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新
摘要:認知療法是是在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相互結合與補充的基礎上產生的。這一療法的核心是通過改變認知歪曲來改變不良情緒和行為。認知概念化貫穿于認知療法的始終,是認知治療效果的關鍵。
關鍵詞:心理咨詢;認知療法
認知療法是在高校的心理咨詢工作中廣泛采用的一種方法。認知療法是是在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相互結合與補充的基礎上產生的。無論是(艾利斯的)“理性情緒治療”,還是(格蘭瑟的)“現實治療”,還是(貝克的)“認知治療”,都是通過邏輯思維和認知,克服不能正確對待客觀現實問題的。
一、認知療法的理論基礎
“認知”,是指主體帶有自己主觀心理特點對社會和物質環境的理解,即對所感知的客體的辨認,是心理活動的范疇。認知是通過感知、記憶、判斷和推理,去獲得事物信息的加工過程或技能的總稱。
認知療法的理論基礎是Beck提出的情緒障礙認知理論。貝克認為:心理問題“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產生,相反,它可以從平常的事件中產生,例如錯誤的學習,依據片面的或不正確信息作出錯誤的推論,以及不能妥善地區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別等等。”他提出,每個人的情感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認識外部世界、處世的方式或方法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他內心體驗和反應。
Beck歸納了在認知過程中常見的認知歪曲的五種形式:(1)任意的推斷:即在證據缺乏或不允許分時便草率地作出結論;(2) 選擇性概括僅根據個別細節而不考慮其他情況便對整個事件作出結論:(3)過度引伸是指在單一事件的基礎上作出關于能力、操作或價值的普遍性結論,即從一個具體事件出發引伸作出一般規律性的結論;(4)夸大或縮小:對客觀事件的意義作出歪曲的評價;(5)“全或無”的思維:即要么全對,要么全錯。把生活往往看成非黑即白的單色世界,沒有中間色。
二、貝克認知療法的基本技術
認知療法對心理障礙的治療重點在于減輕或消除功能失調性活動,同時幫助建立和支持適應性功能;鼓勵病人監察內在因素,即導致障礙的思想、行為和情感因素。Beck1985年歸納了五種認知療法技術:
1.識別自動性思想:自動性思想的介于外部事件與個體對事件的不良情緒反應之間的那些思想,大多數病人并不能意識到在不愉快情緒之前會存在著這些思想,因為這些思想已經構成他們思考方式是一部分。病人在認知治療過程中首先要會職別自動性思想,尤其是識別那些在憤怒、悲觀和焦慮等情緒之前出現的特殊思想。治療醫師可以采用提問、指導病人想象和角色扮演來發掘和識別自動性思想。
2.識別認知錯誤:焦慮和抑郁病人往往采用消極的方式來看待和處理一切事物,他們的觀點往往與現實大相徑庭,并帶有悲觀色彩。一般來說,病人特別容易犯概念或抽象性錯誤,其中典型的認知錯誤有前述Beck歸納的幾種:任意推斷、選擇性概括、過度引伸、夸大或縮小、全或無思想。大多數病人一般比較容易會識別自動性思想,但要他們識別認知錯誤卻相當困難,因為有些認知錯誤當難評價。因此,為了識別認知錯誤,治療醫師應該聽取和記下病人訴說的自動性思想以及不同的情境和問題,然后要求病人歸納出一般規律,找出其共性。
3.真實性檢驗:識別認知錯誤以后,接著同病人一起設計嚴格的真實性檢驗,即檢驗并詰難錯誤信念。這是認知治療的核心,非此不足以改變病人的認知。在治療中鼓勵病人將其自動思想作為假設,結果他可能發現,95%以上的調查時間里他的這些消極認知和信念是不符實際的。
4.去注意:大多數抑郁和焦慮病人感到他們是人們注意的中心,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他人的“評頭論足”。因此,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脆弱的、無力的。如某一病人認為他的服裝式樣稍有改變,就會引起周圍每一個人的注意和非難,治療計劃則要求他衣著不象以前那樣整潔去沿街散步、跑步,然后要求他記錄不良反應發生的次數,結果他發現幾乎很少有人會注意他的言行。
5.監察苦悶或焦慮水平:許多慢性甚至急性焦慮病人往往認為他們的焦慮會一直不變地存在下去,但實際上,焦慮的發生是波動的。如果人民認識到焦慮有一個開始、高峰和消退過程的話,那么人們就能夠比較容易地控制焦慮情緒。因此,鼓勵患者對自己的焦慮水平進行自我監測,促使病人認識焦慮波動的特點,增強抵抗焦慮的信心,是認知治療的一項常用手段。
三、認知療法中的認知概念化是認知治療效果的關鍵
現代認知心理學強調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他的行為及當前的認知活動有決定性的作用,即把人看成信息傳遞器和信息加工系統。“認知療法”采用“認知重建”、“心理應付”、“問題解決”等方法和技術進行心理輔導或治療,其中“認知重建”最為關鍵。通過教育、開導、溝通、促膝談心、指點迷津和布置“家庭作業”、督促患者進行對改變錯誤認知的訓練,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與態度等,以便用新的即客觀的、正確的、辯證的、發展的看法與態度,來促進患者產生健康的心理與適應性的行為。
認知概念化在認知療法中為治療師理解患者提供了基本構架,貫穿始終,幫助治療師計劃治療方案,逐漸熟練于選擇適當的干預,并且當標準的干預手段失敗時,能夠克服問題癥結。
認知療法主要強調的是"思維方式和信念"對決定行為和感覺體驗起著重要的作用。治療一般就是通過讓來訪者意識到自己的某些不恰當的信念和思維方式,啟發他自己發現其不恰當性并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信念,有時候可能也需要自己重建一些認知,一個人產生心理障礙,是因為不能正確、現實地對待“應激源”特別是社會“應激源”。認知概念化——人類在千差萬別的世界中看到相似性,并據以對世界進行分類,進而形成概念的過程。所以在認知療法里的認知概念化就是指將來訪者的錯誤的認知、不合理的認知予以分類概括。
為了獲得最行之有效的治療會談,用認知術語概念化一位來訪者是極其重要的。它也有助于發展移情,這是與患者建立好的工作關系的決定性要素。概念化開始于與患者首次接觸時,并且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隨著新情況的出現,需要修訂的主題將會報漏出來,以前的假設可能被進一步確定或否定。治療師應依據已掌握的情況,給出最切實的解釋,并限制那些源自不確切的實際資料,不清楚地解釋和推理。治療師應從策略要點上檢查患者的概念化,以確定它的正確性,同時也幫助患者了解她本人及他的困難。
在認知療法中,當治療師一旦收集到有關來訪者典型的自動思維、情緒、行為、信念,就應該填寫認知概念化圖表。該圖表在其他事情中間描述了核心信念、中間信念以及目前自動思維之間的關系,幫助組織患者提供的大量資料。
總言之,認知概念化在認知療法中處于一個從始至終的地位,貫穿于認知療法的各個環節,是認知治療效果的關鍵。
參考文獻:
[1]Judith S.Beck .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1
[2]王鳳姿.與思維對話——談認知療法的內核所在.心理與健康2005,(11)
[3]鄧慶民.超越哀痛——一種認知療法在心理咨詢中的應用.人民教育,20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