用,給廣大教師提出了新的教改研究課題,在使用新教材的實踐中,我感到只有“以學施教能用好新教材,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建議;方式;關注點
我的體會談三點做法和建議。
一、新教材的使用促使我們必須改變“教”和“學”的方式
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是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帶著學生一歩不差地進行,學生則基本處于被動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動,也是在教師事先設計或限制的范圍內,為某個教學環節服務。新教材特別關注了學生的“學”,重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倡導新的學習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要求教師成為學習情境的創設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遵循學生發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與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這將同時帶來一個更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例如,新教材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體后,安排了一節實踐活動課,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動手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空間觀念。我是這樣設計這節活動課的:課前,我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了一團泥或一塊橡皮泥。課上,我利用孩子們十分喜愛的動畫人物孫悟空導入新課,導語是這樣的:《西游記》中孫悟空降妖除魔靠什么?靠他的機智勇敢和七十二般變化。老師這兒有一樣東西,如果你肯開動腦筋,它會有千萬種變化。你想試一試嗎?接下來,我讓學生四人為一組,動手玩泥巴(或橡皮泥)。要求是:用泥做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再用這些圖形拼成一些 新的模型,做得“最好”和“最多”的兩個組為優勝組。孩子們高興極了,他們用自己靈巧的小手和智慧的頭腦“塑造”了許許多多活生生的人物和玩具模型。有大頭兒子、小頭爸爸、機器人、公共汽車、客貨兩用車、坦克、手槍等等。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同學們不僅對這些立體圖形有了更深的認識,而且在活動中體會到了合作的樂趣,加強了合作意識。
二、新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師改變課前準備的關注點和備課的方式
“以學施教”使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并思考相應的對策。于是,促使教師從以往“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備課方式中轉變出來,注重花時間去琢磨學生、琢磨活生生的課堂,而不是在課堂上簡單地再現教材。教師更需要走進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也只有了解了學生的真正需要,才能真正“以學施教”變學路為教路。例如,教案并行設計“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兩大部分,將有助于教師同時并重教與學:設計“學情分析”或“課后追記”等內容,便于教師在課前進行分析、思考,課后進行總結、補充。例如,在教學“9加幾”時,課我先提問了一些學生(包括不同層次的),每月從1號到9號有幾天?再往后數4天,這個月就 過去了多少天? 了解他們的一些看法和想法。被提問的同學都能說出9 + 4 =13天。關于9 + 4 = 13的計算方法,多數學生是用數手指的方法,從9數起,10、11、12、13。也有的同學說“我是用數小棒的方法計算的,我先擺9根小棒,再擺4 根小棒,合在一起數一遍。1、2、3、4……13”。而湊十的方法幾乎沒有人說。于是,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先從4根里拿出 1根和9根湊成10,再算10加3等于13”或“先從9根里拿出6根和4根湊成10,再算10加3得13”。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把4分成1和3,9加1得10,10加3等于13,這 種方法算得最快。這樣,既節省了時間,突破了難點,又掌握了計算技巧。
三、新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師改變“教學能力”的認識,要變“教會”為“會學”
從關注“教”到關注“學”,課堂教學重心的轉移,將促使教師重新反思一堂“好”課要求教師具備的教學能力是什么。“以學施教”課堂教學模式更為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什么、說了什么、想了什么、學會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師的板書和口語表達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課的必要條件了。只要教師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板書也許是學生來寫,總結也許是學生來說,但這依然是一堂好課,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可見,教師需要對“教學能力”進行新的思考和認識:對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夠了,自主實踐將會引發學生形形色色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學會創造性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課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靜無法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參與,熱鬧又是課堂紀律的大敵,如何能讓學生學習在“熱鬧”中“有序”地進行是教師課堂管理的新課題:課堂環節的設計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亊先設計的環節進行,要富有彈性,以便隨學生的表現來靈活調整,更關注的是教師的隨堂機智。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一課時,我是這樣安排教學活動的:先出示各種各樣的表(手表、電子表、馬蹄表、秒表、心英鐘等),從感官上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老師隨機提問:“關于鐘表的知識,你都知道哪些?”放手讓學生根據平時的生活積累,大膽地、自由地發表意見。這個說:“我知道鐘表上有三個指針,兩個黑的;一個紅的。”那個說:“我還知道短的黑的叫時針,長的黑的叫分針,又細又長的紅色指針叫秒針。”“鐘表上有12個數字。”““鐘表能告訴我們時間。”“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點是幾時。”“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個數字”……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已見。我及時肯定了他們的說法,并給予贊揚。緊接著,我出示教科書80頁的四幅圖,讓學生看圖說一句完整的話,培養其觀察、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然后,再通過學生在自制的鐘表上讀時刻、撥時刻、畫時針等一些有趣的練習,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體現了“玩中學、樂中學”的教學宗旨。
總之,新教材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成功的。這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都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