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鄭莉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古來遷客騷人多會于此,恰如范仲淹所言“前人之述備矣”。
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以來,岳陽樓享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譽,與湖北武昌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1988年1月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古城岳陽市歷史悠久,前稱之為“巴陵”,坐落于今湖南省北部。岳陽市,山、水、樓皆備,風景如畫,名勝古跡眾多。煙波浩淼的洞庭湖與綿延萬里的長江在這里交匯,名冠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岳陽樓,正是屹立于巴丘山下傍水而生的西門城頭。岳陽風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鐘于岳陽一樓。以岳陽樓、君山為中心而構成的巴陵勝景,聞名遐邇。岳陽樓矗立于洞庭湖東岸,西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滾滾東去的萬里長江,水光樓影,相映成趣,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之一。
岳陽樓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時稱為“南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后,始稱“岳陽樓”。

岳陽樓
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6年),堪稱“燕許大手筆”的張說貶官岳陽,后常與文人遷客登樓賦詩。而后,李白、杜甫、李商隱、李群玉等大詩人多流連于此,書寫下成百上千篇名作佳句。由今觀古,岳陽樓傳承的歷代文物中當推“詩仙”李白對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為冠首,其次要數清代書法家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雕屏著名。那雕屏由12塊巨大紫檀木拼成,文章、書法、刻工、木料全屬珍品,世人無不稱絕。不過比之屏雕,現下人們最熟悉的當屬《岳陽樓記》本身,該記為范仲淹作于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之際,后經由大書法家蘇舜欽書寫、邵竦篆刻,且兩幅作品并稱為“天下四絕”,而由此樹立的“四絕碑”亦至今保存完好。
坐西朝東,構造古樸而獨特,岳陽樓高19米,采用純木結構,整座建筑沒有一釘一鉚,沒用一道巨梁,僅靠木質構件的彼此勾連結為整體。在建筑風格上,其造型因露明的木梁柱、構件、裝修具有線條優美的表現力,顯示出中國古建筑獨特的民族風格,前人將它的特色歸納為6項:木制、三層、四柱、飛檐、斗拱、盔頂。
“四柱”指的是岳陽樓的基本構架。首先承重的主柱是四根楠木,被稱為“通天柱”的它們從一樓直抵三樓。而除通天柱外,其余的柱子也都是4的倍數。其中廊柱有12根,檐柱為32根。這些木柱彼此牽制結為整體,既增加了樓的美感,又使整個建筑更加堅固。
“斗拱”是漢族建筑中特有的結構,由于古代漢族建筑中房檐挑出很長,斗拱的基本功能就是對挑出的屋檐進行承托。岳陽樓的斗拱結構復雜,工藝精美,幾乎非人力所能為。當地人傳說其為魯班親手制造,承托岳陽樓的12個飛檐。其中,覆有黃色琉璃瓦的樓頂是由層疊相襯的“如意斗拱”托舉而成的盔頂式,這種拱而復翹的古代將軍頭盔式的頂式結構在古代漢族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據史學專家考證,岳陽樓是中國現今唯一存有盔頂結構的古建筑,歷史價值意義不言而喻。
俯探岳陽樓臺基,其由花崗巖圍砌而成,寬17.24米,進14.54米,高0.65米;仰觀岳陽樓匾額,其掛于樓體東側,匾長5.12米、寬1.34米、重250公斤,以7塊金絲楠木制作,堪稱“三湘第一匾”,由我國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手書。
除此之外,岳陽樓內陳設同樣別具一格,各層內所懸掛的歷代名家撰寫楹聯頗具氣勢。一、二樓各嵌有一副《岳陽樓記》雕屏。一樓雕屏是公元19世紀的復品;二樓所嵌雕屏為公元18世紀大書法家張照所書,字型方正、筆力雄渾、技法多變、獨具匠心,為傳世一級珍品;三樓所嵌雕屏為杜甫詩《登岳陽樓》,筆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備,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輝。
岳陽樓不只有主樓風格獨具,它的周邊還林立著諸多特色建筑。
三醉亭,位于岳陽樓北側,與岳陽樓南側的仙梅亭遙相呼應。據光緒《巴陵縣志》載:三醉亭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初名望仙閣,后更名為斗姆閣,直至同治六年才依據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的故事命名為三醉亭。其占地面積為135.7平方米,高9米,亭體結構為為二層二檐,亭頂為歇山式。與岳陽樓的純木結構一般無二,三醉亭紅柱碧瓦,門窗篆刻精細。門上雕有回紋,窗欞飾有各種帶有傳奇故事的刻花,與一樓樓屏上繪制的呂洞賓臥像交相輝映。
仙梅亭,位于岳陽樓南側,為岳陽樓主樓輔亭之一,與三醉亭相對應。仙梅亭是一座呈六邊形,二層三檐,檐角高翹的純木結構亭子。其玲瓏雅致,占地面積為44平方米,高7米,上蓋綠色琉璃瓦。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岳州推官陶宗孔主持重建岳陽樓,于樓基沙石中得石一方,去其泥水,顯出二十四萼枯梅一枝,時人以為神物,稱之“仙梅”,乃建亭,置石其中,名“仙梅亭”。
懷甫亭為后世人紀念“詩圣”杜甫所建。相傳,當年杜甫流落巴陵,窮困潦倒之下仍留下了《登岳陽樓》等傳世名作。1962年,為紀念杜甫誕生125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公布其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岳陽人民則在岳陽樓下臨湖平臺南側修建此亭聊表紀念。該亭子占地40平方米,高7米,四根水泥鑄構的大柱支撐并將四周環以欄桿。亭上部為純木結構,亭中豎石碑一方,正面刻有杜甫畫像和《登岳陽樓》詩,背面刻其生平事跡。
小喬墓,又名二喬墓,坐落于岳陽樓北面。據光緒《巴陵縣志》引明《一統志》載:“三國吳二喬墓,在府治北。吳孫策攻皖,得喬公二女,自納大喬,而以小喬歸周瑜,后卒葬于此。”又引《戊申志》載:“墓在今廣豐倉內。或小喬從周瑜鎮巴丘,死葬蔫,大喬不應此。”史說紛紜,真相不得而知,但聞1993年于此墓南側增建小喬墓廬。四周建有圍墻,墓園內照壁刻有宋蘇東城手跡:“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墓冢為圓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并增加石欄護圍。園內建筑為磚木結構,覆以青色琉璃,極具有江南園林風格。

題《岳陽樓記》

三醉亭