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芳 徐紅燕 徐巧林
2017年上半年,湖北省纖維檢驗局與咸寧分局聯合赴赤壁市紡織服裝產業集群進行調研,旨在了解赤壁市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產值、產能、產品結構、品牌能力、整體質量水平等基本情況,以及集群內紡織服裝企業的產品結構、品牌運營情況、質量需求、質量體系建設、質量管理能力、質量人才隊伍等質量狀況。調研采取實地走訪、發放收集調查問卷、召開座談會的方式進行。
調研情況概述
(一)集群現狀。
赤壁市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內的紡織服裝企業主要分布在蒲紡工業園、赤壁經濟開發區及車埠紡織工業園。形成了紡紗、制線、印染、針織、服裝、鞋帽、拉鏈、包裝箱、家紡及無紡布產業集群鏈。經過幾年市場調劑、優勝劣汰,目前整體態勢趨于緩和,企業由量變發展轉而向質變進軍。
1.集群內企業情況。2016年規模以上企業中紡織服裝企業有40家,其中服裝企業15家、紡織企業20家、印染企業3家、非織造企業1家、化纖企業1家。
2.產業集群內主要產品情況。集群內紗線(棉紗、毛紗、麻紗、混紡紗)生產占比48.9%,服裝生產占比28.6%(工裝、童裝、休閑裝),布類(帆布、印染布)生產占比14.6%,化纖(復紡滌綸短纖維)生產占比4.9%,非織造布(醫用材料)生產占比1.9%,鞋帽箱包生產占比1.1%。赤壁市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內紗線占了近一半,其次是服裝生產,其他類型的產品合起來占了一半。雖然各類產品都有,但均是中小民營企業。
3.主營業務收入分析。2016年,赤壁市紡織服裝完成主營業務收入992833萬元,其中紡織業完成641277萬元,紡織服裝、服飾業完成283941萬元,化纖生產、箱包制鞋業等其他完成67615萬元。集群內的主營業務收入集中在紡織業和服裝業,該集群中產品的生產還是處于產業鏈的底端。
(二)集群主要特點。
1.產業鏈基本全覆蓋。車埠紡織工業園區依托自有資源大力發展三大產業,形成了瓶料加工—滌綸短纖維—紡紗—織布—環保布匹、無紡布生產鏈,實現了產業梯度承接;蒲紡工業園在打造湖北現代紡織新城中,圍繞紡織、印染、針織傳統產業,拓展產業空間,承接衍生產業,將紡織、印染、針織、家紡用品、無紡布、服裝有機結合起來,提升紡織產品及派生產品價值;赤壁經濟開發區主要為服裝生產加工企業。
2.生產方式以來料加工為主。集群中的絕大部分企業均是以來料加工的方式進行生產。客商提供所需產品的類型,比如紗線的規格、服裝的款式、印染布的花型、無紡布的克重等,生產企業根據客戶的需求打樣,獲得客商認可簽訂合同之后再批量生產,批量生產完成后,客商抽取部分成品進行檢驗,檢驗合格之后收貨。在這些過程中,生產企業只賺取微薄的加工費。
3.服裝加工企業銷售以出口為主。集群中的服裝企業業務訂單側重對接外銷,主要出口東南亞地區,集群出口創匯較高。部分企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人工、水電、機器損耗等綜合成本甚至比簽訂合同的價格要低,導致企業出現虧損,但利用國家的出口退稅政策,可以彌補企業的部分虧損。
4.政府對產業集群的關注度高、支持力度大。赤壁市委、市政府按照“大項目帶動、大企業支撐、園區化承載、集群化擴張、招商引資推動”的發展思路,重點發展壯大現有的產業。本著“服務就是招商”的理念,以服務跟進為推手推動企業建設,緊密關注企業的項目建設進度及生產動態,積極開展企業走訪,收集整理企業提出的意見建議和當前面臨的困難,積極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時,落實資金獎勵扶持,2016年度縣域調度資金中,紡織服裝企業安排了3900萬元,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集群內企業的資金需求問題。
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
(一)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企業沒有專門的研發機構,沒有國家認可的實驗室和合格的檢驗人員,技術人才嚴重缺乏。自主科研開發的能力薄弱,對產品認證、質量管理、品牌、商標的培育重視不夠,企業缺乏競爭力。同時,在低成本、低價格的惡性競爭情況下,一方面導致企業利潤下降甚至出現巨額虧損,企業沒有資金投入到新產品、新技術的研制中去;另一方面,技術模仿者使研發企業的技術競爭優勢迅速喪失,技術投資難以收回,導致企業失去技術研發的動力。
(二)品牌建設薄弱。從總體來看,赤壁市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中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出口尚處于以量取勝、以中低檔產品為主的階段。在出口中沒有自己的品牌進入國際市場,基本上還無法適應國際紡織品服裝市場日益個性化、時尚化和高檔化的發展趨勢。大部分紡織服裝企業為追求短期利益,進行大規模的來料、來樣加工和貼牌生產,或者簡單模仿、復制國外的產品,致使紡織服裝業發展長期處于低水平擴張的狀態。
(三)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赤壁市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絕大多數是民營中小企業。這些企業資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貸款需求急、金額小、需求頻繁、不確定性高,在國營大型金融機構進行融資的可能性很低。而民營中小銀行成長緩慢,民營金融機構的經營范圍受到嚴重制約,更使產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融資無門,制約了很多中小企業的發展。
(四) 產業結構不合理。從產業結構看,赤壁市紡織服裝企業處于前紡大而不強,后紡弱且不優,中間環節印染及后整理發展滯后,產業鏈條不夠完整,產品仍以中低檔為主,結構比較單一,缺少高附加值、功能性、差異性的產品。集群內出口產品基本處在國際分工和價值鏈的底端,在科技和資本投入要求高的新型纖維和面料、染整、產業用紡織品、環保新型產品等領域,與先進地區或者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加工工藝技術及設備較落后。當前社會倡導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隨著居民環保意識的覺醒,對紡織服裝生產的科技含量要求越來越高。
(五)缺乏大型骨干企業和公共服務平臺。集群內的紡織服裝企業點多面廣,規模較小,大部分企業還處于創業階段,紡織企業達5萬錠以上的企業寥寥無幾,大型服裝企業更是屈指可數。紡織服裝行業作為赤壁市一個百億級產業,缺乏專門的公共服務平臺和機構,從事信息收集,產品研發,質量控制,原料及成品檢測、鑒定,生產和經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endprint
建議與措施
針對目前赤壁產業集群存在的問題及企業面臨的需求,為了更好地提升該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市場競爭力,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一)幫助企業培育品牌。對產品質量較好的企業和產品,聯合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質量處、監督處、省質量協會,幫助符合條件的紡織服裝企業培育品牌,爭創名牌。結合湖北省纖維檢驗局近期開展的產品質量跟蹤抽查、學生服質量評估專項行動、風險監測等一系列質量提升活動,對產品質量實施動態監管,公布質量狀況,發布質量警示,對不合格產品的企業負責人進行約談,對連續抽查合格的企業進行表彰。
(二)推動企業提升質量。發揮湖北省纖維檢驗局的技術優勢,聯合武漢紡織大學、武漢職業技術學院以及省外纖檢機構幫助企業培養一批懂紡織、印染、非織造(無紡布)、服裝等生產工藝、生產管理、檢驗檢測方法、標準制修訂、計量檢定等方面的人才。聯合省標質院,大力倡導和鼓勵企業積極采用ISO9000族標準,推行全面質量管理、開展QC小組活動等手段提高質量意識,提升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
(三)提供優質檢測服務。暫停收費以后,湖北省纖維檢驗局紡織品服裝的檢驗檢測業務量上漲,給檢驗檢測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可以加強實驗室管理、配全檢測儀器設備、擴展檢測能力范圍、提升員工業務素質,在“檢得準、檢得快、檢得全、答得出、寫得了、講得妙”上下功夫,進而為集群內的實體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檢驗檢測服務。
(四)搭建技術交流平臺。通過研討會、技術論壇等方式為各紡織產業集群的企業之間搭建技術交流、協作平臺,組織他們到省外先進集群和企業就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取經,開闊視野,借鑒、學習別人好的經驗和做法。在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標準化處的支持下,成立湖北省標準化協會紡織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將產業集群中的技術專家吸納進來,提升企業的參與度。聯合湖北省紡織工程學會召開全省紡織企業纖維紡專儀器計量工作座談會,宣貫檢定規程和校準規范,交流儀器設備管理經驗,介紹計量惠企工作等。
(五)強化政府監管職能。推進“雙隨機一公開”工作,制定紡織服裝質量隨機監督執法抽查細則,結合赤壁市紡織服裝企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質量監測計劃。配合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監督處繼續開展國家聯動抽查、省級監督抽查、合格率統計抽查、質量安全風險監測、中小學生服專項監督抽查等質量抽查,及時公布質量狀況,創新企業監管方式。
(六)加大集群宣傳力度。繼續發揮媒體的宣傳、推介作用。2016年度湖北省纖維及紡織服裝質量提升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以及良好的社會效果,離不開新聞媒體的持續跟進報道。2017年,湖北省纖維檢驗局繼續加強與媒體的合作,深入紡織產業集群,采訪報道產業集群管委會、骨干企業、市縣政府等關于質量提升的先進做法,通過宣傳成功案例,在集群中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
(作者單位:湖北省纖維檢驗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